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第4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建功CH03摩擦 CH03摩擦、磨损、润滑

上传人:E**** 文档编号:89062872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设计第4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建功CH03摩擦 CH03摩擦、磨损、润滑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机械设计第4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建功CH03摩擦 CH03摩擦、磨损、润滑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机械设计第4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建功CH03摩擦 CH03摩擦、磨损、润滑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机械设计第4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建功CH03摩擦 CH03摩擦、磨损、润滑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机械设计第4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建功CH03摩擦 CH03摩擦、磨损、润滑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设计第4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建功CH03摩擦 CH03摩擦、磨损、润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设计第4版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李建功CH03摩擦 CH03摩擦、磨损、润滑(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摩擦、磨损与润滑,3-1 摩 擦,3-2 磨 损,3-3 润 滑,3-4 流体动力润滑的基本原理,3-0 引 言,引 言,3-0 引 言,*摩擦现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对于机器来讲,摩 擦会使效率降低,温度升高,表面磨损。过大的磨损会使机器丧失 应有的精度,进而产生振动和噪音,缩短使用寿命。,世界上使用的能源大约有 1/31/2 消耗于摩擦。如果能够尽力 减少无用的摩擦消耗,便可大量节省能源。,机械产品的易损零件大部分是由于磨损超过限度而报废。,润滑是减小摩擦、减小磨损、提高机械效率的最常用最有效方法。,关于摩擦、磨损与润滑的学科构成了摩擦学。,本章主要介绍有关摩擦、磨损和润

2、滑的一些基础知识。,3-1 摩 擦,3-1摩 擦,一、摩擦的分类,1)按运动的状态分为:,2)按运动的形式分为:,3)按润滑状态,滑动摩擦分为:,图31 摩擦特性曲线,摩 擦2,摩 擦,二、滑动摩擦的四种摩擦状态,1)干摩擦:是指表面间无任何润滑剂或保护膜,表面金属直接接触时的摩擦。,2)边界摩擦:是指两摩擦面被吸附在表面的边界膜隔开,摩擦性质取决于边界膜和表面吸附性能的摩擦。,研究干摩擦的理论主要 有:“机械理论” 、“分子理论”、“机械分子理论” 等。 (由于时间按关系不细讲),其摩擦阻力最大,磨损最严重。,边界膜的类型如下:,摩 擦3,摩 擦,润滑剂中的极性分子与金属表面相互吸引,形成定

3、向排列的分子栅,称为物理吸附膜。,润滑油靠物理吸附形成边界膜的能力,称为油性。,润滑剂中的活性分子靠离子键吸附在金属表面上形成的吸附膜,称为化学吸附膜。,在润滑剂中添加入硫、磷、氯等元素,它们与表面金属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边界膜,称为反应膜。,图34 吸附膜摩擦原理模型,图35 反应膜边界模型,摩 擦4,摩 擦,)流体摩擦:是指摩擦表面完全 被流体膜隔开,摩擦性质取决于流体 内部分子间粘性阻力的摩擦。,能生成反应膜的润滑油称为极压油。,注:温度对边界膜的影响很大。温度越高,边界膜越容易破坏。,反应膜在高温下破裂后,能生成新的化合物,形成新的反应膜, 这种能力称为极压性。,流体摩擦(或称流体润滑)

4、的原理在本章第四节详细介绍。,其摩擦系数最小,且不会产生磨损,是理想的摩擦状态。,摩 擦5,边界摩擦和混合摩擦在工程实际中很难区分,常统称为边界摩擦。,4)混合摩擦:是指摩擦表面间处于边界摩擦和流体摩擦的混合状态。,混合摩擦能有效降低摩擦阻力,其摩擦系数比边界摩擦时要小得多。,摩 擦,磨损主要是运动副中的摩擦导致零件表面材料的逐渐丧失或迁移。磨损会影响机器的效率,降低工作的可靠性,促使机器提前报废。,3-2磨 损,3-2 磨 损,单位时间(或单位行程、转等)材料的损失量,称为磨损率。,耐磨性:是指材料抵抗脱落的能力。与磨损率成倒数关系。,一、典型宏观磨损过程,一个机械零件的磨损 过程大体可分为

5、三个阶段:,1)磨合阶段,磨合(跑合):是指 新零件在运转初期的磨损。,磨 损1,新的摩擦副表面比较粗糙,真实微观接触面积比较小,压强大,因此运转初期的磨损比较快。但是,磨损以后表面的微观凸峰降低,接触面积增大,压强减小,磨损的速度逐渐减慢。,2)稳定磨损阶段,这个阶段属于零件的正常工作阶段,磨损率稳定且较低。这一阶段的长短直接影响机器的寿命。,3)剧烈磨损阶段,零件经长时间工作磨损以后,表面精度下降,效率降低,温度升高,冲击振动加大,导致磨损加剧,最终导致零件报废。,磨 损,注: 应该力求缩短磨合期,延长稳定磨损期,推迟剧烈磨损的到来。,磨 损2,二、磨损的类型,磨 损,按磨损的机理不同,机

6、械零件的磨损大体分为四种基本类型:,1)粘着磨损 也称胶合,2)疲劳磨损 即疲劳点蚀,3)磨粒磨损 也称磨料磨损,,4)腐蚀磨损,摩擦表面的微观凸峰粘在一起后,在相对运动中,材料从一个表面迁移到另一个表面,便形成粘着磨损。,是外界的硬颗粒或粗糙的硬表面在相对运动中,对摩擦表面的擦伤所引起的磨损。,是高副(点、线接触)机械零件的常见磨损形式。,摩擦表面在摩擦过程中,伴随有表面材料被腐蚀的现象,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磨损即为腐蚀磨损。,磨 损3,三、减小磨损的主要方法,(1)润滑是减小摩擦、减小磨损的最有效的方法。,(2)合理选择摩擦副材料,(3)进行表面处理,(4)注意控制摩擦副的工作条件等,磨 损,

7、除了上述四种基本磨损类型以外,还有侵蚀磨损、微动磨损等其他形式,由于时间关系,不多讲。,3-3润滑剂与添加剂,3-3 润滑剂与添加剂,润滑:是指在两个摩擦表面之间加入润滑剂,以减小摩擦和磨损。 此外,润滑还可起到散热降温,防锈、防尘,缓冲吸振等作用。,一、润滑的分类,1)流体动力润滑: 靠两摩擦表面的相对运动建立压力油膜(称为动压油膜),两表面被压力油膜完全分开,实现流体润滑。,2)流体静力润滑: 两摩擦表面被外部供油装备输入的压力油完全分开,强迫形成压力油膜,实现流体润滑。,3)弹性流体动力润滑: 是指理论上为点、线接触的摩擦副,在考虑表面的弹性变形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的流体动力润滑。,4)边

8、界润滑和混合润滑 (即边界摩擦和混合摩擦)。,润滑剂,二、润滑剂,润滑剂与添加剂,:石墨、二硫化钼、聚四氟乙烯等。,凡是能减小摩擦阻力,减小磨损的物质都可作为润滑剂。,1. 润滑剂的分类,1)液体润滑剂:,主要有:动植物油、矿物油、水、液态金属等。,2)润滑脂:,注:润滑油和润滑脂在实际中应用最广。,俗称黄油。由润滑油+稠化剂混合而成。,3) 固体润滑剂,4)气体润滑剂:如空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润滑油的主要性质,2 润滑油的主要性质,1)油性:是润滑油吸附于摩擦表面形成边界膜的能力。油性越好,吸附能力就越强。,2)粘度:是表示油液内部相对运动时产生内摩擦阻力大小的性能指标。 (粘度是选择润

9、滑油的主要依据)。,下面分析粘度的物理意义:,两个平行的平板之间充满 润滑油,B板静止,A板以速度 运动,各油层的速度呈直线 分布。相邻油层之间有相对运 动,会产生内摩擦阻力。,润滑剂与添加剂,粘度,研究表明:油液内摩擦切应力 与速度梯度 成正比。,即,式中: 即为润滑油的动力粘度。,其国际单位为: (帕秒),动力粘度 与同温度下该流体的密度 之比,称为运动粘度 。,即,运动粘度,运动粘度 的国际单位是: ,,此单位太大,常用,注:我国润滑油的牌号就是用40下运动粘度的平均值表示的。,( 数 ),影响粘度的主要因素:,润滑剂与添加剂,添加剂,b) 压力 当压力5MPa时,对粘度的影响不大,可不

10、予考虑。,当压力5MPa时,粘度随压力升高明显增加,不能忽略其影响。,式中: 为一个大气压下的粘度; 为粘压指数; 为压强。,三、添加剂,为了改善润滑剂某些方面的性能,在润滑剂中加入的化学合成 物,称为添加剂。,添加剂的种类很多,例如:油性添加剂、极压添加剂、降凝剂、 增粘剂等,润滑剂与添加剂,3-4流体动力润滑基本原理,3-4 流体动力润滑的基本原理,一、形成动压油膜的条件,先分析两个平行平板的情况, 两板之间充满润滑油。,平行间隙不能形成动压油膜。,再分析两板之间构成楔形间 隙的情况,如右图所示。,楔形间隙能够形成动压油膜。,(动画),流体动力润滑是指借助于两个摩擦表面 的相对运动产生动压

11、油膜,靠油膜的压力将 两摩擦表面完全隔开,实现流体润滑。,在一定假设下对其进行受力分析, 经推导可得表示油膜压力在 x 方向 的变化率 与油膜厚度 h 之间关系 的方程:,流体动力润滑原理2,形成动压油膜的条件:,1)两摩擦表面之间必须能形成收敛的楔形间隙;,3)两表面之间必须有一定的相对运动速度。,2)两表面之间必须连续充满具有一定粘度的液体;,二、雷诺润滑方程,从动压油膜中取出一个微元体,,流体动力润滑的基本原理,详细推导,流体动力润滑原理3,流体动力润滑的基本原理,上式即为一维雷诺润滑方程。,利用雷诺方程也可解释形成动压油膜的条件。,3-5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简介,3-5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简介,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是研究在点、线接触条件下,两弹性物体间的流体动力润滑膜的力学性质。这时的计算必须把在油膜压力下,摩擦表面的变形的弹性方程、表述润滑剂粘度与压力间关系的粘压方程与流体动力润滑的主要方程结合起来,以求解油膜压力分布、润滑膜厚度分布等问题。,(详细说明),粘温曲线,粘温曲线,返回,图39 润滑油的粘度温度曲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