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063732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说文中说:“耕,犁也。从耒,井声。一曰古者井田,谓从井,会意。(注:人耕曰耕,牛耕曰犁。)”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 古代先民早期使用的松土工具是耒耜B. 牛耕在春秋时期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 早期“耕”的动力是人D. 耜耕不能代表奴隶社会最高的生产水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我国在春秋时期已有牛耕的耕作方式,但铁犁牛

2、耕要到汉代才成为主要耕作方式。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牛耕技术2.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文中描述的工具是A. 筒车B. 桔槔C. 水排D. 翻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轮”可知它指的是筒车,A正确。B早在唐朝之前便已出现。C是汉代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D属于曹魏时期的灌溉工具。3.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A.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 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D. 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答案】A【解析】【详解】图片中左图是耕地的情境,右图是织布的情境,说明古

3、代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小农经济模式,不是商品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说明手工技术领先世界,故C错误;小农经济的耕作模式,不能说明社会的和谐,D错误。【点睛】小农经济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本题以剪纸的形式体现了这种模式,做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从图片中解读出有效信息,从图中的“耕牛”和“纺车”等信息便可做出正确判断。4. “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

4、的“重农”目的是A. 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B. 控制农民人身自由C. 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D. 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是控制农民人身自由,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故C排除。材料主要信息不能说明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政策5.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

5、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 地主阶级掌握政权C. 广大农民生活困苦D.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答案】D【解析】材料“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表明土地买卖的现象却来越频繁,土地兼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D项正确;A项是现象,排除;BC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点睛:从材料“十年之间,已易数主”中分析出土地买卖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买卖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从而得出正确答案。6.叶茵田父吟诗云:“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A. 男耕女

6、织式的自然经济B. 开垦荒地逐渐增多C. 政治腐败,民不聊生D. 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对材料的准确理解是解题的关键,材料中 “但求一熟偿逋债”反映了当时农民债务沉重,为此说明了在封建社会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D符合题意;ABC均在材料中无体现,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农民负担沉重7. 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A. 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 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 资本主义的萌芽D. 商业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

7、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需要,与市场联系不密切。而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用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能够满足面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8. 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鱼鳞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所有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具体情况。该制度旨在()A. 保障政府赋役征调B. 促进小农经济成长C. 巩固大土地所有制D.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明朝土地登记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土地所有权,以保障政府赋役征调,故A项正确;促进小农经济成长并非其主旨,故B项错误;明朝土地登记制度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保护自耕农,

8、与巩固大土地所有制无关,故C项错误;该制度保护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明朝土地登记制度9. 古代工匠对高超生产技术或技艺的继承,往往实行“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的规制。以下对这一规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保证工匠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B. 易导致某些技术或技艺失传C. 反映了古代传统家庭伦理观念D. 体现了农耕经济的生产特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反映出古代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子、媳是自家人,女、婿是外人。实行这项原则,在有女无子的情况下,会导致某些技术或技艺失传。这种观念也反映出传统农耕经济一家一户作为生产单位的特征

9、。故BC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这种规则是为了保证技术不外传,不能保证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故A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答案为A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民间手工业10.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A. 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 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 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 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攻木”、“ 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说明官营手工业中各个部门分工非常明

10、确,充分体现了生产专业化的特点,故本题选C项。【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的手工业。11.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A. 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B. 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C. 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D. 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元代随着棉纺织业技术的进步,松江逐渐成为全国性棉纺织业中心,说明棉纺织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但是不是决定,故A项错误;题干中只说

11、到“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没有说元朝的商业贸易中心转移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元朝由于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使得“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即推动了手工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分工的进一步细致,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到“官营”和“私营”所占比例的变化,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的手工业棉纺织业12.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诗句反

12、映出当时A. 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B. 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C. 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D. 商品经济的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来看,说明当时进入市场进行交换的商品种类较多,市场上商品丰富,因此诗句反映出两宋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故答案为D项。会馆的出现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业政策的变化,排除B项;北宋时期商品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排除C项。13. 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从这句诗中,我们能获得的最有效的信息是( )A. 作为乡村集市的草市出现于宋代B. 宋代的草市已具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C. 宋

13、代的草市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督D. 陆游所说的草市位于东京汴河两岸【答案】B【解析】 诗句描写的是诗人行走于街市喝酒的场景。这句诗经常被用在中学历史试卷,作为宋代商业经济的一个侧面描写,一般是用来表明宋代的街市已经打破了严格的场地划分,开始形成繁华的综合市场,各种饮食服务设施也已经齐全。14.史记货殖列传载:“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这反映了司马迁A. 主张农工商并重B. 主张“工商食官”C. 坚持“重本抑末”D. 肯定“重义轻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不发展农业就没有食物可吃,不发展手工业就没有用的东西,不发展商业就没有货物的流通

14、,因此“农工商并重”非常重要,A项符合题意。15.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农业经济衰退农业结构发生变化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兴起A. B. C. D.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情况。从材料“转卖四方”可以看出“商品经济发展”;从“五谷之利不及其半”可知“农业结构发生变化”。16.“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 徽商的谦虚B. 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C. 徽

15、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D. 徽商的虚伪【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意思可知,当时人们不愿意称商人为老板,而以官名相称,体现了传统社会对商人的歧视,以至于人们尽量不用这些带有歧视的称谓,这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根深蒂固,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反映,并不能说明徽商处事的低调谦虚,故A项排除;C项的说法只表明了表面现象,而没有反映出本质性问题,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徽商的虚伪,故D项排除。17. 清史稿记载了晋商捐赠白银给清王朝,清王朝则用“赐产”“入籍”“赐职”以及特许经营和贷给资本等方法予以回报的史实。可见,晋商的发展( )A. 折射了清朝统治的腐败没落B. 得益于与政治力量紧密结合C. 标志着政府商业政策的转变D. 使商人与政府经济利益趋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代晋商的发展状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材料中体现不出政府腐败的信息,A项错误;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