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讲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090857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66.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讲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讲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讲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讲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讲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讲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讲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专题专题 01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古代中国的政治 考向一 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演进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了解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知道秦朝以来的中央 官制演进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 (2)命题规律 先秦以来的政治制度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是历年高考核心考点之一;主要考察的内容有:一是先秦 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二是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对于早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考察近两年来考的较少,考生 可适当复习;对于秦朝以来的中央官制考生要重点复习;二者均是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为辅。 例 1.(2018 年全国卷文综历史 1)据史记记

2、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 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 在说明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 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 故选 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 B 不符合 史实;保护生态

3、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 C;题干提到的是商 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 D。 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能 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 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 例 2(2017 年海南卷单科历史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 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 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

4、的破坏 【答案】D 2.讲基础 先秦以来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 (1)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核心词:嫡长子继承、封邦建国、贵族政治等级森严 A分封制 (1)对象及内容: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土地和人口。 (2)权利与义务: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是权利义务关系。 2 (3)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势力范围扩大;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B宗法制 (1)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关系,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2)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 子。 (3)大宗与小宗的

5、关系:宗法关系即大宗和小宗依身份等级,在各自范围内,对直系和旁系亲属族人进行统 治管辖。 (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在权力继承问题上的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与团结。但易于形成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 (2)君主专制的强化 核心词:官僚政治、皇权至上、分权与制约、君主专制 时期发展历程 先秦 (萌芽) 王位世袭制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 ;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制, “家国一体” ,周王既是天下大宗,也是最高领袖 秦朝 (创立) 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 西汉 (发展)

6、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 ,削弱相权 隋唐 (完善)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 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 宋朝 (加强)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分管财政,增设参知政 事为副相,分割相权 元朝 (加强)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明朝 (强化) 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 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清朝 (顶峰) 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 机处,君

7、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讲典例 【例 1】(2018 年新课标卷文综历史 2)2.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 如表 2 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3 【答案】D 【趁热打铁】 (2018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 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 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 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

8、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 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 C,排除 A;通过加授“同 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 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 B 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 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 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 的皇权与相

9、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 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 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 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 5.讲易错 【题目】 (2017 年全国新课标 1 卷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 县) ;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 ;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

10、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且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 一后正式确立,排除 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 C;注 意题干中“武王弟” “周公长子” “召公爽” ,可见分封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而 且贵族世袭特权在夏商时期已经出现,排除 D。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 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 A 项正确。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

11、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主干知识周朝分封制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分封制的认识和理解。关于分封制,相信考生 平时做过不少的训练题,而本题通过设置新情境,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考生能够拓展分封制的认识,考 查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 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4 【反思】解答本题需要了解分封制,根据题干信息运用排除法,BC 两项说法错误排除,D 选项与材料无关排 除。 考向二 先秦以来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进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先秦以来的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分封制、郡县制、汉唐宋强化中央集权、元朝以来行省

12、制和土司制度、 明清改土归流等演变历程;中央的权利越来越大,地方的权利越来越小,达到了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目的。 (2)命题规律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历程在高考中是必考内容之一,重点考察几个知识点,如郡县制、汉唐宋强化中央 集权和元朝以来行省制,题型有选择和材料题。考生在备考时可以重点复习相关知识,提升复习的有效性。 例 1(2018 年天津卷文综历史 2)2.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 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 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13、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 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 A 项正 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 “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 B 项 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 C 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 D 项排除。 【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 13 世纪以

14、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 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 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 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 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 2.讲基础 主要涉及先秦到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演变 核心词:官僚政治、推恩令、宣政院、理蕃院 A.史实 时期发展历程 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秦朝 废分封制,推行

15、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 代统一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 ,设置刺史。封国制导致“七国之乱” , 5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宋朝 文官知州通判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通判监督,将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 这一举措改变了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 优势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 B认识 (1)历代封建统治者通过一系列行政区划与变革

16、,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将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使多民族 国家不断发展。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变化,属于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 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区越划越小,越划越多。 3.讲典例 【例 1】 (2018 年江苏卷文综历史 2)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 上有 20 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 “爵”相通, “猴” “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 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 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 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 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答案】B 【趁热打铁】 (2017 年北京卷 12)2016 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 800 余座战国至 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