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920132 上传时间:2019-05-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深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深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深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深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深圳市201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 文 2019.4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它动摇了“唯一标准

2、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其实,西方“

3、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部分可能

4、,而读者的多元反应成为必然。因此,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正如鲁迅所言:“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不管读者愿意不愿意,背后的决定者乃是文本。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应该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更不应一千个都不是哈姆雷特,甚至没

5、有了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摘编自赖瑞云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造成荒腔走板的解读。B单个读者的理解有局限性而无法像代代相承的接受链那样有望接近作品本身。C“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D对作品的理解应多元,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不能脱离作品另起炉灶。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写作动机,文章论证多元解读应避免的误区及要遵循的原则。B文章先从正面阐述“接受美学”的观点,又从反面批驳国内某些

6、人的错误理解。C文章借鲁迅名言,论证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既有想象自由又要受文本限制的观点。D文章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的地位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找到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应注重读者能动性与作品限制性的统一。B对个人理解进行提高、修正并与其他读者交流,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作品。C由于文学普遍性的制约,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应该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D同样重视读者理解,但“读者中心论”比“读者决定论”更看重文本限制。1答案:B。解析:A项错误,“荒腔走板的解读”虽然“随之出现”,但并不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造成的,真正的原因是后

7、文所说的“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B项正确,原文提到“读者接受有其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又提到“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于作品本身”,综合以上可知B选项表述正确。C项错误,原文表述是“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而非“读者按自己的理解”。D项错误,“以便从中挑选正确的理解”并非作者本意,“多元理解”反对“唯一标准答案”,更好理解作品则需要通过“代代相承”的接受链、以及多种理解的互补来实现,这些都不等同于“挑选正确的理解”;而且按照作者意思,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相对最像”“有望接近作品本身”。2答

8、案:D。解析:A项正确。文章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出发点,这是其“写作动机”,并指出了多元解读中“混淆事物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读者决定论”等误区,也阐述了“避免纯主观、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等原则,这些都是为了真正(或更好)理解作品。B项正确,源于文章第三段,文章先从正面说明接受美学“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接着将“斧头石头”的关系与“作品废纸”的关系进行类比,批驳了那些片面夸大读者作用的观点。C项正确,源于文章倒数第二段,由原文“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既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又为阅读提供了基本的限制。正如鲁迅所言”可推断

9、得知。D项错误,原文“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引用李、杜诗歌的例子,意在为了说明“读者决定论”之类的错误在历史上并不少见,读者虽然无法起到决定作用,但根据前文,读者的主观理解对作品阐释有着重要作用,对经典文本的地位也必然产生影响,没有读者的推崇也就不存在经典文本的地位。3答案:C。解析:A项正确,源于文章四、五、六段。根据原文“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既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又为阅读提供了基本的限制”可以推断得知。B项正确,根据原文“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

10、,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偏;同时,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可以推断得知。C项错误,根据原文“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也就是说,文学具有普遍性,所以读者理解人物时,在性格、言动方面与作者设想“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这并不等于“以作者设想为主”,而仍然是读者发挥“想象的自由”的同时接受文本“基本的限制”的结果,根据第2小题C选项也可推断得知。D项正确,源于材料第四、六段综合“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以及“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

11、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可以推断得知。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商山富水驿杜 牧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注】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戆,愚直。 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

12、些被杀。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中借汲黯之事赞颂阳城的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B诗人借贾谊凭吊屈原之事写阳城,“终须”二字暗含着对他忠而被贬的惋惜。C与邪佞者的尖锐对立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借酒浇愁又表现他遭贬后的郁闷。D全诗叙议结合,结尾认为不改阳城驿名能警醒为官者,点明诗人的写作目的。15这首诗的第二联写法巧妙,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14.C。解析:A项,正确。本句用汲黯之典,一是写阳城与汲黯一样“益戆”,刚直而愚;二是写阳城与汲黯一样“未觉贤”,不被当政者认可,以此暗讽(阳城所处时代的)当政者之昏庸。B项,正确。此处是诗人虽是运用贾

13、谊、屈原与阳城三人形象融为一体;志行高洁,忠而被贬集于阳城一身;“终须”一词,写出直臣不容于世的无奈与同情。C项,错误。“邪佞每思当面唾”可以反映“阳城的嫉恶如仇”,但“清贫长欠一杯钱”并非“借酒浇愁”,表现的也非“遭贬后的郁闷”,而是对邪佞的唾弃、憎恨。D项,正确。此诗颈联叙述,其余三联议论,叙议结合,议论之中饱含对阳城刚直清廉的颂扬,同时也暗讽当政者的昏昧。15.参考答案:(1)这一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朱云当年被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进行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批判深刻有力。(2)这一联运用了借对手法,朱云本为人名,而以白日为对,“朱”对“白”,“云”对“日”,对仗工整巧妙。(3)“当时物议

14、朱云小”一句用典,借朱云请剑的典故,表达对阳城不惧贬谪、犯颜直谏的由衷敬佩,感情含蓄深沉。(4) “后代声华白日悬”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阳城将和朱云一样与日争辉,流芳百世,突出强调其忠直品质终究得到后代认可。【这一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朱云在后世的美好名声比喻成白日高悬,生动形象地表现朱云和阳城后世名声之大。(或:运用比喻,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美好名声比喻成可见的白日高悬,形象具体地表现名声之大。)】(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其中手法+解释1分,阐释效果1分,共6分)解析:题目问的是此联写法的巧妙之处,应从语言表达手法、结构技巧入手,如对偶,夸张,比喻,对比,用典等。分析注意紧扣“巧

15、妙”两字,既要紧扣文本解释手法,又要指出手法妙在何处,突出其表达效果,方得其妙。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卫风氓里,女主人公想与“氓”白头到老结果心生怨恨,以“ , ” 来比喻凡事都有边际,愁苦也该有个尽头。(2)曹刿论战中齐人败绩,曹刿说“ , ”,由此断定齐国是真的退败后才下令追击。(3)琵琶行里琵琶女演奏时,用“ ”的指法弹奏出美妙的霓裳和六幺;最后,“ ”,使四弦齐响,余味无穷。16(1)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2)(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有无“吾”都给分)(3)轻拢慢捻抹复挑 曲终收拨当心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生态禀赋良好,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的全面推进,造就万千美丽乡村。“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是浙江“千万工程”_的样板村。余村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