2016——2018年浙江高考作文

上传人:lcm****801 文档编号:89112054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9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8年浙江高考作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6——2018年浙江高考作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6——2018年浙江高考作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2016——2018年浙江高考作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2016——2018年浙江高考作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8年浙江高考作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8年浙江高考作文(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2018年浙江高考作文讲解,写论述文,打开理性思维的空间,考题回顾,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 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上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 样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述类文章,现在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学生不确定作文的范

2、式,也就不知道如何正确运用语言,以致语言空泛浮华、思想飘忽不定,严重影响了语言与思维的品质。,问题本质是语言结构方式,也就是思维方式,文体模糊会导致语言思维模糊不确定。,浙江高考作文题所要求的论述类文章有哪些?,1、科学论文、文艺评论、读后感 2、政论文、社会评论、新闻评论 3、杂文(文艺性议论文)、议论性散文、随笔,怎么写?,1、科学论文、文艺评论、读后感,以科学论文的学术语言为规范,讲究科学性,具有客观真实性。如果使用个性化的语言、带着主观性情感去表达,则会形成读后感、杂文、学术、散文、随笔等。,2、政论文、社会评论、新闻评论,以社会共同的道德文化价值为规范,求正确性,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3、但这种客观性是由社会共同规约的价值取向形成的。比如我国传统的道德伦理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规范着论述的语言思维,当然也可以融入自己的情怀,写成杂文、议论性散文随笔。,论述性文章,论述自然或社会现象与规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要以逻辑的方法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 观点要明确、论据确切可信、结构严谨有序、论述过程中能将论据与观点有效地联系起来。语言要求通顺流畅之外,还要考虑理性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差异。论述类文章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洁、清晰、鲜明、力求客观理性。,分析材料,从内容上看: 1、互联网正在成为许多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2、写的是这种“虚拟”介入现实生活的未来前景。 3、才

4、是这个题目的关键内容:当生活如此飞速发展时,我们如何面对。,题目提供了三种态度,1、拥抱新世界。对虚拟世界的到来持肯定态度,并且投入这种生活。 2、远离。是指拒绝这类虚拟生活,守住网络出现之前的现实生活状态。 3、保持适当距离。指不走极端道路,既不拒绝网络新生活也不盲目沉浸于虚拟世界。,立意,作文可以就事论事自己的立场态度,也可以辨析“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比如分析人与物、人与科技、人与自我的具体关系。思考其中蕴含的抽象意义。题目本身能兼容各个层次的论说。思考空间很大,对考生来说,要选择自己站得牢、把得住的层次立意。,注意点,“虚拟”一词,有虚构之意。但是,作文题目中,“虚拟”一词,

5、是从“虚拟现实”沿用过来,提高科技带来的模拟现实。因此,“虚拟”与“虚幻”“虚构”的意思有一定差异,不能以后者的意思都做文章,否者均可视作离题或部分离题。“虚与实”的话题,如果不从网络空间或虚拟现实出发,而是直接进入哲学层面的虚与实讨论,有离题之嫌,这是值得注意的。,这个题目给理性思维打开了空间,可以切入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这方面的知识与思考能深化文章的立意。虽然没有苛刻地要求考生写这方面的内容,但如果有考生作文涉及这些领域,当然会比一般的作文更深刻。,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自二战中第一台图录机发明,网络遍及全球,虚拟世界一点点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曾以为这些被我们人类所创造的机器

6、只是一个服务于我们的无智的编程,但当谷歌阿法尔狗轻松打败棋王,当在一个被视为人类引以为傲的思维、创新领域被人工智能轻易战胜时,我们不能不正视AI、VR将在未来扮演的角色。 当“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虚拟将比真实更真时,我们是否还需要费力区别这两者? 于是便会有人视VR为猛虎洪水,悲观地认为若我们允许虚拟进入、干涉我们的生活,人类便将灭亡,而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虚拟蓬勃发展带来的利处是明显的。VR可以大大降低社会的沟通成本,购物、看病、交流、娱乐的定义都将被改写。想象一下,一些生下来就被认定残废的人们,一些本自以为一生都无法看到光折射下的七彩人间,无法用脚接触泥土的人,在拥有VR

7、后可以再一次认知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残疾,一些因经济原因无法见识世界的人也可借此开阔视界。虚拟是在帮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世界,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虚拟使人更加为“人”。,我从不反对虚拟与生活的结合,但在我们欢喜于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时,我更想提醒,我们不能一味的沉浸于虚拟中,从而被虚拟所奴役。 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提到:“人终将毁于他所热爱的东西。”一味甚至盲目的赞美虚拟,甚至将虚拟当做全部的人生并以此为平常,人类便将失去他最宝贵的东西人性及思维创造,若我们完全拥抱这个虚拟构成的新世界,沉迷于虚拟对我们感官上的刺激,我们便会渐渐依赖虚拟,从而成为虚拟的奴隶,甚至走向灭亡。 我们对虚拟保持距离

8、,是因为我们还在乎真假,也许虚拟可以营造真实,但我们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 事实上,虚拟与真实的靠近,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相似,这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考虑一个问题,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人”这个事终究与我们创究出来的虚拟有什么区别?人究竟区别于其他的地方在哪里? 我认为,这便是人性,便是人愿超越“人”的思想,如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所言,人之所以为人,便在于人是一个桥梁,人应当被超越,若我们沉迷虚拟,我们便将停滞。 我希望,我们应当在VR的帮助下,更好的追求更高的东西,VR为物,应被我们所用,也许终有一天我们人类将进化为尼采所语言的“超人”。 虚拟让我们更加成为人,并借此我们应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人应超越

9、虚拟、真实。,【点评】 思想深刻。作者认为,之所以要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应当被超越”,“人应超越虚拟、真实”。 论证过程层层深入,逻辑性强。从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说起,指出虚拟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利处”。接着作者提醒,我们不能沉迷于虚拟,否则,我们就将成为虚拟的奴隶,甚至走向灭亡。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以哲学的高度,思考“人”的出路何在?即,“人”要借助虚拟,使自己成为超越虚拟,成为“超人”。 引用得当,恰到好处。引用尼尔波兹曼的话,恰好论证了沉迷于虚拟的危害。而引用尼采的话,则又恰好论证了“人”借助虚拟的目的所在。 语言简洁精炼,概括性强。,2017年浙江卷高考作

10、文题目:,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人生三读,王家卫在一代宗师中有言:见天地,见自己,见苍生。这与一位作家的“人生三书”论不谋而合。读“有字之书”,即见天地万物的运行之理,读“无字之书”,即见芸芸苍生的社会迹象,读“心灵之书”,即见自己内心的所欲所求。然而如何将三者有机的结合,使自己既不读死书,又不汲汲于世,也不闭锁内心呢?想必,以知识和社会经验来丰富内心,剔除纷扰,才是“读书”之途。 现今社会,基础教育的普及早已使“有字之书”谙熟于每个人的心中,而网络的

11、大潮则将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日富一日地带到人们面前。可以说,“有字之书”中的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从世界各地喷薄而出。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一体化和泛娱乐化的兴起,各种从所未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被写在了如今的“无字之书”上。然而,一位哲人曾说“不知情权比知情权更加重要”,它可以让高尚的心灵不被无用的言论所累。面对“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便格外重要。只有在“心灵之书”中读得坚定,读出信念,读出亘古不变的普世价值,读出道德律令和精神准则,才能拒绝动摇,读到真实的自我与内心。否则,如尼尔波兹曼所言“我们终将毁于自己所爱的东西。”而知识和社会阅历同样可以成为人的武装,从书本和社会中剔

12、除糟粕与流俗,才能达到心灵的上升。,同样,伟大的心灵亦有益于个人对“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理解。抗战时曾有文人说自己当年读宋人著作不知国破家亡之苦,只有到了抗战时国家陷于危难,方得与宋人同情。赫尔曼黑塞在谈及读书时,也说自己阅读歌德的亲和力时,由于误读了它而完全成了另一本书。由此可见,真正伟大的心灵会以知识和阅历审视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拥有“读书”更加聪慧的耳目。 诚然,无论 哪一本书,多读未必有益,精读却又怕陷入“牛角尖”的困局,然而这三“读”互相作用,又互相反作用,以知识和社会阅历丰富内心,升华的内心又从社会和书本中去除杂质,淘得真金,在不断循环中臻于完美。从“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

13、”的所得,重读“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结晶。 如此一来,人生三读,岂不快哉?,人生如书,逐级而读,说话的境界分三个等级:境界是忘言,其次是慎言、寡言、讷于言,第三是修辞或辞令。人生亦是如此,于“有字之书”中初步领略世界,于“无字之书”中体悟世间冷暖,最终在“心灵之书”中沉淀深邃灵魂。循序渐进,方可臻于完满。 “有字之书”恰似借用他人视角看喧腾社会。它可以是外交辞令式的左传,可以是纵横捭阖式的国语,抑或是清新淡雅式的世说新语,它让我们从中获取知识,领略六韬三略的风采。诸子百家的言论,唐宋元明清的诗歌,这些世间流传下来的经典亦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法门。 然而拘囿于“纸上得来”的东西难免“终觉浅”。

14、人生不需要过于厚实的理论堆砌,因为我们深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这也正是人生境界的第二阶段“无字之书”,我们可引申为亲身经历、人生阅历。,于时光中,某些细碎经历会化为齑粉,如“字”的升华,语境仍存,体悟延伸。这不是太虚幻境,但它容许塞万提斯笔下堂吉诃德式的理想飞扬;这不是光耀万世的烫金碑文,但它却是荒冢之上凹凸有致、刻骨铭心的生命曲线。这便是体悟的升华。“无字之书”脱离了字的*,自然也增加了人性养成的难度。背道而驰、南辕北辙;人云亦云、旅进旅退,这些都是缺乏*的典型。这时便需有“心灵之书”作为灵魂指引。 因此,“心灵之书”便是万千阅历、森罗万象在心灵中的最后沉淀。筛去附赘悬疣,掌握人生方

15、向;积淀潜思“哲理”,挖掘生命的深度。它是盖茨比于黛西空虚扭曲灵魂中所见的灵魂真谛;它是“画魂”潘玉良挣脱世俗偏见追求的艺术巅峰;它甚至可以是理查德帕克这只猛虎背后隐藏的人性。,然而,这种境界岂是普通大众都可攀缘而至的!时下,浮躁之风盛行,很多人无暇顾及“心灵之书”的*,甚至连“无字之书”都不乐意总结分析,停留在“有字之书”层次的人则越来越多。如此之势,便如厝火积薪,一瞬便可燎原。正因如此,范雨素的成长经历,才会掀起互联网众多网民点赞转发的狂潮,这种共鸣也揭露了当代人的精神短板、“心灵之书”缺席的现实。 人生如书,需逐级而读,终级境界仍需以心体之,以心察之。,作文题目:浙江精神与浙江人,浙江大

16、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点评: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主题限定的强烈地域色彩对考生未必是坏事,毕竟这也是他们所熟知的环境。探讨浙江精神与浙江人,落脚点当然还是人,不过必须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浙”就是你,你是苏子笔下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你是戴望舒诗中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于我,你是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老者,时代与民族精神在浙里发扬。 初相识,你的柔美唤醒了我心中对人间天堂的感知。你的笔墨点染在宣纸上,一笔泼出苏堤春晓,描罢烟雨楼台。那时的我以为,浙就是你,一个娴静似娇花照水的江南女子。 渐渐长大,回望厚重的历史烟云,我方才知晓你的苦楚,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