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064291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考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高一3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央视公益广告回家的路,展现了扎根于中国人心底的回家过年情结。与这一现象联系最为密切的是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宗法制【答案】D【解析】【详解】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没有关系,排除A;世袭制是贵胄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的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C;题干信息“回家过年”反映的是人们注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团聚,这与宗法制有着密切的关系,故选D。2.全球通史写到:“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

2、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A. 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B. 使中央得以垂直管理地方C. 旨在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D. 由秦始皇首创并推行全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皇帝是指秦始皇,由材料“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建立了一套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故B项正确。郡县制的官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服从于中央统治,是官僚政治的体现,不具有贵族政治色彩,排除A。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自主性受到削弱,排

3、除C。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广泛实行,并非为秦始皇首创,排除D。【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等,结合郡县制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3.汉朝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封国并存,后来封国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中央。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采取的措施是A. 在地方设置节度使B. 在地方设通判C. 颁布“推恩令”D. 实行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实行“推恩令”,把王国的土地层层分封,让地方失去了对抗中央的财力,故C项正确;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

4、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故A项错误;通判是北宋时期设立管理地方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隋唐时期中央中枢机构,故D项错误。点睛: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4.雅典将领阿里斯蒂德被公民大会陶片放逐后,仅过了两年多就被召回,因为波斯大军入侵,需要他参与作战。打败波斯后,他得以重新任职,而指挥战争获得胜利的功臣地米斯托克利却被陶片放逐。由此可见A. 多数人的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B. 陶

5、片放逐法是对将领去留的表决C. 直接民主导致了雅典的派系纷争D. 主权在民容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描述的现象表明雅典民主政治中的原始直接民主方法,由于公民的道德休养的差异,在投票中出现以多数票而不是以公正正义或真理来判断,体现它的弊端,故C项符合;陶片放逐法是针对所有公职人员而不是仅仅对将领,故B错误;A项与史实不符;D项表述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5.在古罗马有一个人把洗衣店告上法庭,要求店家赔偿被老鼠咬破的衣服,其理由为:“按照约定,店家洗好衣服后应妥善保管好,事先应

6、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依据罗马法,最后法庭判决洗衣店赔偿全部损失。该案例主要说明了A. 司法程序严格完备B. 审判非常重视证据C. 法律维护平民利益D. 审判体现契约精神【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司法程序问题,排除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平民,排除C;由材料“按照约定,店家洗好衣服后应妥善保管好,事先应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故选D。6.美国前总统布什曾在一次演讲中说:“人类千百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下列文献中,在美国把统治者“关”进笼子里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A. 权利

7、法案B. 1787年宪法C. 人权宣言D. 民法典【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把统治者“关”进笼子里,故B项正确;ACD三项分别是英国、法国、法国,故排除ACD三项。7.粱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粱启超所述“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A. 天津条约B. 马关条约C. 辛丑条约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答案】B【解析】“割台湾、偿二百兆”指割让台湾,赔款两亿两白银,出自马关条约,故B正确;其他条约不涉及割让台湾问题,排除A、C和D。点睛:代史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

8、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于条约的内容,学生应该牢记并能熟练运用。8.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 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 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 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 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答案】B【解析】“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 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

9、19年,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故D项错误。9.唐德刚认为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宣誓词虽然很短,“但它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文中的“分水岭”是指A. 由“帝制”转入“民治”B. 由“器物”转入“制度”C. 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D. 由“近代史”转入“现代史”【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理的解能力和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即由“帝制”转入“民治”,所以答案选A。B是戊戌变法;C是五四运动后;D是新中国的成立。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

10、革命的意义10.歌曲是时代的产物,与“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反映出共同时代主题的歌词是A.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B.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C.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D.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坚持反扫荡;结合选项可知B项是黄河大合唱的内容,创作于1939年,故B项正确。A项是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口号,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是土地革命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理解该口号“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的时

11、期,二是结合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各口号所处的时代,找出符合设问的选项即可。11.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A. 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B. 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C. 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D. 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答案】A【解析】由材料“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意在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故选A;材料的主旨不是新中国成立的国内意义,排除BD;材料没有体现新中国成立的国际影响力,排除

12、C。12.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否成熟,标志就是它的实力、对国际制度理解和参与的程度、世界对其认可程度。据此判断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 提出一国两制政策B. 提出一边倒政策C.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D.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否成熟,标志就是它的实力、对国际制度理解和参与的程度、世界对其认可程度”结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相关所学可知,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实现国家统一而提出的伟大构想,不是外交政策;B选项错误,“一边倒”政策倒向

13、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是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外交方针,不是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C选项错误,“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是针对当时情况,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的方针,不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3.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出现了70多家边界线电影院,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 银幕上美苏的文化交流B. 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C. 冷战下特殊的文化战争D. 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答案】C【解析】冷战主要是指排除战争以外的所有对抗形式,由材料“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

14、拍摄的电影”可知美苏在文化领域进行对抗,故C符合题意;“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美苏拍摄的电影是宣传各自的意识形态,这并不仅仅是文化领域的较量,故A错误;从以上分析来看,美苏拍摄的电影更不是反映东西柏林之间的文化共建和认同,故排除BD。14.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这表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A. 全球化趋势B. 多极化趋势C. 一体化趋势D. 区域集团化【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走向联合,日本、中国逐渐兴

15、起,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也开展了不结盟运动,各种力量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导致两极格局逐渐走向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故选B;全球化多指经济,排除A;一体化,区域集团化说法片面,排除C,D。15.1992年邓小平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上述谈话的国际背景是()A.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B. 美苏“冷战”逐步升级C. 多极化格局形成D. 第三世界迅速崛起【答案】A【解析】由材料“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可知,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所以答案选A,排除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逐渐形成多极化格局,C说法不够准确,排除;第三世界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D。16.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此俗语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 男耕女织B. 极端贫困C. 自给自足D. 自产自销【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