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总复习教程(二).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9079598 上传时间:2019-05-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政治总复习教程(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三政治总复习教程(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三政治总复习教程(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三政治总复习教程(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三政治总复习教程(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政治总复习教程(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政治总复习教程(二).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政治总复习教程(二)一、本讲教学内容:第三课 封建社会的兴衰第四课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二、知识结构(一)第三课 封建社会的兴衰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产生 封建社会的建立 封建制国家的建立1、封建制的建立和 封建社会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文化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和主要表现 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 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剥削的基础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2、残酷的封建剥削 主要方式 封建剥削的方式和手段 其他手段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封建等级制度的基础 封建等级制度 封建等级与封建特权3、残暴的封建统治 君主专制统治 庞大的国家机器 暴力机关对农民反抗的镇压 无形的精神枷锁

2、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 农民反抗斗争的最高形式 农民起义的意义和局限性4、封建制度的没落 概念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产生的过程和根本原因 封建制生产关系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二)第四课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两个基本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基本条件 实现条件的主要手段 含义、时间、过程1、资本主义依靠暴力掠夺起家 圈地运动 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意义 主要表现 殖民掠夺 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 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封建统治 革命的目的、领导阶级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2、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标志 必须经过曲折

3、斗争的原因 巩固资产阶级政权的曲折道路 说明的道理 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是历史的进步 工业革命的过程 工业革命的含义3、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完成的标志 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三、学习内容及能力要求:第三课 封建社会的兴衰(一)封建制的建立和经济文化的发展1、封建社会的建立识记:了解封建制生产关系出现的原因。这主要是奴隶社会后期,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在奴隶劳动中不能被广泛使用。封建制生产关系正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封建制生产关系产生的根本原因。识记:了解西欧和我国封建制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西欧封建制生产关

4、系的萌芽主要是“隶农制”的出现。隶农制是指劳动者可以占有一部分生产资料,租种贵族的土地,在交纳地租后其余的产品归自己占有,产品生产得越多,归自己占有的也越多。这种劳动者就叫做隶农。中国在春秋时期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萌芽。识记:封建制国家的建立。为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生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利用奴隶起义和平民起义的力量,推翻了奴隶主的统治,建立起封建制国家政权。这是封建社会形成的标志。2、社会生产力跨上新台阶理解:正确理解封建社会的建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的建立是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因为封建制生产关系下的农民地位和处境比奴隶制生产关系下的奴隶地位和处境有明显改善,农民在这样的生产关系下

5、进行劳动,其积极性自然要比奴隶高。识记:了解封建社会生产力跨上新台阶的标志和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上,铁制农具和牛耕得到广泛的使用,农业生产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起来。而冶铁技术的发展,标志着封建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3、中国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识记:了解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特别是封建时代,我国的科技文化走在世界前列。最突出的是举世闻名的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和火药四大发明,对世界工业和自然科学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二)残酷的封建剥削1、封建剥削的基础理解:正确理解地主剥削农民的根源。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但地主阶级不从

6、事劳动,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没有土地,或只有很少土地。农民为了进行生产,维持生活,不得不向地主租种土地。这样,农民不得不依附地主阶级,并把大部分劳动产品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忍受地主的残酷剥削。因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的基础,是地主发财农民受苦的总根子。识记:了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多种具体形式。在我国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首先,皇帝掌握着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直接占有大量土地;其次,地主私人占有土地;此外,寺院也是大土地所有者。欧洲封建土地所有制采取“封地”的形式。欧洲封建社会里,各个国家的教会也占有大量的土地。2、封建剥削的方式和手段识记:了解地主剥削农民的

7、主要方式是榨取地租。封建地租有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三种形式。放高利贷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另一种重要手段。此外,地主阶级还强迫农民交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无偿徭役。3、封建制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识记:了解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是: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地主阶级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地主阶级通过地租、高利贷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三)残暴的封建统治1、森严的等级制度理解:正确理解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在封建社会里,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封建的等级制度是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等级高低要凭占有土地多少而定。它还同一定的封建特权紧密相联。大大小小的不同等级的封建地主阶级,依据

8、他们的政治经济地位,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统治网络。2、庞大的国家机器识记:了解封建国家的实质。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是地主阶级统治农民、压迫农民的工具。皇帝或国王是地主阶级的总头子,是最高的统治者。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般地说,封建国家采取君主专制的形式。识记:了解军队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主要支柱。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主阶级还运用法庭和监狱等国家暴力机器,对劳动人民施行压迫和统治。3、无形的精神枷锁识记: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精神奴役。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利用宗教迷信、封建道德、宗族观念等给农民套上无形的精神枷锁,束缚劳动人民的思想,让人民老老实实地服从封建统治。运用:运

9、用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当前社会上的封建残余思想。我国曾是一个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经历百余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现阶段,等级观念、家长作风、迷信思想、宗族观念等封建残余思想还有广泛影响。清除封建残余思想将是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四)封建制度的没落1、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识记:了解农民反抗地主阶级斗争的原因和形式。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封建社会的两个基本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迫使农民起来反抗。这种反抗常常由分散的小规模的抗租抗税发展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是农民反抗地主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理解:能

10、正确理解农民起义的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农民起义的直接进步作用有二个:一是在政治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在斗争中,旧的封建王朝的统治机构被削弱和摧毁,一些官僚、贵族和地主被杀死或逃亡;二是在经济上冲击了封建制生产关系,大量被豪门、贵族兼并的土地重新分配,许多土地回到农民手里,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同时,经过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封建统治阶级被迫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采取一定的让步措施,减轻一些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也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也应指出,农民的反抗斗争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农民是小生产者,他们不可能建立一种比封建制更进步的生产关系,在没有出现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的情况下,农民起义

11、最后归于失败,不能最终改变封建的剥削关系和政治统治。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识记: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的含义、产生的途径及其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指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这种生产关系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的途径,是在小手工业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与封建制的冲突理解: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与封建制的冲突。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大部分土地仍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使资本主义生产得不到足够的劳动力;二

12、是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使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发展资本主义所必需的广大国内市场不能迅速形成;城市手工业行会的规章制度也限制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四课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资本主义依靠暴力掠夺起家1、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条件识记: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以及实现这两个条件的主要手段。两个条件是:要有大量失去生产资料,又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财富。这两个条件主要是用暴力掠夺的手段准备起来的。2、“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识记:了解资本家获得大批雇佣劳动者的主要方式,就是依靠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强行把农民与土地分开。16世纪开始的,西欧许多国家发生的圈地运动,正是这一方式的具体表现。识记:了解圈地运动的含义及其后果。圈地运动也就是许多资产阶级化了的地主、贵族用暴力手段强行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