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原始居住方式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88921844 上传时间:2019-05-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的原始居住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类的原始居住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类的原始居住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类的原始居住方式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类的原始居住方式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的原始居住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的原始居住方式(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类原始居住方式的演进内容提要:古文献结合考古证明,远古的建筑分为巢、穴这两种形式。本文围绕穴居与巢居分别从定义、种类、特点和演进方式等方面介绍人类原始居住方式的演进过程。关键词:穴居 巢居 半居洞穴 槽巢 演进模式 文物古迹参考文献:从原始到永恒的居住形态话说干栏 中国原始建筑 穴居与巢居作为最原始的居住方式,是指在同一时期原始居民在生产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为了生产生活以及自身的安全所做出的适应所在地自然状况的居住方式。穴居概述 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大自然造化之功奇伟壮丽,雕凿出无数晶莹璀璨、奇异深幽的洞穴,展示了神秘的地下世界,也为人类在长期生存期间提供了最原始的家。在生产力水平

2、低下的状况下,天然洞穴显然首先成为最宜居住的“家”。从早期人类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穴居遗址开始,原始人居住的天然岩洞在辽宁、贵州、广州、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发展,可见穴居是当时的主要居住方式,它满足了原始人对生存的最低要求。 穴居是一种利用天然洞穴栖身的习俗。在崇山峻岭或群山连绵的地区,尤其是石灰岩分布丰富的山区,因自然原因形成的洞穴很多,原始人在狩猎、采集活动中,因偶然的原因发现洞穴的机会也是不少的。天然洞穴能避风挡雨,驱热御寒,甚至还可以成为原始人类防止猛兽伤害的避风港,故原始人利用天然洞穴作为最早的栖身地之一,实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穴居仅限于对天然洞穴的直接利用,本身无需对洞穴

3、进行人工改造,故穴居从居住形式和行为看,它仅表示居住的状态和习俗,并不反映居住的建筑技术或人为的居住条件改善。建筑特点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筑也开始出现。但是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例如在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因此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也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其平面多为圆形,和一般竖穴式穴居并无差别

4、。山西还发现了“地坑式”窑洞遗址,即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这是至今在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演进模式天然洞穴 人类在从猿变成人的过程中,自然界早就为之预备了住所天然山洞。根据现在考古发掘表明,在许多天然洞穴里都有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文化生活遗物,这些洞穴遗址一般都会选择在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它们洞口大都背风向阳,且离现在的地面不高,洞前一般都有河流、水溪、山峦和比较开阔的的平地。人工洞穴 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初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经济部门“家畜饲养业”的出现

5、,人们为了谋求更加丰富的资源,已不再满足于阴暗潮湿的天然洞穴,于是开始向洞穴外的空间发展。他们仿照以前的山洞,在洞穴前的平地上挖坑,并于坑口搭以茅草或树枝,用以提供待风雨,避寒暑的庇护所。半居洞穴 根据居穴下部凿入地下而形成的空间实体的程度的不同而可具体分为深穴居、半穴居、浅穴居和地面居等几种形式。原始地面建筑 由木骨泥墙、板屋土墙逐渐发展为拥有木构架体系的土房、石房。 穴居方式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一定时期内,特定地理环境下的产物,对我们祖先的生存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鲜明的地方特色也构成了这样独特的人文景观。至今在黄土高原依然有人在使用这类生土建筑,这也说明了它对环境的极端适应 。

6、巢居定义 “巢居”是指在树木上用树枝搭架而居,因类似飞禽动物的筑巢故名。所谓“巢居”,即利用天然的树干为柱,在相邻的几棵大树之间悬架起横木,并用滕葛捆扎固定,然后铺以树枝、树叶、草皮、茅草等物,营建成如鸟巢一般的掩蔽所。它是人类在树上居住的一种最古老的形式。由一些古籍资料和文献记载来看,历史上一些西南民族为适应狩猎、采集经济或防止猛兽虫蛇的侵袭,都程度不同的“依树积木”、“并林木而居”或者是“玄虚构屋于高树”,有着“巢居”的习俗。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曾记载有巢居的传说。如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7、”。因此有人推测,巢居也可能是低洼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 巢居由于是发生在至少百万年以前的住居习俗,是一种依附于生长植物上的、并用植物枝干搭构而成的“居室”,故百万年以来的风雨灾变,事实上是不可能留下真正的实物痕迹,使考古学也无法考察到其原貌。但从国外民族资料看,在几个世纪前的某些热带地区,如印度的萨姆地区的后进民族,便存在树居的习俗。这种现象表明,在人类的住居生活史中,巢居习俗是肯定存在的。中国境内的古代人类,也如古代学者推测的那样,曾存在过巢居习俗。 与北方流行的穴居方式不同,南方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和多山密林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孕育出云贵、百越等南方民族“构木为巢”的居

8、住模式。此时原始人尚未对这种“木构”建造有明确的意识,只不过是随钻木取火,劈砸石器等无意识条件反射而诞生的一种社会行为,严格地讲,这算不得建筑。礼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可见巢者与穴居也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古人认为中国人类的开端时期存在一个巢居即树居时代,或称有巢氏时代。从人类进化的历史看,尽管这是一种猜想,但恐怕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形的。因为人本身是从森林古猿类进化而来的,猿猴擅长攀援树木的本能是众所周知的常识,最早的人刚从猿界脱离出来,尚保存很多猿类的本能和外貌特征,加上当时的环境是猛兽横行,人要有效地保存自己,就必须想办法避开群兽,避开群兽的最佳办法之一便是

9、高高在上,在树上架屋而住。在高大树上搭架而居的办法,对于最早的人类来说,是毫无困难的。故巢居的传说,是一种十分精辟的见解。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中,巢居是应该存在过的一种住居习俗。 巢居由于是发生在至少百万年以前的住居习俗,是一种依附于生长植物上的、并用植物枝干搭构而成的“居室”,故百万年以来的风雨灾变,事实上是不可能留下真正的实物痕迹,使考古学也无法考察到其原貌。但从国外民族资料看,在几个世纪前的某些热带地区,如印度的萨姆地区的后进民族,便存在树居的习俗。这种现象表明,在人类的住居生活史中,巢居习俗是肯定存在的。中国境内的古代人类,也如古代学者推测的那样,曾存在过巢居习俗。演进模式 树居和严格意义

10、上的“巢居”是有一定差别的。严格意义上的“巢居”专指在树上营造鸟巢状或类似鸟巢状的一种居住形式而言,它是树居最古老的一种。但从“巢居”发展演进的过程而言,各种不同的树居形式又是“巢居”发展序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最初的“巢居”应为一棵树上构巢,即独木槽巢,然后再发展到由相邻的几棵树上构巢,即多木槽巢。然而,无论是独木槽巢还是多木槽巢,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粗糙、狭小,虽可防止巨兽虫蛇的侵袭,也有兼具防潮、取暖的功能,但是防风遮雨功能性差。于是随着人们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技术的提高,这种简单的居住形式再也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了,相应的也就在树上构建了既可挡风又可遮雨的比较复杂的窝棚式树屋,并慢慢的由“构屋高树”向地面建筑演进。 中国的巢居习俗流行时代,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云南元谋人、山西西侯度人、陕西蓝田人等遗址均未见明显的洞穴居址,恐怕便与当时的树巢居习惯有关。巢居在适应南方气候环境特点上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远离湿地,远离虫蛇野兽侵袭,有利于通风散热,便于就地取材就地建造等。可以说“巢居”是我们祖先在适应环境上的又一创造。也正是原始社会的“巢居”、“穴居”在长期历史环境的变迁中,受社会、自然、文化等多种条件的制约与影响,才一段段将华夏建筑成一部璀璨的史诗。- 7 -人类原始居住方式的演进 姓名:范宁琪学号:1303678025专业:13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