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064288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603.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苏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苏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苏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苏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查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查 高一历史高一历史 2018.42018.4 说明:说明:1.1.答案请填涂在答卷上。答案请填涂在答卷上。 2.2.本卷总分本卷总分 10010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7575 分钟。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本大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本大题 303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2 分,分, 共共 6060 分)分) 。 1.齐民要术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

2、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 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材料所指农具 A. 用于开沟播种 B. 方便除草培土 C. 便于深耕碎土 D. 可以防旱排涝 【答案】A 【解析】 西汉发明耧车,耧车由三只耧脚组成,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 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省时省力,故其效率可以达到“日种一顷” ,故 A 正确;根 据“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可知,农具是播种用的耧车,除草培土与播种无关,排 除 B;深耕碎土与播种无关,排除 C;防旱排涝与播种无关,排除 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

3、取备焉。日种一顷” ,联系所学我国古代农业工具的改进 分析解答。 2.西汉贡禹上书称:“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材料反映汉代官营手工业 A. 规模庞大,不计成本 B. 高效运行,管理严格 C. 分工细致,技艺精湛 D. 产品精美,面向市场 - 2 - 【答案】A 【解析】 “三服官”是汉代管理官营手工业的机构, “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表明 规模大,耗费大,A 正确。BC 不符合材料,排除;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进入市场流通,故排除 D。 3. 诗经大田写道:“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从这些充满现实主义

4、文学气息的 文字中,我们能探究到的古代经济信息是 A. 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 土地兼并严重 C. 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 井田制趋于瓦解 【答案】D 【解析】 诗经记载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题干中信息体现了“私田”已经出现,并未体现耕作方式的 进步,而且精耕细作技术是在宋元时期成熟,故 A 错误;诗经所记述的年代是西周至春秋时期,此时土 地制度以土地国有制为主,到春秋时期出现土地私有,但并未出现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题干也无从体现, 故 B 错误;由题干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井田制依然存在,小农经 济虽然产生但并未发展完善,该项不符合史实,故 C 错误;由

5、题干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可知私田已经 产生,传统的国有土地制度井田制有瓦解趋势,该项符合题意,故 D 正确。 4.它在唐朝已经使用, “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 。该“耕作农具” 是 A. B. C. D. - 3 - 【答案】D 【解析】 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 耕作要求。D 项是曲辕犁,故答案为 D 项。A 项是耒耜的耕作方式,排除;B、C 项反映的是牛耕方式,但还 没有形成曲辕犁,均排除。 点睛: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经历了由二牛

6、三人 到二牛一人的变化,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出现安装了犁评的曲辕 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5.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 晓闻。 ”据此可知 A. 夜市改变了农耕经济下日出而作的习俗 B. 当时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繁荣的夜市 C. 官府对经商时间的严格限制被打破 D. 夜市文化主要以文艺表演为主要内容 【答案】C 【解析】 夜市是指扬州城的,不是所有城市,更代表不了农村,所以它不可能改变农耕经济下日出而作的习俗,故排 除 A;但单从扬州夜市不能说明全国各地都有夜市,因为唐朝的扬州

7、属于当时发达城市,故 B 以偏概全了; 夜市的出现与官府对“日中为市”这一时间的严格限制是不一致的,故 C 符合题意;夜市主要是经商的,文 艺表演仅是其辅助部分,故 D 不符合史实。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 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 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 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6.下图为清俗纪闻描绘的乾隆六十年(1795 年)官府颁发的执照,反映了浙江地方政府对日贸易中商 船管

8、理的一般情况。图中省略的部分文云:“如敢私行顶替,及夹带违禁(物)将该船户舵水一并拏送, 以凭严究,解宪治罪,毋违。 ”图文信息可以佐证乾隆年间 - 4 - A. 严格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B. 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C. 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D. 禁止国人私自出海贸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材料是限制往日本的商船,所以 严格防范倭寇侵扰沿海与材料无关,排除 A,D 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提到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信息,排 除 B;材料没有提到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所以排除 C。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经

9、济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名师点睛】闭关锁国政策与海禁政策容易混淆:海禁有一个简单的描述叫做“片帆不得下海”是出于 政治目的,防止内外的反对势力结合起来威胁自身统治但是对经济连带的进行封锁。闭关锁国则更多的 是一项经济政策,连带政治、文化。在这项政策之下不是完全封闭、完全禁止,而是严格限制。 7.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旨习机业。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 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不能反映当时 A. 存在失业现象 B. 出现劳动力市场 C. 实行计时工资 D. 工匠技术水平高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雇佣关系,但材料并未体现出工匠技术水平高的信息,

10、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若机房工 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足以证明是存在失业现象的,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匠有常主”等字眼说明 是存在劳动力市场的,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 - 5 - “计日受值”说明是实行计时工资的,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8.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 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 ”这表明谭纶主张 A. 实行闭关政策 B. 开放海禁政策 C. 发展福建海洋渔业 D. 采取抗倭安民政策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福建人在海边居住,依赖于海上贸易生存

11、;海禁政策使福建人民无法在海上进行贸易,导致 人民贫困,偷盗犯罪越来越多;为了减少盗贼的数量,谭纶主张开放海禁,百姓有了海上贸易的收入来源, 就会减少犯罪,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政策,而不是实行闭关政策,排除 A。材料没有涉 及发展福建海洋渔业,而是强调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政策,排除 C。材料强调谭纶主张开放海禁政策,而不是 采取抗倭安民政策,排除 D。 点睛:抓住材料信息“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 民贫而盗愈起” ,结合海禁政策带来不来影响方面分析材料,即可得到主张开放海禁政策的结论。 9.1874 年李鸿章指出:“军兴以来,凡

12、有可设法生财之处,历经搜刮无遗。商困民穷,势已岌岌。 ”为解决 这一问题,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 兴办民用企业 B. 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 兴办军用企业 D. 向外国银行借款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随着洋务派军事工业的创办,经济困难日益严重,为解决军事工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洋务 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A 符合题意;B 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C 中问题的出现即与军事工业的创办有关,C 不正确;D 与材料无关。 10.李鸿章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机器购于英国德国等,产品供应给淮军,常年额定经费银 10 万两,由江 南海关、江南筹防局、扬州淮军分担。下列企业与金陵机器制造局属于同一类

13、的是 A. 轮船招商局 B. 贻来牟机器磨坊 - 6 - C. 汉阳铁厂 D. 福州船政局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李鸿章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机器购于英国德国等,产品供应给淮军”可知,金陵机器制造局应 为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分析选项,D 符合题意;AC 是民用企业;B 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1.20 世纪某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多世纪的 成就。面粉业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该时期最可能是 A. 18951911 年 B. 19121919 年 C. 19371945 年 D. 19461949 年 【答案】B 【

14、解析】 由材料“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成就”可知所述为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B 符合题意;A 属于初步发展时期,与材料所述不符;CD 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走向萧条,与材料所述不符。 12.1882 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扰,何昆山只好作罢。 此事说明 A. 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 B. 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 C. 洋务派惧怕民族工业与之争利 D. 封建束缚阻碍民族企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地方绅士代表封建势力,材料中“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扰”表明近代民族工业遭受 本国封建势力的阻挠破坏,故选

15、 D 项。企业的开办并不是要必须符合民间习俗,故 A 项错误。材料并不是说 明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不成熟,故 B 项错误;何昆山代表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企业,不是洋务派创办的企业, 故 C 项错误。 13.下图是 19341936 年中国对外贸易变化示意图。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7 - A. 实业救国兴起 B. 国际局势稳定 C. 社会性质改变 D. 政府政策推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的数据信息可知,19341936 年中国对外贸易中出口额越来越多,入超额越来越少。依据 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币制改革”带来的结果,故 D 项正确;实 业救国兴起

16、是在甲午战后,故 A 项错误;此时的国际局势阴云密布,并不稳定,故 B 项错误;此时中国社会 性质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 C 项错误。 14.下表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工业产量的统计表。表中所述现象 A. 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B. 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 说明国民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反映了官僚资本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由表中信息可知抗战全面爆发之前,中国工业有较大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A 符合题意;民 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B 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和轻工业的比较,不能得出优先发 展重工业的结论,C 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业总量,不能得出官僚资本的地位,D 不正确。 15.1953 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就 - 8 - 是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对城市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禁止私营商自由经营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保障了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