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生物学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8959237 上传时间:2019-05-14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8.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栖动物生物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两栖动物生物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两栖动物生物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两栖动物生物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两栖动物生物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栖动物生物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栖动物生物学(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栖动物(Amphibian),脊椎动物学,3,2,1,两栖动物的定义,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矛盾,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主要内容,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4,什么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就是能在水、陆两种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吗?,一.两栖动物的定义,定义: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的变温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关键性状: 个体发育有一个变态过程 幼体以鳃呼吸、生活在水中 成体主要以肺呼吸、能营陆地生活,两栖动物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无尾类,有尾类,蚓螈类,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中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1. 水、陆环境之间有哪些主要差异?,2. 动物从水生到陆生面临哪些主

2、要矛盾?如何解决?,3. 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有哪些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1.湿度差异巨大 2.空气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3.空气中O2含量比水中充足 4.陆地上温度变化剧烈 5.陆地环境复杂和传导声、光的介质改变,二.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三.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 矛盾,(1)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鳍型附肢五趾型附肢,(2)呼吸空气中的氧:,(3)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5)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须的温度调节:,(6)适应于陆生的感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4)在陆地上繁殖:,鳃呼吸肺呼吸,体表裸露角质化,变温恒温,体外受精发育体内受精发育,3,2,1,两栖动物的定义,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所面临

3、的主要矛盾,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主要内容,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4,四.两栖动物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初步适应 1.出现五趾型附肢,使之能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及推动身体爬行。 2.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随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由单循环进化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3.皮肤初步角质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发。 4.发展了适应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尤其听觉器官,发展了中耳(鼓膜和听小骨),大脑半球完全分开。,四.两栖动物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不完善性: 1.五趾型附肢较原始,四肢不能将躯体抬离地面,运动能力不强。 2.肺呼吸不够完善,还必须有皮肤辅助呼吸。 3.皮肤角质化

4、程度低,不能完全防止水分蒸发,所以还不能离开潮湿环境。 4.水中繁殖,幼体在水中发育和生活。 5.变温动物,具有休眠习性。,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不完善性,两栖动物未彻底摆脱水对它的束缚,只能局限在近水的潮湿地区或重返水域生存,并且高盐环境中也无法生存,因此两栖类是脊椎动物中种类较少、分布最狭窄的动物。,两栖动物现在已知有多少种?,有没有可以在海水中生存的两栖动物?,海蛙分布于中国广西及海南岛、台湾、澳门,国外见于越南、泰国、马来半岛、新加坡、婆罗洲、印尼、菲律宾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Rana cancrivora 中文名:海蛙 俗名:食蟹蛙,今年9月,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两栖动物专家

5、组和“保护国际”组织(CI)领导实施了一次史无前例的两栖动物全球大搜索行动。由于淡水栖息地丧失及致命的壶菌感染,导致世界上两栖动物种类数量不断下降,据保护国际组织介绍,近30%已知两栖动物种类都面临灭绝的威胁。,地球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人类的生存活动和发展,使大鲵的栖息地逐渐减少,特别是一些人对大鲵的大量非法捕杀,加上大鲵的自然繁殖率低等原因,使野生大鲵资源锐减,以致濒临灭绝。,大鲵(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第三节 两栖纲的躯体结构概述,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皮肤裸露,富有皮肤腺(粘液腺和毒腺),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2.骨骼主要为硬骨骼,脊柱分化为颈椎、躯椎、荐椎和尾椎,成体的脊索完全消失,肋

6、骨短或无,不与胸骨相连。在头骨部分出现了中耳,内有耳柱骨。头骨的枕髁一对,与颈椎相关节。,3.成体是不完全的双循环,心脏两心房一心室(幼体单循环,一心房一心室); 4.成体用肺呼吸,幼体用鳃呼吸,少数种类终生保留鳃; 5.大脑半球出现了原脑皮,是嗅觉的功能。脑神经10对;,6.具有五指型附肢,后肢的带骨与荐椎相连; 7.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8.卵生,卵小,卵黄少,没有硬的外壳。多数体外受精,个体发育须经变态。,一、体型,1.蚓螈型(蠕虫型),鲵螈型,蛙型,2.分部: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 鼓膜后缘是头部和躯干部的分界 头部:口裂宽,外鼻孔1对,眼大,具眼睑。 雄体口角具声囊(水栖种

7、类、蟾蜍等无) 四肢:后肢前肢,二、皮肤,组成: 表皮:由数层细胞构成,表面轻微角质化,防止水分过度蒸发,包括角质层和生长层 真皮:较表皮厚,皮肤内有皮肤腺(粘液腺和毒腺) 真皮内具有色素细胞,产生保护色 皮肤下与肌肉间有很大的淋巴间隙。,特点:表皮具角质化,开始有蜕皮现象,皮肤裸露无外骨骼,富于多细胞腺体和真皮加厚。,三、骨骼,肩带,后肢,腰带,前肢,、中轴骨骼 脊柱:分化为颈椎(1)、躯椎(7)、荐椎(1)和尾杆骨(1); A.颈椎一枚呈环状,称寰椎; B.躯椎7枚其结构为: a.椎体:青蛙的椎体不尽相同,第一至第七个椎骨的椎体为前凹型 ;第八个椎骨的椎体为双凹型,这种类型的椎体可称为参差

8、型椎体 。 蟾蜍的躯椎每一椎体都是前凹型。两栖类椎体类型的变化较大,是分类上的重要依据之一。低等有尾两栖类的椎体仍是双凹型,类似鱼类的椎体;无尾类中也有后凹型者(盘舌蟾科)。,参差型(黑斑蛙),椎体类型,固胸型:肩带与胸骨组合的一种类型。主要特征是左右上乌喙骨极小,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相连,内侧左右上喙骨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重叠,甚至有的种类愈合成一条狭窄的上喙骨。肩带不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动。蛙科、树蛙科及姬蛙科。 弧胸型:肩带与胸骨组合的一种类型。主要特征上乌喙骨极大,外侧与前喙骨和喙骨相连,内侧左右上喙骨不相连,彼此重叠。肩带可通过上喙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雨蛙科、蟾蜍科。,头骨:,a.

9、头骨扁而宽,脑腔狭小.具两个枕骨髁. b.眼框周围的膜性硬骨大多消失. c.颌弓与脑颅为自联式联结(腭方软骨直接与脑颅连接).前颌骨,颌骨和犁骨常有齿. d.舌颌骨转化为听骨-耳柱骨 e.相当于鱼类的鳃弓骨骼消失,残余部分转化为支持喉和气管的软骨.,2.附肢骨骼,肩带:不与头骨相连。包括上肩骨,肩胛骨,锁骨,乌喙骨 前肢骨:桡骨与尺骨愈合成桡尺骨,腕骨6,掌骨5和指骨4组 腰带:与荐椎相连。骼(qia)骨,坐骨和耻骨 后肢骨:胫骨与腓骨愈合成胫腓骨,跗骨5,蹠骨5,趾骨5组.,蛙的骨骼,前后附肢骨,四、肌肉系统,1.原始分节现象不明显,肌隔消失,大部分肌节均愈合并经过移位,形成身体上一块块的肌

10、肉 2.躯干肌可分为:轴上肌和轴下肌 3.附肢上发展了强大而复杂的肌肉,后肢的肌肉尤为发达 4.附肢肌肉除去外生肌(起于躯干 ,止于附肢骨骼)以外,还发展了内生肌(肌肉的起点和止点都在附肢骨骼上),使得附肢各部可以彼此作相对应的局部运动。 5.鳃肌退化,咬肌发达,五、消化系统,1.消化道 包括:口、口咽腔 、 食道、胃、小肠、大肠、泄殖腔,以单一的泄殖腔孔通体外; 消化腺 包括:肝脏和胰脏,口咽腔:结构较复杂,具牙齿,舌,唾液腺,青蛙上下颌有齿(多出性同型齿),口腔里有一对内鼻孔,一对耳咽管孔,有1个喉门和1个食道的开口。唾液腺无消化酶,仅湿润食物。部分种类的雄蛙在口咽腔靠近两口角处有一对声囊

11、,为发声的共鸣器。眼球和口腔之间没有骨片相隔,有助推动食物下咽。,蛙的消化系统,蛙类的捕食及食物,发达的舌能迅速伸出掠捕食物,口腔腺能湿润食物,六、呼吸系统,1.蝌蚪与水生两栖类成体的主要呼吸器官鳃和皮肤 蝌蚪:外鳃内鳃鳃消失 2.陆生种类的成体以肺呼吸 结构简单,壁薄,囊状,内表呈蜂窝状 3.气管:短,两肺在近喉处形成喉头气管腔,4.咽式呼吸,A.口底下降,鼻瓣开放。空气入口腔 B.鼻瓣关闭,口底上举,喉门开,空气入肺 C.腹部肌肉收缩,肺囊收缩,气体排出。,空气进入口腔,空气压入肺内,气体交换,空气被压出体外,七、循环系统,蛙的心脏由静脉窦、二心房,一心室和动脉圆锥四部分组成。,显著特点:

12、1.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2.体动脉弓仍为混合血 组成:心脏,动脉系,静脉系统,淋巴系统,不完全的双循环: 从两栖类开始,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2条途径。体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体动脉到身体各部,再经体静脉回右心房。这种循环称大循环。肺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肺动脉到肺,经气体交换后,再经肺静脉回左心房。这种循环又称小循环。由于两栖类的心室只有1个,故称不完全的双循环。,心脏,组成:静脉窦、心房(2)、心室(1) 无尾类还有动脉圆锥(内有螺旋瓣) 传统观点:具有分流作用 最新研究:混合血与分流无关,动脉系统,演化:1、2、5对动脉弓退化 第3对动脉弓颈总动脉 第4对动脉弓体动脉弓 第6对

13、动脉弓肺皮动脉 淋巴系统:辅助循环。脾脏为最大淋巴器官,八、泌尿生殖,1.排泄系统 1对肾(中肾),尿液经输尿管入泄殖腔,其腹面有膀胱。尿液经泄殖腔倒流入膀胱,膀胱除储存作用外还有重吸收水分的功能。 2.生殖系统 (1)雄:精巢(1对)输精小管肾输尿管储精囊泄殖腔 (2)雌:卵巢(1对)输卵管泄殖腔。 (3)脂肪体:雌雄生殖腺附近的黄色指状突起,九、神经系统,1.与鱼类相比,大脑顶部有神经细胞,分布零散,只与嗅觉有关,称原脑皮. 2.小脑小,与运动方式简单相联系. 3.由于出现四肢,脊神经形成臂神经丛和腰荐神经丛. 4.有发达的交感神经干.首次出现了发自脊髓荐部的副交感神经.,十、感官,眼:A

14、.具活动的下眼睑和瞬膜. B.角膜突出,水晶体近圆形而稍扁平. C.水晶体牵引肌能拉水晶体向前移动.另有脉络膜和水晶体之间的一些肌肉能协助水晶体牵引肌的调节,耳:比鱼类具有很大的进步. A.首次出现了中耳(与鲨鱼的喷水孔同源) 中耳的结构有鼓室、鼓膜、耳柱骨、卵圆窗 B.内耳与鱼类相似,但已有瓶状囊,有感受音波的功能,这样,两栖类的内耳除了平衡觉外还有听觉功能。 C. 还没有外耳,鼓膜裸露在外面。,鼻:具内鼻孔,与嗅觉和呼吸有关. 蛙具有犁鼻器. 侧线器官:水生种类和蝌蚪具有.,3,2,1,两栖动物的定义,动物从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小结,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的初步适应

15、和不完善性,4,课后思考,五趾形附肢的出现使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巨大飞跃,请比较鱼鳍和五趾形附肢的结构,分析五趾形附肢出现的意义?,(1)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鳍型附肢五指型附肢,五趾型 附 肢,鳍型 附肢,鱼类的偶鳍结构简单;肩带直接附在头骨后缘,肩带与鱼鳍之间只有一个单支点,完成单一的转动动作。 五趾型附肢发展了具有多支点的杠杆运动的关节。肩带游离,前肢摆脱头骨的限制,增大了活动范围,增强了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腰带一方面直接与脊柱牢固地联结,另一方面又与后肢骨相关节 ,既能承受体重又能推动运动。,五趾型附肢出现的意义,(2)呼吸空气中的氧,鳃呼吸肺呼吸,草鱼的鳃,牛蛙的肺,(3)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体表裸露角质化,蛙的皮肤,鲤鱼的皮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