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构建社区教育平台 推进新农村建设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109786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3.构建社区教育平台 推进新农村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03.构建社区教育平台 推进新农村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03.构建社区教育平台 推进新农村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03.构建社区教育平台 推进新农村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03.构建社区教育平台 推进新农村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3.构建社区教育平台 推进新农村建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构建社区教育平台 推进新农村建设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望直港成人教育中心校 许可车望直港镇地处宝应县县城东郊的经济开发区,盐金公路横穿东西,京沪高速纵贯南北。改革开放以来,望直港人民秉承“务实、奋进、争先”的创业精神,开创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新局面。全镇涌现出了一大批驰名全国的乡镇企业,如汽车配件、荷藕食品加工、玻璃工艺、机械制造等。农村经济与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向城区迈进,农民逐步转变为市民,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得到战略性调整,从业结构和从业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也凸现了推进社区教育和创建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战略意义

2、。2003年8月,耿耿工业园区在我镇落户兴建。良好的机遇,绝佳的切入点,促使我们成人教育尽快开展社区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近几年来,我们从创建学习型社区的要求出发,积极构建社区教育网络,通过创建社区教育平台,在全镇掀起了全民学习的热潮,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一、建立农民“培训就业”互动平台随着我县县城东移,我镇大量的耕地被征用,建设成道路、居住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失地农民大量增加。如何使这些富裕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成为有文化、有技能的劳动者,是保证我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我镇社区教育的重中之重。针对被征地人员数量多、居住分散的特点,我校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健全了以

3、成人中心校为主、村分校为辅的培训网络机构,并在各村建立了农民培训联络站,将培训延伸到农村第一线。我们与镇财政所、劳动所协调,每年定期安排农民专项培训。在培训方式上,我校本着市场需要什么教什么、农民缺少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就业意向和当地行业、企业用工需求,开设计算机操作、缝纫裁剪、车工、钳工、电工、汽车机械维修、瓦木工、玻璃彩绘等热门培训项目,并采取上门培训,按需培训,订单式培训等多种方式。在培训中,实行灵活的办班模式,根据受训人员的不同类型层次、不同就业愿望、不同岗位需求,将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学历培训)结合起来,将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结合起来,将课堂教育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培训档次

4、。同时,我们努力做好培训与就业一条龙服务工作。成人参与学习的动力在于他感受到物质和精神有所得。为此,我们积极为培训者牵线搭桥,通过研究市场、疏理信息,与政府协调出台政策措施,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就业培训成果的转化。每年春季定期举办企业用工供需洽谈会、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组织企业腾出用工岗位,供经过培训的失地农民选择;并建立用人申报制度和招聘信息制度,出台企业优惠政策,促进企业招聘被征地人员就业的积极性。几年来,全镇有近万名被征地农民接受各种培训,75%以上通过培训的被征地农民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切实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二、创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平台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也是我校

5、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我镇有外来人口上千人。这些人口为我镇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这部分人的素质如果不能得到提高,就业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对我镇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都是不利的,也有悖于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为此,积极创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平台,使他们融入我镇、发展在我镇、成为新望直港人。一是树立教育机会平等观念,积极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教育培训。社区教育是平等性教育,外来务工人员也是社区成员,也应享有平等的教育培训机会。我们与政府协调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通过政策扶持、制度保障、为他们搭建社区教育平台。外来务工人员在我镇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可享受本镇人员同等待遇,

6、其子女可以免费享受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统一由政府或用人单位埋单。企业单位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必须对外来务工人员先进行为期十天的教育培训。二是设立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服务的联合机制,推动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政策的落实。在对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情况、培训需求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在社区各村分校内专门为他们设立了“远方贵客”、“温馨港湾”、“望直港人民欢迎您”等教育培训室。三是组建流动人口教育培训点。组织邀请关工委、律师协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相关人士、科技人员到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企业,为外来务工人员上课,内容包括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合同规范、侵权预防、文化技能等。四是定期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座谈会,

7、采用“小手拉大手”开家长会的方法,集合外来务工人员开展教育和培训。这一形式,不仅培训到会率高,而且培训效果也相当好。近几年来,我镇上千名外来务工人员基本上都接受了各类教育和培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取得了中专以上学历,有数十人取得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三、建立社区“居民居委会”发展沟通平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区内居民和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这些居民具有来源广、成分杂、认同感弱的特点。原有的失地农民虽然住上了商品房,但面对着拆迁和职业变动,思想也出现大变动。而原先从事居委会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未经过社区工作的专门培训,缺乏社会知识和专业管理知识,其工作方法多是行政方法。居委会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

8、学历偏低,工作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为此,我们创建“居民居委会”发展沟通平台。其目的是:以宣传、教育、培训为手段,增强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文明意识,增强居民对居委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其方法如下:一是聘请专家为社区居委会在岗人员提供“充电”机会。采取培训、讲解、参观访问和总结交流经验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其管理知识,提高其管理水平。二是大力宣传,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通过宣传栏、广播、社区网站向居民公告社区工作状况,大力宣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以及“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三是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各村、居民小区建立图书馆、阅览室、活动室,并配有

9、专职管理员。四是组织社区歌咏比赛、交谊舞活动、健身活动等。多形式多渠道地引导居民接触交流,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五是组织居民利用闲暇时间,为本社区公益事业服务。如:绿化、修路、卫生、家政服务、为老年人服务等,以增进交往。四、构建“农户专家”交流平台农产品基地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搞好基地建设,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创建“农户专家”交流平台,使农户增收增效,使专家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它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应用,提高深加工后的产品附加值;有利于摸准市场规律,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竞争力。近几年来,为加大为农服务力度,我们广泛开展了“农技人员蹲点专业户”活动,为农民切实解

10、决技术问题。我们专门聘请20余名农科技人员,分别对我镇的粮食、荷藕、畜牧、瓜蔬、水产、食品加工等几大产业及农机服务实行专人指导培训。为贴近基层、提高农技服务效率,我们通过镇广播站、有线电视网络、自办各类宣传报刊介绍各位专家特长和联系电话。同时,在全镇各村分校纷纷搭建为农服务培训平台,例如:定期邀请市、县农业专家、科技人员为我镇种植、养殖大户进行专题讲座。我们配合镇农技站、兽医站,聘请高级讲师和专家,对养殖专业户进行了家禽、家畜、鱼、蟹、鳖等养殖技术培训,以及平菇技术、大棚的病虫害防治、无公害蔬菜种植等培训班。通过培训,农户们从专家处学到了科技知识,并在实践中尝到了甜头。近几年来,全镇农民参加培

11、训人数每年超过一万人次。数千人次参加了绿色证书培训,有数百人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证书。农民人均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五、创建转岗、待岗、下岗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平台“转岗、待岗、下岗”是现代企业常见现象,然而这些人员急需培训。我们深入调查,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菜单,然后进行就业指导。经过调查摸底,根据园区内不同企业类型的用工需求,我们组织开设了数百种培训项目,并将培训地点、内容、时间、目标,在广播、有线电视上公示,受训人员可以根据本人的需求选择培训学校和专业。对年龄偏大,文化基础差的转岗、待岗、下岗人员,积极开展以社区服务业及家庭手工业为主的技能培训,如家政服务培训、市场营销培训、保安员培训、刺绣培训等

12、,实现就近就业。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转岗、待岗、下岗青年,重点开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大的技术工种培训。如:包装彩绘、喷漆、玻璃工艺、车工、服装裁剪、农机修理、印刷工、数控机床等培训。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职业技能考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那些文化程度高、能力强或有特殊的本领、头脑灵活、具有创业愿望和相应条件的,则集中举办政策法规培训班、自主创业培训班,从而培植典型,带动更多的农民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同时,我们加大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力度,对以上三类人员的培训采用“成校搭台,园区实践”的培训方式进行培训。我们协调园区发展项目,选择培训内容,提供培训场地,为他们搭建自主创业平台。

13、这一培训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培训效果和培训档次,从而为转岗、待岗、下岗人员寻找工作铺就了道路。六、创建“老、妇、青、幼、弱”教育培训平台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队伍由封闭的“守土为业”,向开放型、外向型的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老、妇、幼、弱留守农村建家业转变。如何让社区教育惠及这部分比较固定、相对弱势、流动性不大的老、妇、幼、弱群体,我们以社区教育活动为载体,作了有益的尝试:一是创办适合农民口味的文化站室。各村、街道设立了图书馆和体育健身点。建立了球棋室、老年活动室,让老、妇、青、幼在空闲时间里到村文化站室阅读报刊杂志,获取知识;下棋打球,轻松身心,丰富业余生活。二是举办各类内容丰富、形

14、式多样的宣传讲座。如:交通安全知识讲座;诚实守信,法制教育讲座;卫生保健讲座;小康生活与环境保护知识培训;美容美发、艺术插花等知识讲座。三是举办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活动。定期评选“五好家庭”“五好职工”“五好农民(居民)”“五好标兵”“五好企业”,每年评选一次,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在全镇范围里评选“文明村”“模范村”。四是老年教育活动丰富多彩。镇老年教育以老年活动中心为纽带,辐射全镇近20个村、园区的“老年书画社”“老年棋牌室”“老年协会”,丰富了全镇老年人的生活。五是妇女教育活动。我们与镇妇联、计生委联系开展了“妇女维权意识”“计生知识竞赛”“计划生育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教育和培训使我镇

15、农村涌现出一批“女强人”。目前,已有近千名妇女获得了农民技术人员的职称,涉及农业、畜牧饲养业、荷藕特种加工、水产养殖业、玻璃工艺、吹塑等行业。这不仅提高了妇女从业人员的素质,而且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强力后盾。六是弱势群体教育活动。配合镇民政、劳动事务所联合开展“权益保障法讲座”“天生我才必有用演讲”“业者有其技竞赛”等教育培训活动,使这些人群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不断提高素质和生存技能,自信、自立、自强。我们还为部分残疾人提供种植和养殖信息,请农技专家为他们进行培训,使我镇30余名残疾人走了致富道路。七、创建紧缺人才、热门行业培训平台社区教育的培训活动应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应该急企业所急,

16、想企业所想。2004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开展市场用工需求调查。走访了县内外100多家企业、20个镇(乡)街道劳动服务站,并从各种报刊的招工信息栏中筛选提取出有价值的就业信息,又从民办培训机构的兴衰中推测就业用工市场发展前景。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总结出了本地区目前人才紧缺行业和人才供大于求的行业。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症下药,创建紧缺人才、热门行业培训平台,在全镇范围内开设了汽车修理、玻璃工艺、电工电子、数控车床、机械制造、缝纫工、美容美发、农机维修、餐饮服务、保安、营业员等紧缺行业人员的培训班。并将培训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向全镇发布。在具体培训中,我们坚持“校企”合作的原则,实行订单式培训。近一年来,经过我们的努力,已为我镇各行业培训输送了万余名具有一定技能的合格劳动者。八、创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再教育培训平台为满足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需求,在原培训基地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又创建了“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