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六则 医古文名主编 授学资料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8965158 上传时间:2019-05-14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7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案六则 医古文名主编 授学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医案六则 医古文名主编 授学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医案六则 医古文名主编 授学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医案六则 医古文名主编 授学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医案六则 医古文名主编 授学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案六则 医古文名主编 授学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案六则 医古文名主编 授学资料(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 案 六 则,贺 松 其 教 授 医学博士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本课教学目的与要求,1学习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尤其注意成语典故(其出处、意义以及在课文中的作用)。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现象 3熟悉医案的内容、形式及写作特点。,课文内容简介,一、医案概述 1、医案的定义、内容及作用 2、医案的发展史 二、具体医案分析 三、重点词、典故 四、课文内容串讲,一、医案概述,1、医案的定义、内容及作用 定义:古代称之为诊籍,亦叫脉案。它是中医治病过程的原始记录。 内容:一般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起病时间、疾病症状,医师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和处方用药的情况,治疗后患者的反映、

2、疾病预后转归等。 作用:完整的医案不仅反映发病诊治的全过程,而且体现医师辨证论治的要点所在,进而探求其诊治规律,体会其学术思想。,2、医案的发展史 医案雏形: 始见于周礼天官:“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 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可知当时就有诊断疾病与治疗结果的记录,以备年终考核与制定俸禄的需要。 最早的医案: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的二十五则诊籍,涉及内、外、妇、儿各科病证,是我国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为古老与较为完整的医案。,3 医案的分类 叙事性医案: 自北宋设立和剂药局以后,出现了以叙事为主,兼夹议论的医案。清始舍弃这种叙事带议论写作方式的医

3、案。其原因,诚如晚清名儒方耕霞在王旭高临证医案序所云:“虽有医案,皆因治疗效验笔诸于书,其文乃记事,非临证也。良以病多转变,方难一定,恐泥学者眼目,故作者恝置之。”恝(jia)置:置之不理。 临证医案: 内容一般由脉证、辨证与处方构成,文字短少,尤为切合临床。,现代病历,诊治全过程的客观记录。简明扼要地记述 症状、诊断、治疗过程、治疗结果,疑难病例 附有病例讨论、会诊记录、尸检报告、最终诊 断等。 注重记录的完整性科学性,亦叫“脉案”。旨在介绍临床经验、心得和教训,以此启发、指导或告戒读者。大都以叙事为主,兼夹议论。详于理法方药的分析,关键细节的描述,诊治过程中医者、病家、旁人的思考过程和矛盾

4、冲突等,较生动。 注重介绍临证心得经验,古代医案,医家传记,医家论著,医话,方书 本草,其他文史著作,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现存最早的医案专集:,历代医案,一案一论,明清辑录医案之风大盛,医案大全:搜罗精选历代名医验案,分类汇编,或加点评。 明江瓘父子名医类案明以前医案 清魏之琇续名医类案明以后为主,多温病医案 清俞震古今医案按仓公至叶天士共六十余家,1600多案,个人医案集,明 薛己薛氏医案 清 叶桂门人编集的临证指南医案 清 吴瑭吴鞠通医案 清 徐大椿洄溪医案 清 喻昌寓意草 清 周荣王氏医案,数家医案集,清 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收: 尤在泾静香楼医案2卷 曹仁伯继志堂医卷2卷 王旭高环溪堂医

5、案3卷 张仲华爱庐医案24条 可供研究某一医家 / 学派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二、具体医案分析,(一)侍医遂病 概述: 本则医案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文章记述仓公淳于意诊断齐王侍医王遂“病中热”,所患系真热假寒证,劝告不可服用五石散(阳起石、钟乳石、灵磁石、空青石、金刚石),否则将导致邪气闭阻,爆发为疽。然而,王遂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最后疽发于乳而死。,五 石,1、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2、礜石、钟乳石、紫石英、云母石、寒水石,3、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不肖:不类似(其父)才德不及先人 不才(自谦之词)。,说文:“肖,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不似其先,故曰不肖。,医论

6、1: “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 论:即古代医学论著,已经亡佚。 中热:内热,即真热假寒。 溲:分前溲和后溲。即小便和大便。 课文用如动词,且偏指小便。 五石:丹砂、雄黄、白矾、曾青、 磁石。(阳石),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介宾前置,医论2: 扁鹊曰:“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 阴石:寒性矿物药。 阴病:阴虚内热之病。 阳石:热性矿物药。 阳病:阳虚内寒。 此为反治之法,宜于阳极似阴,阴极 似阳之证。,2 “远” 训作:乖离、违背义。 如方言卷六:“伆、邈,离也。楚谓之越,或谓之远,吴越曰伆。晋代郭璞注:“谓乖离也。” 汉书,公孙弘传:“故法不远义,则民服而不离;和不远礼,则民

7、亲而不暴。” 颜师古注:“远,违也。”,今译:以阴阳为准则,综合运用色脉、表里、虚实、顺逆等的诊断 方法,参考病人行动与脉息相应的情况。,起度量,立規矩,稱權衡,合色脈、表裏、有餘不足、順逆之法,參其人動靜與息相應。,医论3: “阳疾处内,阴形应外者,不加悍 药及镵石。” 阳疾处内:即内热或真热。 阴形应外:寒的症状表现于体表,即假寒或表寒。 悍药:性味凶猛的药物。 镵石:镵针和砭石。,“辟” 通“襞”训作“聚积、闭合”义。 如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辟部:“辟,假借为襞。” 本文之“辟”,唐代司马贞索隐:“辟,犹聚也,” 庄子田子方:“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 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

8、“辟,卷不开也。”,“宛”(郁) 训作“郁结”义,如篇:“病蛲得之于寒湿,寒湿气宛笃不发,化为虫。” 南朝宋裴骃集解:“宛,音郁。”集韵迄韵:“慍,心所郁积也。或作宛。” 灵枢九针:“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二阴:少阴,主寒水,指阴寒症。 一阳:少阳,主相火,指虚热症。,“二阴应外,一阳接内” 表寒里热,医论4: “二阴应外,一阳接内者,不可以刚药。” 二阴:即少阴肾经,肾水寒气被内热外逼,使患者出现假寒之证。 一阳:少阳相火为病,积热于中焦,使患者出现真热之证。 关于“二阴”与“一阳”素问阴阳类论:“二阴为里”王冰注:“二阴,少阴也。”素问,阴阳类论:“一阳

9、者,少阳也。”,为重困于俞 “为”是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则”。 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为,犹则也”。 庄子寓言篇曰:“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为,亦则也。” “俞”通“腧”。人体的穴位。裴骃集解引徐广曰:“音始喻反。”集韵,遇韵:“腑,五脏腧穴,通作俞。”,(二)辨治伤寒病,本则选自日本享保二十年(公元1735年)向井八三郎刊本普济本事方伤寒时疫上,并参他本作了校勘。 作者许叔微(公元1079约1154年),字知可,曾任集贤院学士,又称许学士,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南宋医学家。,类证普济本事方,简称普济本事方或本事方,10卷。宋许叔微撰。书中按病类分

10、为23类。收载证治方剂及针灸法,选方约300余首,方末附作者的验案及论述。 文章强调伤寒病的治疗须“循次第”,顾及病证的表里虚实。,烦:说文“烦,热头痛也,从页,从火。” 引伸为烦躁 / 烦闷。,伤寒论第35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证,迟弱:迟而无力,表明营血不足,虽有表证,禁用汗法。 伤寒论第50条 :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建中汤:即小建中汤(桂枝汤倍用芍药加饴糖),有建中补脾,调和气血之功。,加当归、黄芪成 “当归补血汤” ,有补气生血之功效。,梁武

11、帝萧衍(464-549年):,南朝梁的建立者。公元502-549年在位。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重用士族,大建佛寺,并三次舍身同泰寺。 公元547年接受东魏大将侯景的归降。后二年景引兵渡江,攻破都城,他饥饿而死。 长于文学,精乐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通”;又制长短不同的笛十二支以应十二律,并善书法。,九锡之命:古代帝王赐给有特殊功勋的诸侯大臣的九种器物,是最高的礼遇。 锡:通“赐”,公羊传庄元年何休注: 车马,衣服,乐则,朱户, 纳陛,虎贲,弓矢,鈇钺,秬鬯。,辨治伤寒病病案分析,病名:伤寒病 症状:發熱頭疼煩渴。 脉象:脈雖浮數而無力,尺以下遲而弱。 病因:伤于

12、寒而正气不足。 病机:表寒里虚。 治法:尺中遲者,榮氣不足,血氣微少未可發汗; 第一步: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第二步:辛温发汗解表。 方药:1 建中汤加当归、黄芪。 2 麻黄汤。,范云之死,病名:伤寒病 症状:發熱頭疼煩渴。 脉象:脈雖浮數而無力,尺以下遲而弱。 病因病机:伤于寒而正气不足、表寒里虚。 错误治法:不顾表里、不待时日、取汗先期。 具体措施:以火燒地,布桃葉,設席,置雲於 上。頃刻汗解,撲以溫粉。 预后:“不足喜也。”後二年果卒。 警示:醫者隨情順意,鮮不敗事。,(三)朱丹溪治痢,本则选自古今医案按痢,据光绪癸未(公元1883年)吴江李龄寿藏版排印。编者俞震,字东扶,号惺斋,嘉善(

13、今属浙江)人,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名医。 古今医案按成书于公元1778年,选案谨严有当,按语注重论析。 文章系患者叶仪自述,说明朱震亨针对其病由,一反常规治法,采取“先补完胃气之伤,而后去其积”的先补后攻之法,治愈其痢疾的全过程。,滞下:痢疾古名,内经 “肠澼” 伤寒论金匮要略 “赤白痢”“休息痢” 等 备急千金要方 “滞下” 宋代严氏济生方正式启用“痢疾”之名: “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 北宋林亿等新校(备急千金要方)例:古之经方,言多雅奥。以痢为滞下,以蹶为脚气,以淋为癃,以实为秘,以天行为伤寒,以白虎为历节,以膈气为膏肓,以喘嗽为咳逆,以强直为痉,以不语为癔。,既而困憊,不能起

14、床,乃以衽席及薦闕其中,而聽其自下焉。,今译:接着就困乏疲惫,不能起床,就把床席和垫子中间开个缺口,听任大便自己流下来。,衽席 谓床席。辽释行均:“袄,卧席也。”“荐”谓垫席。 广雅释器:荐,席也。”清代王念孙疏证: “释名云:荐,所以自荐藉也。”,友生:生,助词,无义。 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生;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诗经小雅棠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去其旧而新是图:去旧而图新,霍然:雨中群鸟飞声迅速消散貌 喻病愈之速,“敛衽” 谓提起衣襟,表示恭敬。战国策楚策一:“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朱丹溪治痢病案分析,病名:痢疾(滞下) 症状:主

15、症: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 血,日 下无 数次,(听其自下) 佐症:神疲乏力、不欲饮食。 病因:与人接言多,中气虚。务竟已事,失之饥而伤 之饱。 病机:脾胃虚损,饮食积滞,气血阻滞化为脓血。 治法:分为二步:先补胃气,以固根本。 去旧图新,通因通用之法。,方药:补剂:人参、白术、陈皮、芍药等 服药结果:日服而病日增,痰窒咽如絮,呻吟亘昼夜。 泻剂: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 服药结果:所苦自上下,凡一再行,意冷然,越日进 粥而愈。 启示:打破治疗常规,标急治本。,(四)痢疾论,概述: 本则选自医贯痢疾论,据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互校本排印。 医贯作者赵献可,字养癸,号医癸闾子,鄞县(今浙江)人,明代著名医学家。赵氏对命门学说颇多发挥,于古方六味丸、八味丸的运用也多心得。 医贯著于公元1617年,共六卷。 此外尚撰有妇科专著邯郸遗稿。 文章系患者徐阳泰所写,叙述赵献可治愈其暴痢的经过,以及疗治其郁火及其妻喘逆、便血诸症的突出效果,并说明撰写文章的目的是“识明德”。,关于“冰盘”的书证 如唐代韩愈李花诗之一:“冰盘夏荐碧实脆,斥去不御惭其花。” 清代孙枝蔚古别离诗:“别君六月中,冰盘浸碧藕”,感應丸:百草霜、杏仁、木香、丁香、干姜、肉豆蔻、巴豆组成。功效:温补脾胃,消积导滞。炮炙、组方复杂,详见局方。,“委顿” 谓疲乏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