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064458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26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驻马店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联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河南省驻马店市河南省驻马店市 2018-2019 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历史试卷 第第卷(选择题共卷(选择题共 6060 分)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30 个小题,每小题个小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6060 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合题目要求的) 1.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来耜,教民农耕” 。材料中提到的“来耜”被发明时所用的材 质主要是 A. 青铜 B. 骨头 C. 铁 D. 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

2、析:据材料“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耒耜”被发明时,属 于原始社会末期,所用的材质主要是骨头,即骨耜,故 B 正确。青铜农具在商周时期产生,但很少应用于农 耕,故 A 排除。铁农具主要在春秋战国时期,故 C 排除。中国古代没有钢农具,故 D 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耒耜 【名师点睛】耒耜,是古代汉族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 的前身。 “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耒耜的发明开创了汉族农耕文化。 耒耜”被发明时,所用的材质主要是石、木、骨头。 2.北方地区

3、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 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D.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答案】D 【解析】 - 2 - 【详解】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男耕女织,题干中的俗语正反映了这种小农经济的特征,故 D 为正确答案。 “丑妻薄地破棉袄”并不能反映 农民生活富裕安逸,也不能体现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所以 A、B 错误。由自然经济的特点可知与 商品经济无关,D 错误。 3.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

4、姓便之” , “水排”主要应用于 A. 灌溉B. 制瓷 C. 耕种D. 冶铁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冶铁业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是东汉杜诗的水力鼓风冶铁。所以选 D。 4.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的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 A. 丝棉麻 B. 麻棉丝 C. 麻丝棉 D. 丝麻棉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麻是半坡人衣着织物的原料;而汉代,随着纺织业提花机的使用,其丝织品种类繁多且 成为衣着织物的原料,汉代的“丝绸之路”即是最好的证明;棉纺织业则兴起于南宋时期,到元朝则已成为 南方主要的手工行业,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推广棉花的种植。说明棉布已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

5、衣料。故 C 项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ABD。 点睛: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纺织业发展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古代中国纺织原料出现的先后顺序的 掌握,进而掌握古代中国纺织业发展演变的历程等。 5.成都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 历史史实的是 A. 白瓷、秘色瓷、唐三彩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 B. 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C. 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D. 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 【答案】C 【解析】 - 3 -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是陶,不是瓷器,故 A 项错误;宋代五大名窑分别为

6、钧窑、汝窑、官窑、定窑、 哥窑,其中官窑和哥窑位于长江流域,故 C 项错误;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瓷器是近代的事情,故 D 项错误;清 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出了珐琅彩瓷,故 B 项正确。 6.陕西民谣:“我有一只小毛驴我骑着去赶集。 ”这个“集”在宋代应属于 A. 草市 B. 都市 C. 早市 D. 夜市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民谣” 、 “小毛驴”信息可知“集”应该是在乡村,而不是城市,联系所学知识,从南北朝时期, 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得出答案,A 正确。都市是对城市的总 称,B 错误。早市和夜市是指市的营业时间,不是地点,并且一般都是在城市中才有,所

7、以 C、D 都错误。 7.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 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 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 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答案】C 【解析】 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由政府派人主持,应该属于官营手工业。而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 使用。 8. 据史载,明朝中后期“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 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藏,其富甚于新安。 ”材料表明当时( ) A. 奢侈品贩运是商人致富的主要手段 B.

8、 形成地域性特征明显的行业商帮 C. 富商大贾大多以垄断经营敛财 D. 资本主义萌芽促进贸易的繁荣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时期的商帮,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说到的是江南的新安、 江北的山右,二者以不同的产业为营生,富裕一时,可见形成了地域性的行业商帮,符合题意的是 B 项,A 项中“奢侈品”不能体现;C 项中的“垄断”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排除 D 项。 - 4 - 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 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下列不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

9、是 A. 坊市界限被打破 B. 夜市、草市的大量出现 C. 出现了纸币“交子” D.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丝织业部门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故 D 项错误,符合题 意;北宋时期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大量出现,草市繁荣,在北宋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故 A、B 和 C 项均在北宋时期出现,排除。 10.明清的经济政策具有连贯性,它由朱元璋一手设计,可称为“洪武型”经济政策,是宋朝政策的“大跃 退” 。由此可以看出“洪武型”经济政策的特点是 A. 固守农耕经济 B. 扩大商业往来 C. 规范商业行为 D. 发展对外贸易 【

10、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明朝严格的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旅征收重税,同时闭关锁国,严格控制对外贸易。把主要的 经历固守在农本经济的轨道上。故选 A。BCD 三项都与明朝历史史实相反。 考点:明朝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明朝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除了国内贸易征收重税外,还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 逐渐脱离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这与宋朝活跃的商品经济相比较,无疑是一种大倒退。 11.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 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而已。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A. 汉朝的丝绸之路B. 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

11、. 明朝的朝贡贸易D. 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政府对外贸易不是为了利润, - 5 - 而是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结合所学选项中 C 符合题意。所以选 C。 12.“唐朝时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清朝时则在广州设置十三行 ,统一经管对外贸易。 ”从中 可以得出的最恰当信息是 A. 中国古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 中国古代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 C. 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不断萎缩 D. 广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开放广州管理对外贸易说明 A 的说法

12、有误;材料看不出对外贸易不断萎缩,C 错误;B 的说法太过绝对。从唐朝的“市舶使”到清朝的“十三行”说明广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 岸。所以答案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海禁”政策广州 13.某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想寻找史实印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的因素,在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这一观点,在经济方面他找到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A. 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造” B. 吴江“游手之徒,十室而九” C. 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D. 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答案】A 【解析】 经济方面的新因素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而“雇匠织造”等体现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

13、雇佣关系,而本题的 其他的三个选项均属于商业发展的表现,是均不符合题意的,所以本题只有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4.有学者认为,18 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 ,中国“选择了陆地” 。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 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C.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加快发展陆路交通 【答案】C 【解析】 - 6 -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18 世纪的中国处于清朝的统治之下,中国选择了陆地,结 合所学知识指的是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 C。 15.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 、荣誉

14、(Glory)和黄金 (Gold) 。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开发土地资源; 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上帝(God)、荣誉(Glory)和黄金(Gold)”可知, 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对黄金的追求,传播天主教和弘扬骑士精神,但是并没有体现出开发土地资源, 所以排除,答案选 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6.有人认为,哥伦布的远洋航行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 “无心插柳”是指 A. 成

15、为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 B. 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C. 证实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D. 使西班牙控制了整个美洲地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航行的目的地是东方的印度,结果他却到达了美洲,故 B 项正确;A 项 是指迪亚士,排除;C 项是指麦哲伦,排除;D 项说法错误,错在“整个” 。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哥伦布” 。 17.1493 年,为解决西欧两个国家殖民活动的矛盾,罗马教皇作出决断:“双方以子午线为界,线西归属 甲 ,线东归属 乙 。 ”这就基本上奠定了两个国家的殖民势力范围。甲、乙两个国家分别是指 A. 西班牙葡萄牙B. 葡萄牙西班牙C. 英国荷兰D.

16、荷兰英国 - 7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时间 1493 年和所学知识,最早开始开始新航路开辟和扩张的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西班牙 主要是向西航行,所以殖民扩张应该是子午线以西地区,葡萄牙向东航行,殖民势力范围应该向东,故 A 项 正确。B 中顺序颠倒;荷兰是 17 世纪殖民强国,英国是 18 世纪殖民强国,故 C 项和 D 项错误。 18.1618 世纪,在美洲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新地名。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 美洲社会的进步 B. 美洲国家的独立 C. 工业革命的扩展 D. 欧洲的殖民扩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国家大力开展殖民扩张,占领了亚非拉很多 国家和地区,并以自己国家的名字命名这些地区,因此出现了类似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英格兰等地名。 这种地名的出现,是欧洲殖民者直接掠夺美洲的结果,名称直接反映了宗主国对殖民地的侵略。所以答案选 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