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工夫理论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8936706 上传时间:2019-05-13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熹工夫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朱熹工夫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朱熹工夫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朱熹工夫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朱熹工夫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熹工夫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熹工夫理论(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朱熹工夫理論 本文為參加第十四屆國際中國哲學會議而作,地點:澳洲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200507130719。杜保瑞 台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摘要:本文探究朱熹的工夫論哲學,並從大學、中庸、孟子三路處理之。首先區分本體工夫與工夫次第與具體操作方法是工夫論哲學問題中的幾個不同層次的議題,以及朱熹工夫理論應獨立於朱熹形上思想來認識及討論。其次說明朱熹工夫理論首先是在一個經典詮釋的立場上的創作,這是包括對大學、中庸、孟子內工夫哲學命題的詮釋與創作,其中大學工夫次第理論是朱熹工夫論的首要關切問題,但是孟子的本體工夫在朱熹的理解中也是準確無誤的,不可因朱熹有所發揮大學工夫次第問題而以為朱熹不是孟子本體工夫的

2、繼承,本體工夫與工夫次第是兩種不同的工夫論議題,本文將予以釐清。釐清之後即明確說明朱熹於大學八目的工夫次第問題上的創作,以及朱熹在孟子本體工夫上的準確詮釋與繼承。此外,中庸已發未發問題的詮釋是包含存有論問題以及工夫論問題兩路,首先釐清討論未發之中的存有論問題,然後轉出討論未發涵養與已發察識的工夫論問題,則朱熹於中庸的工夫論問題才得釐清。關鍵詞:朱熹、大學、孟子、中庸、格物致知、已發未發、涵養察識、求放心。本文大綱:一、 前言二、 大學格物致知詮釋系統的工夫次第論三、 中庸已發未發詮釋系統的工夫次第論四、 孟子求放心詮釋系統的本體工夫論五、 小結一、 前言:本文將討論朱熹的工夫理論問題,首先提出

3、幾個處理此一議題的基本意見。第一,工夫理論是儒家哲學必定蘊含的哲學基本問題,重要的個別哲學創作系統皆是或為預設、或為附帶、或為主要討論工夫理論的創作系統。哲學史上的朱熹以程朱理學面世,而陸王以心學面世,似乎陸王更講工夫而程朱只講形上學世界觀的問題,其實不然。陸王確是多講工夫,並少講形上學世界觀,但是程朱卻是既講形上學世界觀又講工夫理論。本文即是企圖將朱熹論說工夫的發言以一個易於認識的脈絡充分展現,一方面釐清朱熹工夫理論的面貌,二方面藉由朱熹工夫理論面貌的釐清亦同時釐清朱熹形上學的義理特點。當代學者對朱熹思想的討論,有時會將朱熹原是談形上學、世界觀的問題放在談工夫論的問題上討論,以致對朱熹工夫論

4、問題的認識有錯誤。本文因此專注於提出朱熹工夫理論的知識面貌,將是為更精準地理解朱學的重要成分 牟宗三先生對於朱熹有存有論進路討論形上道體的作法見之甚詳,但是卻批評此一作法不能證見道體,道體與性體只能逆覺而體證之,不能順取而橫攝之,筆者即認為牟先生這種說法就是將存有論進路討論形上道體與性體的朱熹思路從工夫實證的進路解讀之而以為不契合,筆者正是企圖兩分存有論形上學思路及工夫論思路而來討論朱熹學,純理的反思不必即是主體的體證,主體的體證,是工夫論問題,朱熹詮解大學的工夫論,是工夫次第的工夫論,主體體證的工夫,是本體工夫,本體工夫朱熹亦有言及之,不必因孟子象山陽明大力發揮而以為即是儒學問題之唯一核心終

5、極問題,儒學還應該有純粹存有論形上學問題,工夫論方面也還可以有次第工夫問題,此即筆者於本文中所欲建立的分析模型。參見牟先生言:依朱子,道體、性體只成為只存有而不活動之只是理,心情神具屬於氣,此即其系統之所以客觀地說為本體論的存有之系統,主觀地說為認知地靜涵靜攝之系統,而其所論之道德為他律道德之故。(心體與性體第七章心性情之形上學的宇宙論的解析頁四五一。台灣正中書局,一九八一年十月台五版。)此即牟先生將朱熹談形上學存有論的命題放在談主體工夫實證脈絡上批評的觀念。又見:依以上之分別,其窮在物之理,雖無積極知識之意義,然其認知方式卻影響其言性體、太極之形上學之形態。其結果是一種觀解的,外在的形上學,

6、而與先秦儒家之所開發者不合。說其系統主觀地說是靜涵靜攝之系統,客觀地說是本體論的存有之系統,即就此客觀地說者見其形上學為一種觀解的,外在的形上學,而其所表示之道德為他律道德(所謂本質倫理)。此則有類於廣義的柏拉圖型的系統,尤類於聖多瑪也。此則自不合先秦儒家論孟中庸易傳之型範,自此而言,謂其為歧出不算過份。(頁三六六,同上)。本文直接見出牟先生心目中建構的形上學形態才是一特殊形態,既非柏拉圖亦非聖多瑪,而是牟先生特別的以主體實證活動為說形上學的動態存有論,此即筆者認為的牟先生是以工夫活動來說形上學的模式,而筆者所欲建立的儒學解釋架構即是分開工夫論與形上學問題,牟先生所說於陽明象山孟子諸說者,都是

7、工夫論,反而不是形上學。其次,朱熹的工夫理論是包含在經典詮釋中做出來的,事實上整個宋明儒學的義理都是在先秦儒學的經典詮釋中做出來的,只是有些系統討論形上學、有些系統討論工夫論,以及,傳統經典中的命題有些被從形上學詮釋而創作新義理,有些被從工夫論詮釋而創作新義理,而宋明儒學家自己的創作也會被當代學者放在或為形上學或為工夫論系統中詮釋的。因此本文對於朱熹工夫理論的討論架構將以朱熹對重要的先秦儒學經典中的工夫論思想的詮釋脈絡來說明,至於不是在主要經典詮釋中發展出來的個別工夫論命題則另行分類。這樣的討論方式,將有助於我們更清楚知道朱熹的哲學創作是如何地走在自認為是經典傳注的脈絡內的立場,以致於立場堅定

8、地與他人爭辯著,並且讓我們理解到在朱熹自己的心態裡,他並不是在做他的工夫理論的哲學創造,而是對這些在經典裏本來就有的說法的強調而已。第三,工夫理論本身是一個豐富複雜多樣的領域,認識中國哲學史內的工夫論知識內涵是一件極不容意的事情,它首先是不同學派傳統的工夫議題的糾纏與釐清,其次是同一學派卻不同經典脈絡傳承的工夫知識的交融與釐清,而從方法論上貫串所有工夫論問題的,則是工夫理論的基本理論型態,其一為本體工夫,其二為工夫次第,其三為具體操作方法。每一個學派有各自不同的本體工夫,也有各自不同的工夫次第,更有各自不同的具體操作知識。任一具體操作知識的本身都是本體工夫,不同的具體操作知識之間有工夫次第的問

9、題。本體工夫指一切心學的主旨,亦即純粹化意志的心理修養工夫,此一理論形式在三教中都是共同的,但是卻有兩種誤解的通病,其一為不同學派的本體工夫的混淆,如陽明心學與禪宗心法就是在形式上都是本體工夫的,以致常被混淆誤指。另一是本體工夫就是一切心理修養工夫的根本意義,因此不論工夫知識的概念是否包含心概念都仍是只是本體工夫一種意義而已,儒學史上的種種經典的種種工夫命題其實就是本體工夫一個意義,而不是只有陸王心學才是本體工夫,易傳窮理盡性至命也是本體工夫,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也是本體工夫,程頤主敬說也是本體工夫,朱熹許多的工夫發言也都是本體工夫,如察識涵養說、如持守立志說等等,也就是說,在陸王被標榜為心學

10、、為本體工夫的同時,程朱也同樣是心學、是本體工夫,並不是也有,而是就是。工夫次第是工夫操作過程中對於先後本末次第的討論之工夫知識,這是大學一書中特有的強調,程頤、朱熹極為重視並加以強調,程朱關心下學上達的問題,關心有工夫可以下手的問題,關心涵養察識先後的問題,都是屬於工夫次第的問題。工夫次第是一切本體工夫的次第,是本體工夫中有次第,若本體工夫中無次第,即是在最高境界狀態中談,那是境界工夫,是功力展現的狀態。在下學上達的歷程中,在一切漸修的歷程中,固然事事皆朝向本體頓悟中修養,因此皆是本體工夫,但是依著學人自己的狀態,確實是有一個次第問題存在的。程頤、朱熹皆極為重視這個問題,並且明確地指出這是一

11、個次第的問題,但是始終被誤解為是提出與陸王心學不一樣的工夫理論,而這正是本文將說明討論的重點。具體操作的工夫知識問題就涵攝更廣更多元,因而無法以一兩個抽象命題統攝說明,但看哲學系統中討論了多少就陳列多少,例如靜坐、讀書方法、讀書次序、生活細節、人物評價等等涉及本體工夫在現實中的實作知識者,哲學家所提出的具體操作知識一方面當然是在理論上依據著形上義理,因此亦皆是本體工夫,是本體工夫的直接具體操作知識,另方面則是哲學家的親證知識的展現,解讀之時宛如哲學家自己的生活剖白,生動真實。具體操作在本文中不多談,因為朱熹所談太多,且尚未成為學界爭議問題,實際上,工夫次第中的項目也就是具體操作的工夫知識。本文

12、所談以本體功夫及功夫次第的詮釋為主。以上三個面向的基本立場,是本文討論朱熹工夫論的基本立場,並依此而建立朱熹工夫論的重要綱目。二、 大學格物致知詮釋系統的工夫次第論:大學全書宗旨在工夫論,並非形上系統建構的地盤,中庸則更多地是形上學問題的討論地盤,但也有工夫論的發言。掌握大學首先是工夫論的宗旨,再來看朱熹的詮釋,則會發現朱熹其實真是謹守在大學本身工夫問題的脈絡在討論的,可以說朱熹是在經典傳注的第一意義下作大學工夫論詮釋的創作,也就是說朱熹其實就是在作傳注而不是在作創作,只是朱熹與陽明傳注宗旨不同,從哲學史發展而言因而也可以說朱熹、陽明各有創作。創作重點就在朱熹格物致知說與陽明致良知說意旨不同,

13、朱熹與陽明皆為大學八條目而構作的格物致知說的詮釋系統,但是發揮的路向重點不同,重點雖不同但是根本意旨毋須衝突,朱熹從工夫次第問題下手,陽明從本體工夫路數下手,兩路都是發揮自大學,也都是儒學理論所需。以下的說明將扣緊朱熹以大學格物致知說扣合八條目的整個大學工夫次第義理的陳述宗旨為脈絡。重點將包括:格物與致知的概念意旨與彼此的分別;格致與誠正的次第問題及涵攝問題;格物致知與八條目的整體關係問題;知行問題;以格物致知詮釋其它先秦相關命題的問題。朱熹談工夫論也不只在大學中談,是因為大學主要是談工夫論,所以朱熹因傳注之故而說明在大學中的工夫論,所以朱熹說大學工夫論的首要意義是對大學工夫論的詮釋,其次的意

14、義才是朱熹自己的工夫論哲學的主張。當然,最終朱熹自己的意思與朱熹詮釋大學的意思是二而一的,既是朱熹的工夫論觀點也是朱熹認為的大學的工夫論觀點。同時,朱熹對大學工夫論的意見也將一致於朱熹對中庸、孟子的工夫論的意見,大學工夫論議題是朱熹工夫論系統中的一部份,孟子、中庸中的工夫論議題也是朱熹工夫論的另一部份意見,朱熹的工夫論意見既是朱熹自己的也是朱熹詮釋於先秦儒學經典的,不論是自己的還是詮釋來的,在各種系統的詮釋脈絡中都將取得義理一致性,這是言說朱熹工夫論應有的基本認識。對於大學工夫論的詮釋也可以說是朱熹工夫論哲學的第一主軸,朱熹談論其它經典的工夫論思想時也常以大學工夫論模型而為解讀之模型,以下分數

15、節討論之。1、 大學與小學的宗旨定位朱熹定位大學工夫主旨在格物致知,此義亦同於易傳中的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意旨,但是所以叫做大學,是正因為另有一小學工夫在,小學工夫在灑掃應對進退的實踐實行上,到了大學的學習階段,就應該對所以然之理要瞭解清楚,因此以格物致知為開端宗旨。參見其言:明德,如八窗玲瓏,致知格物,各從其所明處去。今人不曾做得小學工夫,一旦學大學,是以無下手處。今且當自持敬始,使端殼純一靜專,然後能致知格物。 參見朱子語類卷第十四,大學一,綱領。朱熹的意思是說,大學所要求的致知格物本來是最基本的工夫,因為人心在大學階段時已經經過了小學階段的涵養了,除非小學階段沒有先涵養好,否則到了十五、二十歲習大學的階段當然就是要來格物致知一番的,然而既然小學階段沒有學好,那麼就先做持敬工夫吧,持敬工夫可以補足本來在小學階段就要學好的功課。這也是程頤的一句話的格局:涵養需用敬,進學在致知。 河南程氏遺書卷第一十八頁一八八,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行,一九八三年九月十六日初版。由小學定位大學,讓我們理解到朱熹的大學宗旨定在格物致知講明知識的重點,其實是因為涵養的基礎工作已經在小學做好了。參見其言:才仲問大學。曰:人心有明處,於其間得一二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