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十区域可持续发展与“3S”技术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062866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40.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十区域可持续发展与“3S”技术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浙江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十区域可持续发展与“3S”技术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浙江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十区域可持续发展与“3S”技术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浙江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十区域可持续发展与“3S”技术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浙江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十区域可持续发展与“3S”技术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十区域可持续发展与“3S”技术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检测十区域可持续发展与“3S”技术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专题检测十专题检测十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与“3S”“3S”技术技术 (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在科尔沁草原,沙丘普遍有历史时期形成的三层黑沙土。下图为科尔沁草原示意图和近 6000 年以来的某地地 层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第 12 题。 科尔沁沙地示意图 1 1.科尔沁草原目前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沙尘暴 B.森林破坏 C.土地沙漠化 D.水土流失 2 2.黑沙土是一种肥沃土壤,该地黑沙土层形成时( ) 气候较暖湿 气候较冷干 夏季风势力较强 冬季风势力较强 A.B. C.D. 答案:1.C 2.A 解析:第 1

2、 题,从图中看科尔沁草原沙地面积大,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土地沙漠化,C 项正确;沙尘暴是气象 灾害,不是生态问题;该地以草原为主不会出现森林破坏问题;气候干旱不会出现水土流失问题。第 2 题,黑沙 土肥沃,说明形成时期植被丰富,可推测出形成时夏季风势力较强,气候较暖湿,A 项正确。 地理学中常用方格网法来研究各种问题。下图是苏北某乡镇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该图将该区域划分为 25 个方 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分别代表 1980 年和 2012 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其中数字“1”“2”“3”“4”分别 表示湖泊、居民点用地、耕地、经营用地(如农家乐等)。读图,完成第 34 题。 3222333333

3、 2 2232111322 3333111122 133314133 1112123213 3 3.图示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对该区域环境的影响可能是( ) 降水量增多 气温年较差变大 PM2.5下降 湖泊水质变差 A.B. C.D. 4 4.下列措施中,有利于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是( ) 保护湿地,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全面恢复原有湖泊,发展淡水养殖业 以“农家乐”为平台,适度发展 旅游业 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A.B. C.D. 答案:3.D 4.B 解析:第 3 题,分析图中数据可以得出,湖泊湿地面积大量减少,居民点用地大量增加,耕地和经营用地略有增 加,造成大气中水汽含量减少,该

4、地降水变率增大,气温年较差变大;湖泊水域面积减小,湖水自净能力下降,湖 泊水质会变差,故答案选 D 项。第 4 题,为了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应保护该地原有的湖泊湿地,合理开发利 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以“农家乐”为平台,适度发展旅游业,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故答案选 B 项。 (2018浙江宁波十校联考)沙湖,曾是武汉市仅次于东湖的第二大“城中湖”。下图为 2000 年与 2016 年的 沙湖面积的分布。16 年的不间断填湖开发,把沙湖从东南西北向中心挤压,绿色的湖水被黄褐色的土地掩埋。 一条楚汉路,将沙湖拦腰截断。读图,完成第 56 题。 5 5.获取图片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5、GISB.GPS 3 C.RSD.GPRS 6 6.近年来“沙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围湖造田B.工程建设 C.水产养殖D.治理污水 答案:5.C 6.B 解析:第 5 题,两图显示的是沙湖分布的遥感影像图,遥感影像图的获取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RS。第 6 题, “16 年的不间断填湖开发,把沙湖从东南西北向中心挤压,绿色的湖水被黄褐色的土地掩埋。一条楚汉路,将 沙湖拦腰截断”。据此推知近年来“沙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工程建设。 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区。下图为河套灌区局部略图。据 此完成第 78 题。 7 7.乌梁素海湿地的主要作用是

6、( ) A.为灌区提供灌溉水源 B.调蓄黄河洪水 C.发展航运和水产养殖 D.汇集灌溉余水 8 8.为防止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宜采取的措施是( ) A.推广耐盐作物 B.完善排水系统 C.增加灌溉水量 D.增施有机肥料 答案:7.D 8.B 解析:第 7 题,考查湿地的功能。根据图中信息:排水渠道,由此可知为汇集灌溉余水。故选 D 项。第 8 题,根 据题意“土壤盐渍化”,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因此完善排水系统是防止盐渍化的重要措 施。故选 B 项。 4 下图是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图。读图,完成第 910 题。 图 1 不同坡度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 图 2 不同坡向石漠化

7、景观分布统计图 9 9.关于地表坡度对石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坡度 15以下地区无石漠化景观 B.地形坡度 15以上地区只存在轻度石漠化景观和潜在石漠化景观 C.潜在石漠化景观在地形坡度 35以上地区的分布概率高 D.地形坡度越大,极强度石漠化景观分布概率越高 1010.最为严重的石漠化景观出现在山地的南坡,这是因为( ) A.南坡地形坡度大 B.南坡植被覆盖率低 C.南坡降水少 D.南坡是迎风坡和向阳坡 答案:9.C 10.D 解析:第 9 题,读图可知,无石漠化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坡度 10以下地区,A 项错。地形坡度 15以上地区存 在轻度石漠化景观和潜在石漠化景观和极强度

8、石漠化,B 项错。潜在石漠化一般出现在地形坡度 35以上地 区,C 项对。严重石漠化出现的坡度范围是 1030,并不是坡度越大,极强度石漠化景观分布比例越高,D 项错。故选 C 项。第 10 题,读图 2 可知,石漠化在南坡最为严重;主要原因是南坡是迎风坡、向阳坡,气温较 高、多雨,水热较充足,一旦森林遭受破坏,石灰岩容易受到雨水的溶蚀、冲刷等侵蚀作用,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岩 石裸露,形成石漠化现象。故选 D 项。 珠江西江经济带连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是跨省区流域经济合作发展新模式。读珠江 西江经济带示意图,完成第 1112 题。 1111.图示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核心是( )

9、5 A.流域生态保护 B.水资源综合开发 C.产业结构调整 D.高耗能工业建设 1212.西江上游水能梯级开发对珠江三角洲的有利影响主要有( ) A.大气质量改善B.耕地面积增大 C.河口水质提升D.水土流失减轻 答案:11.B 12.A 解析:第 11 题,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核心是水资源的综合开发。第 12 题,西江上游水能梯级开发可以为珠 江三角洲地区提供水电,改变了能源消费结构,减轻了大气污染,因此有利于提高大气质量。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313.(22 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如图所示区域海拔在 4500 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 级)日数 157

10、 天,且多集中在 10 月至次 年 4 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 地面 2030 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8 分)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4 分)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4 分)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 分) 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4 分)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 露(2 分);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 分) (2)冬春季气

11、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2 分)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 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2 分)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1 分)侵蚀路基(和路肩);(1 分)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 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1 分)影响运行列车安全。(1 分) 6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3 分)(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 置石(草)方格沙障。(3 分) 解析:第(1)题,提取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答题的关键。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 沙活动的沙源有三个:一是来自注入湖

12、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 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第(2)题,认真分析图文材料即可得出答案。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 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第(3)题,可从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 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强劲的风沙活动会掩埋铁路,吹翻列车,破坏铁路沿线的 基础设施。第(4)题,迁移运用腾格里沙漠区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保护包兰铁路的措施;还可以建设铁路防护 墙,阻断自然灾害与受灾体接触。 1414.(3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怒江源自唐古拉山南麓,流经云南后,在缅甸境内被称为

13、萨尔温江,全长约 3240 千米,上游除高大雪峰外山势 平缓,中游流经横断山区,两岸支流多垂直入江,水力资源丰富。图示为怒江萨尔温江流域示意图。 (1)怒江支流较多,水能资源丰富,但干流仅适宜兴修中小型水电站,请说明理由。(6 分) (2)怒江水电开发一直存在争议。请简要说明怒江水电开发的利弊。(15 分) (3)怒江流域少洪水,请解释其原因。(9 分) 答案:(1)汇入怒江的小支流比较多,由于这些小支流比较短小,怒江流域面积小;(3 分)有大气降水和高山冰 雪融水补给,干流水量比较稳定,适宜兴修中小型水电站。(3 分) (2)怒江水电开发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

14、济发展。(6 分)对环境影 响较大,主要表现为破坏生物多样性,使鱼类资源减少;(3 分)怒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难以修复;(3 分)流域内地质条件恶劣,可能诱发水库地震等地质灾害。(3 分) (3)上游地区远离印度洋,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弱,夏季暴雨极少,地面上形不成强大洪水径流;(6 分)中游 河道深切,两岸无大支流汇入。(3 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流域开发、洪水来源等知识。第(1)题,怒江流域虽然地势落差大,但汇入的支流比较短小,流 域面积比较狭小,所以干流仅适合修建中小型水电站。第(2)题,怒江水电开发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势必 影响流域内生物的生存环境,且由于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容易诱发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第(3)题,怒江流 域上游主要有大气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中游受地形影响,汇入的支流有限,径流总量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