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解析

上传人:共*** 文档编号:89030689 上传时间:2019-05-15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7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8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8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8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8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教师资格证高中语文面试真题及解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面试真题解析高中语文面试真题解析 1.归园田居(其一) 一、考题回顾 归园田居(其一)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 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下面我们来学 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尝试划分停顿节奏。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文意。 3.思考标题含义:“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题眼是哪个字?(“归”) (三)走

2、进诗歌,分析诗境 1.分组讨论:以“归”字为核心解读诗歌。 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a.“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b.“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 牺牲品, 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 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 因此十分痛苦。 c.“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d.“樊笼”比喻为官场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为何而归?(性本爱丘山)。 a.入仕做官,非其

3、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实则为了养家糊口,大济苍生。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 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 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b.“守拙归园田”表现出诗人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 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c.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羁鸟”是关在笼中的鸟;“池鱼”是禁在池中的鱼。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 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4、这里运用比喻说明作者身在官场,而心 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 归向何处?(归向园田,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却成为恬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 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优美的田园风光,由近 到远,声色相调,淡浓相宜,描摹了诗人心中的桃园朴拙自然、宁静中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而这一切 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5、 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 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 争斗、 混乱、 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宁静和谐的心境。也表现出对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之情的外露。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讨论: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是怎么认为的? 古有“学而优则世”之说,本来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若从这个角度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陶渊明的归隐是对污浊现实社会绝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 他坚持高尚的志 趣是对黑暗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这就是人生的有舍有得,他为了追求田园生活,追求自由的高洁品格, 他选择了舍弃。 (五)小结作业 1.总结:师生总结。 2.作业:课后

6、阅读陶渊明的其余诗歌。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分析本诗当中的描写手法。 先写近景,再写远景,远近结合。前四句是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房舍简陋,可树影婆娑,于自 然平淡之中显出恬静幽美。五六句是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 动静结合。整体的画面是静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等表现出 了乡村宁静祥和之美。静景之中,作者又看到动的画面。“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炊 烟飘动,狗儿吠叫,鸡在树颠鸣叫,在静止的画面中多了许多的动感,让这幅乡居图顿时生动活跃起来了。 白描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

7、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 2.请简述你对陶渊明的认识。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 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 宗”,有陶渊明集。 2.再别康桥 一、考题回顾 2.再别康桥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 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

8、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 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 2.师配乐示范朗诵。 3.生齐声朗诵全诗。 4.诗歌有哪些因素让你读得这么美? 韵律和谐、首尾呼应(回环反复的效果)。 韵律和谐: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每一小 的节 2、4 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 回环反复: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 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

9、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 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 (三)走进诗歌,分析意象 1.分组讨论:再别康桥中有那些意象?这些意象又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呢?带着问题诵读全诗。 金柳: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金柳”才有 新娘的那种柔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 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青荇: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招摇”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 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水草: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

10、的,让你直觉 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 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3.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喻、拟人等。 金柳(比喻)新娘 青荇(拟人)招摇 清泉(暗喻)天上虹 4.学生集体配乐朗读全诗。 5.“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一份哀伤。再别康桥的基调是否依 然如此呢?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这首诗歌没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痛压抑,给我们带来的是清新飘逸、空灵自然 的感觉。这首诗之所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觉,不得不归功于诗人所

11、选择的抒情对象。我们都知道,诗歌是 以形象来反映世界的,准确地说,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 还有哪些诗词?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小结作业 1

12、.总结:师生总结。 2.作业:课后搜集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诗歌中体现的三美原则。 音乐美 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A.押韵,韵脚 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轻轻”“悄悄” 等叠字的仿佛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 走路的声音;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这样,通篇章节 错落有致,诵读时,自然会有一种旋律感。 建筑美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

13、近、回环呼应。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 每句字数 68 字,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美学家说,音乐是 流动的建筑,建筑则是凝固的音乐。读着本诗,一种流动的建筑美和凝固的音乐美,心境摇摇,美不胜受。 绘画美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 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2.本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 年 10 月1922 年 8 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 摩一生的转折点。1928

14、年诗人故地重游。11 月 6 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 最初刊登在 1928 年新月月刊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3.登高 一、考题回顾 3.登高 一、考题回顾 1.题目:登高 2.内容: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基本要求: (1)根据诗意进行范读,读书感情色彩; (2)通过文本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3)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十分钟之内完成试讲。 答辩题

15、目: 1.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2.赏析颔联。 二、考题解析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学生诵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导入语:人们喜欢往往喜欢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去野外踏春,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 在秋高气爽的秋天, 人们登高望远, 饮酒作赋。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就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中写到: “独 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同样是登高,“诗圣”杜甫又是怎 样的处境与心情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 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二)品读诗歌,初

16、步了解 1.教师范读,学生默读。 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 结合注释默读,领悟诗歌的大意。 再次朗读,思考问题:可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悲凉。 (三)精读诗歌,赏析内容 1.先看诗的头两句,也就是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主要是写景。景物有: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 回”来描写。十四个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景物给我们的感觉是显得十分悲凉、凄清。“哀”字奠定 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人生之艰难。也是全诗的诗眼。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描绘哀景的词, 既是自然环境的客观描绘,也是作者心情的折射。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写法请大家注意。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