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历史45题攻略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88922275 上传时间:2019-05-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卷历史45题攻略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国卷历史45题攻略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国卷历史45题攻略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全国卷历史45题攻略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全国卷历史45题攻略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卷历史45题攻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卷历史45题攻略(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改革定义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二课标要求: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三高考回眸:1(2010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一

2、 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材料二 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责”。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

3、同之处。(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7分)2(2011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

4、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3.(2012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

5、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4.(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

6、改革回眸】(15分)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

7、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据清德宗实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5(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 “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 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

8、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 分

9、)6(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

10、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四题型特点:通过回顾近六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选修一的试题,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发现有如下特1.从考查特点上看: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 ;2.从考查内容上看:以中国的改革尤其是中国古代改革为主;选修和必修相结合;3.从考查方式上看:以横向或纵向对比、类比为主。4.从设问方式上看:一般为两问(分值分配为8

11、、7分或5、10分),主要以考查改革之背景(原因、目的)、特点、影响(作用)为主;五应对策略:1、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能(四分法、四定法、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2、把握命题的特点和规律(考查特点、内容、方式、设问等) 3、了解试题的学术背景和时代背景 4、注意史观(如唯物史观)、史法(如比较史学研究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 六具体方法:(1)思维建模法:虽然选修一高考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科书,但我们仍然可以把教科书上讲的古今中外九次改革重新整合,建立思维模型,从而把握解题规律。(一)、改革的分类以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古今中外的改革进行不同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

12、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社会的改革、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2、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2)封建社会内部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洋务运动(3)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

13、维新、戊戌变法(2)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改革:罗斯福新政、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国家的改革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东欧改革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二)、改革的原因(背景)分析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3.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5.民族危机严重。(三)、改革的成败

14、原因归纳1、成功的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2、失败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 阿里改革、戊戌变法3、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坚定意志、灵活决策4、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的局限性: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改革者本身的局限:用人不当、措施不当(3)反对势力的强大5.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妥当和符合当时实际情况(2)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强弱对比(改革派力量是否足够强大)(3)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是否支持)(4)

15、改革的策略方针与用人是否得当(5)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6)国际环境(外部环境)是否有利(四)、关于改革的评价:1标准: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坚持历史的标准;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 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基本思路: 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 然后再看这次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违背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要求3社会效果: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角度分析(五)、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