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读本4(最新-2013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8919193 上传时间:2019-05-13 格式:DOC 页数:168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明读本4(最新-2013_第1页
第1页 / 共168页
生态文明读本4(最新-2013_第2页
第2页 / 共168页
生态文明读本4(最新-2013_第3页
第3页 / 共168页
生态文明读本4(最新-2013_第4页
第4页 / 共168页
生态文明读本4(最新-2013_第5页
第5页 / 共1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文明读本4(最新-201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明读本4(最新-2013(1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生态文明建设普及读本隋国庆 万群 隋幸华 刘程志 编著 2013年9月目录前言第一章 地球上的生命与生物圈第二章 生态与生态系统第三章 生态平衡与生态危机第四章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第五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生态伦理观第六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法律与政策第七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循环发展 绿色发展 低碳发展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适度的生态生活第九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环境保护 前 言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正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特别要求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

2、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这一新的发展战略布局既描绘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又提出了一系列迈向生态文明时代的具体要求和政策举措,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回顾人类文明的进程,每一个文明时代的更替,都是因为前一个文明时代引发出了很多自身不能解决的矛盾,必须用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制度、运行方式以及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来解决,所以农业文明逐渐取代了远古文明,工业文明又逐渐取代了农业文明,目前已经到了生态文明逐渐取代工业文明的时候了。生态文明不是全盘否定工业文明,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

3、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内在统一,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子孙后代永享蓝天净水绿地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具体表现。长期以来,我们党在领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逐步满足人民群众的温饱

4、需求、富裕要求、健康需求、文化需求。随着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进步,绿色和生态成为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成为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还大地以绿水青山,还百姓以绿色家园,提升人民群众的福祉。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战略举措。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全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进入21世纪,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走生态文明道路,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党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我国对

5、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将有利于保护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愿景,是我国对全球生态安全的巨大贡献。生态文明建设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伟大而长期的事业。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开拓进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让广大人民群众、让子孙后代享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生产生活环境。 第一章 地球上的生命与生物圈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什么?这是一个神秘而古老的话题。经过无数科学家的探索,认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化学进化过程。地球是在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的。太阳星云的分化,形成原始地球。原始地球温度较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随着太阳星云物质吸

6、收,使得地球的体积和物质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使温度增加。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岩石圈),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图1:地球的圈层35亿年前,地球表面为还原性大气,主要由水蒸汽、H2S、N2、CH4、H2等组成,缺少O2。大气层较薄,没有臭氧层。紫外线很强、昼夜以及季节之间温差很大。这些条件不利于生物的生长,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1953年,S.L.Miller在实验室中将混有N2、CH4、H2的水流通过一个电弧(模拟太阳紫外

7、线),经过一星期后得到了甘氨酸、丙氨酸等氨基酸。通过多次实验都得到相同的结果。由此推论,在还原性大气形成的各种有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聚越多,有的形成较为复杂的化合物,最后形成蛋白质和能够自我复制的核酸分子,这就是生命的开始。这时,原始生命形态只能依靠分解复杂化合物所释放的能量来维持生存,而太阳的紫外线又把简单的物质再次合成为复杂的化合物。最初的生命是靠化学反应得到发生和发展的,这一过程称为化学进化阶段。从具有生命活性的大分子到细胞,是生命进化的关键一步,细胞生命一旦出现,就从化学进化过渡到生物学进化阶段。30亿年前以蓝藻为主的光合自养生物形成,它们在原始海洋里繁殖、蔓延,使CO2逐渐消耗,分子

8、氧终于出现,这一过程经历了28亿年。氧化大气出现,臭氧层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和陆生生物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大约在4亿年前,绿色植物成功登陆。此后,陆地上才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自从光合自氧生物诞生以来,经历30多亿年的漫长进化过程,目前地球上至少存在有1000万种形形色色的生物,他们组成了地球上最大的功能单元-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生物圈的范围在地表向上可到达约23公里的高空,地表向下可深入12公里左右的深度。人和其它生物就在这个圈层中生息繁衍。第二章 生态与生态系统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在世界范围内相继出现了粮食和

9、能源的短缺、资源的退化和枯竭、环境的污染、人口的剧增等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人们在寻求这些问题发生和解决办法的过程中,才认识到要创造和保持人类的高度文明必须要运用生态学的原理。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s,原意指“住所”或“栖息地”。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本身含有研究有机体生存环境的意思,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20世纪初,生态学才逐渐被公认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生态学的产生最早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

10、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当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生态”的定义会有所不同,多元的世界需要多元的文化,正如自然界的“生态”所追求的物种多样性一样,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坦(Tansley,1935)首先提出。生态系统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一个池塘、一片草地、一块农田、一片森林、一条河流等都可以各自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合成为生物圈。生物圈就是一个无比巨大而又精密的生

11、态系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1生态系统的结构地球上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组成。生物按照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又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是指利用太阳能制造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包括少数能自养生活的藻类和菌类。消费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作为食物能源的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各种动物如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寄生动物、腐食动物、杂食动物等。分解者又称还原者,它们以动植物的残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质作为维持生命活动的食物能源,并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给环境,供生产者再度吸收利用,主要指微生物,也包括某

12、些以有机碎屑为食物的动物(如蚯蚓)和腐食动物。 非生物环境是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和活动场所。按其对生物的作用,分为基质、物质代谢材料、媒介。基质部分指岩石、土壤、砂铄和水等,它们构成植物生长和动物活动的空间。物质代谢材料主要指太阳光、氧、二氧化碳、水、无机盐类及非生命的有机物质等。代谢过程的媒介指水、土壤、温度、风等。以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在能量获得和物质循环中各以独特的作用互相影响、互为依存,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成为自然界的基本功能单元。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多样,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如原始森林、未经放牧的草原等;

13、半自然生态系统,如天然放牧的草原、人类经营管理的天然林等;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又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其中水域生态系统占地球面积的2/3,陆地生态系统占1/3。水域生态系统可进一步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可进一步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等。而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与水域之间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的自然综合体。湿地包括了所有的陆地淡水生态系统,如河流、湖泊、沼泽,以及陆地和海洋过渡地带的滨海生态系统,同时还包括了海洋边缘部分咸水、半咸水水域生态系统。水田也是湿地生态系

14、统。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它与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物要从环境中取得生活所必须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另一方面,生物对环境的变化也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和多种多样的适应性。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环境对生物的生活及发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生物的一定生态习性,生物的生态习性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当环境变化时,有的生物不能适应变化就被淘汰了;有的生物则发生了有利于适应新环境的特性继续生存下来,成为新的生态类型。我们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生态关系,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环境对生物的作用称为生态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来实现的。环境中的某一生态因子虽然有其独立的、特定的作用,但并不是单独对生物发生作用,而是各因子总是综合地或作为一个系统,作用于生物。 3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在自然界长期发育与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