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框架.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080209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框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框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框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框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框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框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框架.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梳理:1.运动的快慢(1)速度 速度的公式:,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速度的主单位为米/秒(m/s),常用单位为千米/时(km/h),1 m/s=3.6 km/h。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它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2)平均速度 变速运动: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大致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运动快慢的程度求平均速度或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都可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只要知道公式中的两个因素,就能计算出第三个未知量。2.长度(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前要“三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

2、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选、放、看、读、记”五点方法:(2)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3)长度的单位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其他常用单位,比米大的是千米(km),比米小的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m)、纳米(nm)等单位换算:1 km=103m, 1 m=10 dm=102cm=103mm=106m=109nm3.时间(1)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其他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 1 h=60 min,1 min=60 s。(2) 测量工具是钟表。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用 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梳理: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合1224 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 m/s4.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 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5.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6.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7.人们用分贝(dB

4、)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 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 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 dB。8.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 物态变化知识梳理:1.摄氏温度 温度的常用单位,符号,读作“摄氏度”。(1)0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2)100的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3)1的规定:把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为12.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需要吸收热量。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要放出热量。3.汽化物质

5、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1)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压缩体积:在一定条件下,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5.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是吸热过程常见的升华现象:冬天,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冰冻的衣服也会干;固态碘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汽;放在衣服里的樟脑球不见了;用久的灯泡的灯丝变细了。6.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是放热过程。常见的凝华现象: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的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冰花的形成。 第四章 光现象知识梳理:1.光的

6、直线传播(1)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实例及应用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3)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 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2.光的反射(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人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3、面镜平面镜:成像特点: 1) 像、物大小相等 2)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物体在

7、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作用:成像、改变光路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5.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规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入射角=0o。(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第5章 透镜

8、及其应用知识梳理:1.凹透镜又名发散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有:蜡烛在焦点以内;烛焰在焦点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分大小,实倒虚正,具体见下表:3.眼睛和眼镜(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

9、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知识梳理:1.质量 (1)质量的国际单位是kg,测量质量通常用天平。2.密度 (1)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密度的公式:P=,国际单位是:kg/m3。 第七章 力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弹力: 1)、原因: 施力物的弹性形变。 2)、产生条件:直接接触 弹性形变。 3)、大小: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 4)、方向 : 垂直于接触面 和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 5)

10、、作用点:物体的接触点。 重力 : 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而产生,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2、施力物: 地球 3、受力物: 本身 4、大小: G = mg重力 5、方向: 竖直向下 6、作用点:A、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部分,为方便可以认为集中在某一点 7、测量:用弹簧测力计 第八章 运动和力知识梳理:1.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解释:“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指当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任何运动)的物体将以力消失时的速度沿力消失时的方向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2.

11、二力平衡(1)二力平衡的概念: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且合力为零。如果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就称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是: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但“平衡力”的两个力的作用点在同一物体上,而“相互作用力”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第九章 压强第十章浮力知识梳理:1.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

12、(2)公式和单位压强公式为p=,其中F表示压力,单位为牛(N);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p表示压强,单位为牛/平方米(N/m2),这个公式适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2.液体的压强(1)液体压强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系,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2)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

13、公式为p=gh,其中表示液体密度,单位为千克/立方米(kg/m3);g为常数,一般取9.8 N/kg;h表示液体深度,即自由液面到所求液体压强处的距离,单位为米(m);p表示压强,单位为帕斯卡(Pa)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与液体重、容器的横截面积(粗细)等因素无关。3.大气压强 (1)大气压的变化大气压与高度: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减小是不均匀的。大气压与沸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高原上气压低,水的沸点低于100,所以烧饭要用高压锅。大气压与天气有关,一般情况是晴天的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气压比夏天高。4.液体(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

14、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5.浮力(1)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3)浮力的大小可由以下方法求(测)得:示重法(两次测量法):F浮=G物F示;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gV排;二力平衡法(悬浮、漂浮时):F浮=G排;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 F向上F向下;6、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它同样适用于气体。表达式:F浮=G排=液gV排。7、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与物重及整个物体密度的关系(浸没时)是:当F浮 G物时,下沉,这时物 G物时,上浮,这时物液;当F浮=G物时,悬浮,这时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