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_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xuz****an 文档编号:89090445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_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_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_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_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_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_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_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青阳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借”。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 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2. 宋代是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皇帝亲自提点试卷、诏问举子的“殿试”成为常制,并规定禁止考生及第后对考官自称门生或称考官恩

2、师。这些做法 A.意在强化君主集权统治 B. 促使人才选拔更加公平 C.推动了文人政治的形成 D.打破了人情关系的羁绊3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A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B公民团体社会地位平等C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4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

3、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这说明古代罗马( ) A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 C注重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保护 D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增加了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的规定,而议会对总统的不信任权却没有类似的明确限制。这些含糊不清的规定从侧面反映了A.行政权不能制约立法权 B.法国民主政治的虚伪性C. 总统与议会斗争的失败 D. 共和制是政治妥协的产物6以下是两位史家关于德国统一的历史论述:甲说:“发生在1871年的统一与其说是德国民族主义发展的结果与表现,倒不如说是普鲁士实行扩张主义、并与被排斥在外的奥地利竞争的一种方式。”乙说:“俾斯麦是个彻

4、头彻尾的普鲁士人,他对普鲁士的认同高过对德国统一的渴望。只不过俾斯麦明白,普鲁士若要以强权姿态迎向未来,必然就得扮演起德国这个民族国家的领导人。”下列选项与论者观点一致的是A 两位史家关于德意志统一动因的看法相互冲突B乙认为俾斯麦统一德国的理想高于普鲁士意识C都肯定普鲁士自始至终追求德意志统一的说法D都不认为民族主义是德意志统一的最主要因素7下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中关于第1军的部分内容(选自张正隆著作雪冷血热)。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正面战场的抗战做出了重大牺牲 B 折射出了国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出的巨大作用 C粉碎了日军发动

5、全面侵华企图迅速的计划 D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即已开始8.(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正式国旗,并请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各省执行。但孙对此表示异议,复函据理力争,且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提请参议院对这一议决加以复议。临时参议院立即对此进行重新讨论,最终正式决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一过程表明 A.五族共和思想成为共识 B. 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践 C. 南京临时政府统而不治 D.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9.“那里的纪年方式混乱不堪:公元、民国、昭和、大同、康德;那里有很多人群共生共荣:本地人、逃荒去的、开垦去的、侵略去的、做梦去的。”文中的“那里”应是 A. 1840191

6、1 年的中国上海 B. 19321945 年的中国东北 C. 18981997 年的中国香港 D. 18951945 年的中国台湾10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农耕区域年人均耕田数平均亩产量粮食总收入量南方农耕区23小亩137石32石中原农耕区30小亩15石45石西北屯基区74小亩04石29石 A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B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 C 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11.明清时期,漕运是国家重要经济命脉。明初规定岁以湖广、江、浙等八省本色漕粮运抵京畿充裕国课。明中叶后,逐步改行漕粮折银。这一变化有助于 A.维护小农经

7、济稳定 B.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C. 化对地方的控制 D. 促进货币经济发展强12.下图是18431852 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对外贸易出现逆差 B. 自然经济的顽强性 C. 民族工业与外商争利 D.洋务企业发展迅猛132017年3月1日,大英博物馆的“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正式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整个展览分为八个单元。其中某单元的展品主要有:基督雕像、莫卧儿王子的细密画、贝宁饰板、马尼拉钱币、爪哇皮影戏偶、毛利人铜棒、夏威夷编篮头盔。那么该展览单元的主题可能为( ) A. 贸易与侵略(300-1100年) B. 变革与调整(900-155

8、0年) C. 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 D. 我们创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14下图为18681907年外国在华航运所占市场份额示意图,其中的甲、乙、丙三个国家分别是( ) A美、英、日 B英、日、美 C英、美、日 D日、英、美15下表是1931年申报发表的关于华北三省农村耕地占有情况抽样调查统计表河北户占河北耕地山东户占山东耕地河南户占河南耕地10亩以下51.414.657.419.855.015.210-50亩41.149.637.852.238.449.950-100亩5.820.33.916.95.019.2100亩以上1.715.50.911.11.615.7这一调查结果

9、表明在华北地区 A革命根据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农村主要经济形态是小农经济C农业经济地域差异明显 D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中16. 1960 年底,中央指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并宣布恢复农村集市。这项政策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B.根除了“左”的错误 C. 意在纠正“一大二公” D. 旨在加快工业化进程17历史试题)下图为苏联“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工农业产值增长情况。据此可知A. 苏联在“二五”计划时调整了产业结构比例 B. 斯大林模式不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C. 计划经济会导致农业发展缓慢 D. 重工业的增长是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代价的18.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

10、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 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 B. 宗法制度得以延续 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 D. 政治与伦理相结合19公元前349年,一位雅典政治家指出城邦的危机:“雅典公民们,你们曾经拿起武器反对斯巴达,保卫希腊的权利。但现在,你们不情愿作战,拖延缴纳要保卫你们自己财产的战争税。你们过去常拯救希腊人,现在失去了自己的财产,却仍坐以待毙。”雅典面临的危机主要是A城邦内部矛盾激化 B斯巴达崛起与竞争C公民精神逐渐沦丧 D民主制度由盛转衰20“育”甲骨文写作 ,(人,指女人),(倒写的“子”,表示出生的婴儿)。“育”字的小篆为,由甲骨

11、文的会意字讹变为形声字。这说明A汉字是可读的图画文字B汉字演变由繁复到简洁C汉字书法独具艺术特色D汉字构造音形义相结合21.1876年、2010年中美世界博览会展品表时间国家代表性展品1876年中国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景泰器等1876年美国大功率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留声机等2010年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可食用环保包装材料,多媒体信息技术等2010年美国将日光转化为电力,屋顶花园,再生竹制成的地板等表中两届博览会展品的变化表明A环境保护引起更多关注 B中国传统手工业日渐凋零C中国国际地位有较大提升 D两国产业结构逐渐趋同22.1902 年,蔡元培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学校开设有炸药制造技术

12、等相关课程,并认为女子适合从事暗杀活动。这反映出当时 A. 人才培养注重职业技能 B. 政治风潮影响新式教育 C.女性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D.办学思想体现兼容并蓄2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表中数据表明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C. 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D. 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24.1960年,石油生产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等国家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反映了发展中国家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的要求。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历史观点和

13、历史解释 B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C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 D 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其中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共52分)25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的问题。人们对待贫困问题的态度,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发展状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扶贫是各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