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063689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四川省泸县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月考试生物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概念的最准确描述是()A. 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B. 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 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答案】D【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化学成分及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

2、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的pH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只涉及理化特性中的pH,A错误;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pH值和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B错误;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C错误;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

3、对稳定状态,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实质及生理意义,明确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再作出准确的判断。2.下图所示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判断其中的分别是什么结构或体液,并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肌肉细胞缺氧时,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的pH会维持相对恒定B. 呼吸作用的终产物CO2不会引起pH的变化C. 中的氧气到达需要经过6层膜,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D. 与相比,中含有蛋白质而中不含蛋白质【答案】C【解析】【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

4、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3、分析题图:题图是哺乳动物的某组织图,分析可知是毛细血管壁,是红细胞,是血浆;是细胞内液,是组织液。【详解】肌肉细胞缺氧时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HCO3的调节作用,的pH会维持相对恒定,A错误;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呼吸作用的终产物不会引起pH的显著变化,但会略微变化,B错误;血液中的氧通过红细胞运输,在组织细胞中被利用,所以

5、通过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细胞内液,其中红细胞1层膜、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线粒体2层膜,共6层膜,氧气由向处扩散,故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C正确;与相比,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中含很少的蛋白质,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内环境概念和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3.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 结果造成人压着没事,救

6、出来后最终因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的情况。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B. 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了正常的生命活动C. 因严重缺水,幸存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D. 心、肾功能衰竭是由遇难者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答案】D【解析】【分析】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和化学组分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代谢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会导致疾病;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伤者血浆中长时间积聚了大量有害物质所致。【详解】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

7、随尿液排出,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则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B正确;因严重缺水,为了维持幸存者内环境的水平衡,则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C正确;遇难者肌肉大量释放肌红素、钾离子等从而使血浆渗透压增大,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4.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不需要能量B. 内的递质只能经释放再作用于C. 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D. 经

8、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答案】B【解析】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时消耗能量,A错。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处膜外电流方向是cb,B错。经释放的递质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或抑制,D错。5.下图为下丘脑某神经细胞的部分膜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时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 此细胞可以分泌促进水重吸收的激素,且该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C. 该细胞可参与形成体温调节中枢、呼吸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D. 动作电位的形成与膜上、等载体有关,A面为正电位,B面为负电位【答案】B【解析】若此图为突触后膜局部结构,则兴奋经过此处

9、时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一电信号,A错误;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分泌的,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所以此细胞可能是分泌促进水重吸收的激素的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B正确;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因此该细胞可参与形成体温调节中枢,但不能参与形成呼吸中枢,C错误;A面有糖蛋白,为细胞膜的外表面,动作电位形成的机理是Na+内流,与膜上的载体有关,兴奋时A面为负电位,B面为正电位,D错误。6.下列关于转录和翻译说法正确的是()A. 转录和翻译时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完全不同B. 转录时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与DNA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形成RNAC. 翻译

10、时的直接模板链是DNA中的一条链D. 翻译时mRNA沿着核糖体移动,读取氨基酸的下一个密码子【答案】B【解析】【分析】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原料是核糖核苷酸,产物是RNA;翻译的模板是mRNA,原料是氨基酸,产物是蛋白质。【详解】转录时的碱基配对原则有A-U、T-A、C-G、G-C,翻译时碱基的配对原则有:A-U、U-A、C-G、G-C,A错误;转录时的原料是核糖核苷酸,通过与模板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合成RNA,B正确;翻译的模板是mRNA,C错误;翻译时,核糖体沿mRNA移动,D错误。故选B。7.下列关于基因、DNA、遗传信息和染色体的描述,正确的是A. 遗传信息是指DNA中碱基的排列顺

11、序B. 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C. 不管是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均小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D.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一条染色体上都只有一个DNA分子【答案】C【解析】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遗传信息是指DNA或R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A错误;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B错误;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小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C正确;DNA主要存在于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通常只有一个DNA分子,但在染色体复制着丝点未分

12、裂时,一个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D错误。8.下列关于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 赫尔希和蔡斯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主要遗传物质B. 萨顿用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假说C. 摩尔根用类比推理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 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答案】D【解析】【分析】萨顿科学研究的方法是类比推理法;摩尔根和孟德尔的研究方法是解说演绎法。【详解】赫尔希和蔡斯只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错误;萨顿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错误;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两大

13、遗传规律,D正确。故选D。9.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A. 有染色体复制B. 有同源染色体分离C. 有纺锤体形成D. 有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答案】B【解析】【分析】有丝分裂是体细胞的分裂方式,子细胞的染色体和DNA与母细胞相同。减数分裂是形成生殖细胞时的分裂方式,子细胞中染色体和DNA均减半。【详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经过染色体的复制,A不符合题意;减数分裂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有丝分裂没有,B符合题意;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有纺锤体的形成,C不符合题意;有丝分裂的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均会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D不符合题意。故选B。二、非选择题10.如图是体育运

14、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的部分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1)突触小泡中的b物质是_,该物质通过_方式进入突触间隙。(2)运动应激能促进a过程,a过程是指BDNF基因的_。(3)b物质与AMPA结合后兴奋传导至d处时,d处细胞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_。(4)据图可知,BDNF具有_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将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_(填“增加”、“不变”或“减少”)。(5)图中c是突触蛋白,它在海马区的密度和分布可间接反映突触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有实验表明,水迷宫训练后大鼠海马区突触蛋白表达明

15、显增强,大鼠学习记忆受损后突触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由此推测,长期记忆可能与_的建立有关。【答案】 (1). 神经递质 (2). 胞吐 (3). 表达(转录和翻译) (4). 外负内正 (5). 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6). 减少 (7). (新)突触【解析】【分析】由图可知,b神经递质,运动应激会促进BDNF基因的表达,表达产物BDNF一方面可以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另一方面可以激活突触后膜的受体。【详解】(1)突触小泡内b是神经递质,可以通过胞吐分泌到突触间隙。(2)由图可知,a即BDNF基因的表达出BDNF的过程。(3)d处若发生兴奋,则会产生动作电位内正外负。(4)由图可知,BDNF的作用,可以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的受体。若注射BDNF的抗体,则会阻止BDNF发挥作用,即不能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突触间隙b神经递质会减少。(5)实验表明,水迷宫训练后大鼠海马区突触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大鼠学习记忆受损后突触蛋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