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 (新)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8961326 上传时间:2019-05-14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8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践论 (新)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实践论 (新)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实践论 (新)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实践论 (新)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实践论 (新)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践论 (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践论 (新)(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经典 著作选读,实践论 毛泽东,哲学部分,一、写作背景,(一)问世前后,实践论是1937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写的。 1950年12月29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发表,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二)写作理由,1、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1937年前后,中国的政治局势正处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刻,开始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客观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党内有统一的认识,对形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制订出正确的路线和策略。 2、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19311934年,由于受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思想的影响,中国革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二、中心思想,毛泽东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作。批判教条主义和

2、经验主义,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和首要的观点,并系统地阐述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以及人类认识的总过程和总规律。,三、逻辑结构,全文2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和首要的观点。(15) (二)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624) (三)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2526),四、原文导读,(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和首要的观点。(15) 1、批判旧唯物主义认识论(1)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3、1)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实践的意义,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两个严重缺陷,它就不能科学地规定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它那里,认识的主体只能顺应自然和适应环境,而不是能动地作用于客观对象的;而认识的客体,只是人们静观的对象。 它也不可能科学地规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只存在着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而没有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所以,认识就不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而只是消极的直观的反映。,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两个严重缺陷,(2)它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把认识看成是主观对客观的机械的反映,看成一个平滑地、直线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过程。,辩

4、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异同,共同点: 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不同点: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则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2、实践的形式(23)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和首要的观点。(15),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

5、基本来源。” ( 2 ),在物质的生产活动中人们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 在改造社会的各种阶级阶级斗争中,认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从事政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的精神财富。,(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和首要的观点。(15),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2 )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P92) “你

6、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P9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和首要的观点。(15),(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和首要的观点。(15),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P92-93)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 “在我为直接经验者,在人则为间接经验。” “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

7、,(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和首要的观点。(15),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4),(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4),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 ( 5)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特性:

8、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实践的特性:直接现实性,(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和首要的观点。(15),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P96) “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P96),(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和首要的观点。(15),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

9、跃: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618),(1)感性认识,含义:“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 ( 7 P90)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形象性 地位:认识的低级阶段(未深入到本质),(二)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624),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特征的反映,硬!,红!,甜!,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知觉对事物整体形象的反映,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苹果(知觉)=红+甜+硬+,表象是对事物过去知觉形象的回忆。,表象,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2)理性认识,“社会实践的继续

10、,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 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 ( 8 P90) 含义: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地位:认识的高级阶段,(二)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624),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特性的反映。,水果,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判断是借助概念对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断定。,水果,苹果是水果。,西红柿不是水果。,理性认识有概念、判

11、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618),(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9 P91)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认识论的唯物论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P92),1、认识过

12、程的第一次飞跃: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618),(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论的辩证法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 9 P91)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 8 P91),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618),(4)揭露和批判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错误:割裂了感性

13、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唯理论 “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 (16 P94-95),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618),错误:二者都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经验论 “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

14、,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17 P95),(4)揭露和批判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618),要有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15 P94) 要经过辩证思维的加工 “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 (17 P95),(5)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条件,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到实践(19),“然而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

15、,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 (P96)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飞跃。”(P96),(二)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624),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到实践(19),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P96)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

16、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P96),(二)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624),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到实践(19),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P96),(二)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624),(1)认识运动的反复性 “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即是说,原定的思想、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