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心理学实验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8959759 上传时间:2019-05-14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趣味心理学实验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趣味心理学实验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趣味心理学实验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趣味心理学实验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趣味心理学实验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趣味心理学实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趣味心理学实验(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趣味心理学实验,教师教育学院 心理系1002班 制作人:张研,1.习得性无助实验,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 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

2、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2.美国人真的没有种族歧视了吗?,研究人员让被试对着画有各种图像的靶子射击。 结果,当被试射击除狗之外的动物的画像时,毫无犹豫,当被试射击黑人的画像时,稍有犹豫,当被试射击白人的画像时,犹豫的时间最长。,3.罗森塔尔效应实验,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Rosenthal&L.Jacoboson)等人做了一个著名试验。他们在

3、一所小学的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学生进行所谓“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通知教师说:“这些儿童将来大有发展前途”。实际上这些学生是随机抽取的。结果八个月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教师也给了他们好的品行评语,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应。罗森塔尔认为这个结果是因为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他借用希腊神话中主人公皮格马利翁(Pygemoliou)的名字,把这个效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后来,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4.

4、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论实验,皮亚杰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要求儿童判断是非对错,从儿童对行为责任的道德判断中来探明他们所依据的道德规则,以及由此产生的公平观念发展的水平。下面就是皮亚杰在研究中所用的一个对偶故事。,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开始时他拿着钢笔玩。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 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水瓶空了。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他想把墨水瓶灌满以帮助他父亲。这样,在他父亲回家的时候,他将发现墨水瓶灌满了。但在打开墨水瓶

5、时,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大块墨水渍。,皮亚杰对每一个对偶故事都提出了两个问题:(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皮亚杰发现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与其认识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互相对应、平衡发展的关系,这种认识能力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之中得到发展的。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5.人际关系的相似性因素实验,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Newco

6、mb,1961)曾在密执安大学作过一实验,实验对象是十七名大学生。实验者为他们免费提供住宿四个月,交换条件是要求他们定期接受谈话和测验。在被试进入宿舍前先测定她们关于政治、经济、审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人格特征。然后将那些态度、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相似和不相似的学生混合安排在几个房间里一起生活四个月,四个月后定期测定他们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让他们相互评定室内人 ,喜欢谁不喜欢谁。,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处的初期,空间距离的邻近性决定人际之间的吸引,到了后期相互吸引发生了变化,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相似的人,相互间的吸引力越强。心理学家的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只要对方和自己的态度相似

7、,哪怕在其它方面有缺陷,同样也会对自己产生很大吸引力。,6.社会助长现象实验,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M.Triplett,1897)研究发现,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自行车完成25公里路程。第一种是单独骑行计时,结果表明,单独计时情境下,平均时速为24英里(1英时=1.61公里);有人跑步陪同,平均时速为31英里;而与其他骑车人同时骑行,平均时速为32.5英里。特里普利特在实验室条件下,让被试完成计数和跳跃等工作,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现象。,7.印刻实验,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K.Z.Lorenz)曾发现,小鸭子在出生后不久所遇到的某一种剌激或对

8、象(母鸡、人或电动玩具),会印入到它的感觉之中,使它对这种最先印入的剌激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当它们以后再遇到这个剌激或和这个剌激类似的对象或剌激时,就会引起它的偏好或追随。但是,如果小鸭子在孵出蛋壳后时间较久才接触到外界的活动对象,它们就不会出现上述的偏好或追随行为。这一现象被劳伦兹等称为“印刻“。劳伦兹在进行这项实验时,让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鸭子不先看到母,鸭子,而首先看到劳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劳伦兹在小鸭子前面走着,身后跟随着几只小鸭子。小鸭子将劳伦兹当成了自己的母亲。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小鸡、小鸟等辨认自己母亲和同类,都是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的,而且,这一现象在其他哺乳动物身上也有所

9、发现。一般说来,小鸡、小鸭的“母亲印刻“的关键期发现在出生后的1016个小时,而小狗的“母亲印刻“关键期发现在出生后的37周。研究还发现,动物在关键期内,不仅可以对自己的妈妈发生“母亲印刻“,而且如果自己的妈妈在小动物出生后不久就离开的话,它们也可以对其他动物发生“母亲印刻“。这就是为什么小鸭子追随劳伦兹的原因。,8.如何表扬孩子?,让两组水平相当的孩子同时做一道比较简单的数学题,让他们都获得正确的答案。然后对一组孩子说:你真聪明。对另一组孩子说:你真努力。 接着让两组的孩子同时做比较复杂的难度较高的数学题。 结果,第一组曾经被夸奖“你真聪明”的孩子普遍成绩低下。 第二组曾经被夸奖“你真努力”

10、的孩子普遍成绩较高。,9.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哪个更观?,在捐款之前,做一个问卷调查,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之一:你会捐款吗?60%的人回答,“我会捐款”。 问题之二:你估计他人会捐款吗?50%的人回答,“别人会捐款”。 捐款之后,统计结果是:有50%的人捐款。,10.用绿墨水写红字,让被试用绿墨水写红字,被试反应较慢。 让被试用绿墨水写绿字,被试反映较快。 相关的实验: 让被试写三个2字,然后告诉研究者有几个2字。结果,被试反应较慢。 让被试写三个3字,然后告诉研究者有几个3字。结果,被试反应较快。,11.“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让被试观看一个录象片段:一红衣人在街上无缘无故地被他人踢了一脚。

11、接下来分别问两组被试两个不同的问题: 问题之一,如果你是那个红衣人,你会如何反应? 可选择的选项是:(1)非常愤怒,以牙还牙。(2)非常愤怒,无奈地走开;(3)不愤怒,走开。 结果是:绝大部分被试选择了“非常愤怒,无奈地走开”。 问题之二,你估计那个红衣人会如何反应? 可选择的选项是:(1)非常愤怒,以牙还牙。(2)非常愤怒,无奈地走开;(3)不愤怒,走开。 结果是:绝大部分被试选择了“非常愤怒,以牙还牙”。,12.想自己曾经发生的错误还是想自己曾经获得的辉煌?哪个办法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有一种假设:高考前,老师如果告诉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发生的错误,这样可以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可以

12、因此而提高考试成绩。 也有另一种假设:高考前,老师如果告诉学生,回想自己曾经获得的最辉煌的事件,这样可以让自己更有信心,可以因此而提高考试成绩。,究竟哪个假设是对的? 有心理学研究者做过相关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高考前,老师如果告诉学生,回想自己曾经获得的最辉煌的事件,这样可以让自己更有信心,可以因此而提高考试成绩,13.从众实验,“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13、 典型的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段。被试7人一组,其中6人是实验助手(即假被试),第6人是真正的被试。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a、b、c三条线段的哪一条与标准线段x等长。,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助手)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其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面对这一实验情境,真被试在作出反应前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在确信多数人的判断是错误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阿希从1951年开始,1956、1958年又多次重

14、复这项实验,结果发现: 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始终保持独立性,无从众行为; 约有15%的被试平均作了总数四分之三次的从众行为;所有被试平均作了总数三分之一的从众行为。,14.服从实验,心理学家米尔格尔姆(S.Milgram,1963)所做的服从实验,是其一系列有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研究。,实验的被试是通过广告招聘来的40名职业不同的男性,每次实验付酬4.5美元。实验主试告诉被试,实验是为了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实验时,两人一组,一人当学生,一人当老师,师生角色由抽签决定。教师的任务是朗读配对的关联词让学生记忆,然后教师呈现某个词时,学生在四个备选中选择其中之一。如果

15、选错,教师就按电钮给学生施以电击作为惩罚。电击强度从15伏到450伏,分30个按钮,电钮下方对应标明“弱电击”、“中等电击”、“特强电击”、“剧烈电击”、“极剧烈电击”、“危险电击”,最后两个用“”标记。,由于事先的安排,实际上每组只有一个是真的被试,另一个是实验者的助手,即假被试。抽签结果,真被试总是当教师,假被试总是当学生。另外,这些电击也是假的,但为了使作为“教师”的真被试深信不疑,实验前,首先让其接受一次强度为45伏的真电击,作为惩罚学生的体验。结果“教师”感觉虽然45伏电击微弱,但已感到难受。,实验开始,“教师”和“学生”分在两个房间,被墙隔开,相互看不见,可以用电讯传声的方式联系。

16、然后在“学生”的胳膊上绑上电极,这是为了在学生发生错误选择时,可由教师施以电击惩罚。而且实验者把“学生”用带子捆在椅上,向“教师”解释说是为防止他逃走。在实验开始时,“学生”故意出错,教师给予电击,当学生多次出错,教师电击的电压升到75伏时,有人开始呻吟。随着“学生”错误不断,“教师”电击的电压值不断升高,而“学生”则叫喊怒骂,哀求讨饶,踢打墙壁,最后停止叫喊,似乎已昏厥,这些声音只是放录音而已,而教师并不清楚。作为被试的“教师”不忍心继续做下去,问主试怎么办?实验主试严厉督促“教师”坚持做下去,并表示一切后果由实验主试承担,与“教师”无关。这时,充当,“教师”的被试既要执行实验主试的惩罚命令,又要承受被惩罚者“学生”反抗的压力,内心冲突很厉害,出现了出汗、颤抖等现象,但即使如此,仍有65%的被试服从了命令,直到给予答错的“学生”电击高达450伏。另有35%的被试,作了种种反抗,拒绝执行命令,他们认为这样做太伤天害理。实验结束后,实验主试公开了真实情况和实验目的,以消除被试“教师”的紧张、焦虑和内疚。,15.“迟延满足”实验,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