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5必修2)每日一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五含答案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918787 上传时间:2019-05-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5必修2)每日一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五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5必修2)每日一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五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人教版】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5必修2)每日一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五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人教版】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5必修2)每日一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五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5必修2)每日一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五含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5必修2)每日一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五含答案解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五)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大数据”无法触及诗词的本质陈 慧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诗云,讲述了一个外星超级智慧生命体试图用“大数据”征服中国古典诗词的故事。小说想要表达的是,技术是反诗意的,对于依赖个体心灵和内在情感的诗歌来说,技术永远无法触及诗歌的本质。日前,清华附小六年级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写了论文的报道又引发众人关注。这促使我们思考两个问题:将诗词作为“数据”进行检索研究是否合理?让小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进入诗词是否合适?诗词与大数据能否相得益彰,要从二者各自的特质说起。无论从创作还是从赏析的角度,

2、诗词都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艺术,正所谓各言其志,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而诗作的水准则由诗人的才性神思所决定。诗词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需要在读者和作者之间达成某种精神上的默契。对诗词的欣赏研究,不能一味寻章摘句,因为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营造出自洽而完整的意境。然而,大数据分析是一项纯客观的方法,是对客观数据的碎片化处理:如对苏轼全部诗词进行分词研究,再从中分析出高频词,此时苏轼的诗词是以“数据”形式呈现的,仅仅是一个个语词的序列,而非气脉浑成、寄托深远的活泼泼的整体这不啻为对诗词的解构。不可否认,大数据在检索、统计、定位方面的高效便捷对研究工作确有帮助,但再先进的技术

3、手段也不能代替对作品本身的体察涵泳,正如捷径无法代替苦功。对苏轼诗词中高频词的搜索定位,只能得出某些外在印象,无法细腻深刻地触及其内涵和义旨。小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诗词教育?事实上,我国古代一直有绵延不绝的“诗教”传统,古典诗词的关键功能在于涵养人的性情,使之归于温厚。正如钱穆所说,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作家的全部人格,它对读者的劝诫安慰如朋友兄弟般亲切。伟大的诗人修辞立其诚,吐露真性情,读者阅读其诗,不仅会为其真情感动,也很容易为其人格及人生境界感动,而心向往之。小学生使用大数据固然有助于培养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这与诗词的教育旨趣相异。拿苏轼诗词来说,让孩子们将其看作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艺术作

4、品,从具体作品中感受苏轼的悲欢离合、开朗豁达与家国情怀,并进一步培养起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不是比作为大数据视野下的客观对象而得出粗浅认知,要更有意义吗?庄子天地篇中激烈地拒斥技术,认为技术的滥用会导致心灵的遮蔽。那么小学生使用大数据,有没有技术的“滥用”之嫌?这个问题姑置不论,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蓬勃诗心不要就此遮蔽。 (选自文汇报2017年10月22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词的主观性极强,写的都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故事,能流露出作者的人格。B对诗词的欣赏研究只能采取整体感知到方法,而大数据无法对诗词进行整体化处理。C大数据分析只是一

5、项纯客观的技术方法,它无法触及诗词的内涵和意旨等本质特性。D用大数据研究诗词只能获得理性认识,而不能与诗词内外的自然生命发生情感共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一篇小说和报道为例,提出了两个问题,表明了作者“反技术”的态度。B文章通过对诗词和大数据各自特质的分析,论证了大数据研究诗词的不合理性。C文章将体察涵泳与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论述了感性启发对诗词教育的意义。D文章论述两个论题之后,指出了大数据对孩子诗心的危害,回应了开头提出的疑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大数据来处理诗词,没有注意到诗词主观性、整体性的特质,是对美的肢解。B诗词

6、中的意象和兴味往往只可意会,所以读者无法感知、理解诗人的人文精神。C大数据分析容易使学生丧失“感动”的能力,因而很难真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D在诗词教育中应通过情感教育来帮助人涵养性情,塑造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参考答案】1C2A3B【试题分析】1A项,“写的都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故事”错误,扩大了范围,原文第二段说的是“诗词中大多寄托着作者的情感体悟”,选项忽略了“大多”一词。B项,“只能采取整体感知到方法”错误,表述过于绝对化,原文强调的是“一首诗词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整体感知”是欣赏研究诗词应遵循的原则,但不能说是唯一的方法。D项,“只能获得理性认识”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说用大数据研

7、究诗词获得的是“外在印象”“粗浅认知”,而不是“理性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2)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

8、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3)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令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

9、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4)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1下列古代诗词中的

10、鸿雁,侧重言志的一项是( )A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焉随腐鼠欲,负此云霄期。C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D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出观点,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B文章第二段指出了鸿雁的第一重美学意蕴坚忍强劲感,文章第三段指出了鸿雁的第二重美学意蕴雄浑悲壮感。C文章第二段第三段都采用了对比的方式,将鸿雁和其他意象作比较来突出鸿雁带来不同审美感受的原因。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了鸿雁的三重审美意蕴,或各有侧重,或互相融合。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跌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1B【解析】B项,由“志”“高飞”“欲”“云霄”均可看出“志”。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