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之读书笔记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88916094 上传时间:2019-05-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之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之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之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之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之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之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之读书笔记(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有感陈向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的主任,是推动我国教育学发展的重要人物,也是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作者。从这本书的参考文献来看,陈向明老师对质的研究方法的研究并非一时兴起的,她在学术界发表的多篇文章都是关于质的研究的,如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质的研究中的局内人等。陈向明老师借助对这些文献的理解以及从事质的研究所获得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有关的西方学者与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领域提出的相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终形成了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价“质的研究方法”的专著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这也在一

2、定的程度上奠定了陈向明老师在教育界、学术界的地位。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六大板块,从质的研究的理论背景到准备阶段再到质的研究的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检测手段,最后谈到质的研究的发展前景。书中将比较抽象的理论问题与比较具体的操作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讨论,同时穿插了大量的研究案例,这样的探讨方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质的研究及其有关的相关理论问题。这样的构架结构既可以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课的教材,也可以供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参考使用。第一部分主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质的研究的定义、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历史的追述,同时也介绍了这种方法学的哲学思想基础以及操作方式分类。“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3、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这是陈向明老师在之前发表的论文对质的研究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给出的定义。其实,质的研究是相对于量的研究而言。“量”的研究从特定假设出发将社会现象数量化,计算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科学的”、“客观的”的研究结果;“质”的研究强调研究者深入到社会现象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在手机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情景化的”、“主体间性”的意义解释。它们在方法上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它们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分歧。它们之间的区

4、别可参见书本P11页。质的研究的发源于民族志、社会科学领域、自我反省意识的觉醒及对政治权力的反思,这一渊源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丹曾和林肯根据这一历程认为质的研究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时期:一、以实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传统期”(1900-1950);二、受现象学和阐释学及其他思潮和方法影响,以后实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现代主义期”(1950-1970);三、含混的、解释的、多元的领域模糊期(1970-1986);四、对传统人类经典的彻底摧毁的表述危机期(1986-1990);五、主张彻底多元化的后现代主义期。可见质的研究的总的发展的趋势有从传统、现代到后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一元多元,

5、从事实描述到意义解释,从论证理论到建构现实,从追求“科学”到重视人文,从“客观性”到“主体间性”,从写语言到写文化,从构建宏大理论到地域性知识,从价值无涉到价值有涉,从学术研究到实践行动的特点。另外,关于质的研究的分类标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按研究的对象范畴分类、按研究的目的分类、按“传统”分类、按“类型”分类等。总体上呈现出色彩纷呈,百花齐放的景象。第二部分主要讨论了质的研究的研究课题的设计、研究对象的抽样、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的作用以及研究者进入现场的方式。质的研究的课题设计的程序大抵是这样的:首先必须界定研究对象和问题,然后讨论研究的目的和意

6、义及情境,再选择和运用何种研究方法,最后确定研究的评估和检测手段。不管怎样,质的研究中的设计不能一次定终身,而是要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改。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研究中抽样可以分成两大类即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而质的研究中的抽样遵循的是“非概率抽样”的原则,不完全遵守两的研究中的抽样规则和程序,也不强调将其研究结果“推论”到抽样整体。虽然抽样的具体方式有很多,但是考虑一定的制定因素,如样本与研究问题的关系、样本的个人条件、样本与研究者之间的关系等。从本质上说,质的研究就是一种关于“关系”的研究,任何选择或衡量标准都必须放到一定的关系中加以考量。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必须仔细反思自己的个

7、人因素将对研究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者的个人因素”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其一、研究者的个人身份;其二、研究者的个人倾向。两种不同的个人因素会对研究产生这样活着那样的影响,但并不全是都是好的或者坏的。研究者应该对自己的个人特征和思维倾向保持足够的警惕,尽可能利用他们为自己的研究服务。无论如何,质的研究是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而社会相信的认识主要是对人的认识,而“对人的认识,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认识”。质的研究不仅受到研究者个人因素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收到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其中最有趣的是“局内人”与“局外人”。“局内人”与“局外人”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其优劣势基本上形成互补关系。但是不管

8、研究对象到底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这种角色定位都会给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总之,要尽量做到以下三点:一、“局外人”变成“局内人”;二、保持双重身份;三、群身心地投入。只有这样才可能认识到此时此地的“真实”。至于研究者进入现场的内容,主要有:进入前的准备工作、确定和接触“守门员”、选择进入现场的方式及接触研究对象的策略等等。这些都是做研究开始就必须考虑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有了清楚的意识,才能知道这些问题将会对自己的研究产生怎样的影响,也才能最终对研究结果的质量进行有根据的评价。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质的研究的资料收集的方法中三种主要的方法,即访谈、观察、实物分析。“访谈”就是研

9、究者“寻访”、“访问”被研究者并且与其进行“交谈”和“询问”的一种问题。在质的研究中,访谈可以分成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不管怎样,访谈作为一种研究性的交谈,与日常谈话是相区别的。访谈不仅是有目的性的,而且还要注意访谈的一些注意事项,不可盲目进行。除此以外,研究者还得注意倾听和回应被研究者。这样的话,访谈就可以通过口头交谈了解被研究者的所思所想及过去的经历等。这些都可以为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或借鉴。总之,访谈是一门十分复杂的艺术,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观察到什么”观察,作为人类认识周围世界的一个最基本方法,从事科学

10、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具有一定的优势的。质的观察通过计划、提纲,进行开放式的观察、逐步聚焦、回应式聚焦、选择观察内容,对研究工作产生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了解鲜为人知的社会现象、了解有关事件连续性和关联性与背景脉络、弥补语言缺失导致的研究工作不能顺利运行的缺陷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除了对看到的事实进行描述以外,还应该反思自己在观察的过程中是怎样的心路历程。因为观察者的推论、心情还有叙述的角度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研究的效果。实物分析,就是对所有研究问题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物品等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实物,作为一种物品文化,更加依赖于形象的召唤和联想以及物品本身的使用方式。因此,实物分析与前面两种

11、研究方法有所不同,实物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概念、隐喻、形象和联想,使研究者的视野更加开阔。另一方面,实物是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比起访谈和观察更有说服力和冲击力,可以获得其他两种研究方法无法获得的信息。当然,有时候实物也会有虚假或有误的实物资料,这必然会影响研究的结果,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第四部分主要呈现的是研究者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手段和方法以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理论、撰写研究报告的方式。对于我来说,这一部分也是比较难理解的一部分。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是质的研究中主流的资料分析方式,两者各有特色。通过这两种方式阅读原始资料、登录、寻找“本土概念”、建立编码和归档系统,最终完成对质的研究的资

12、料的分析和整理。这是质的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是一个在原始资料中寻找意义解释的过程。通过整理和分析资料对研究结果做出初步的结论以后,就可以开始建构有关的理论。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扎根理论”,它的特点是从经验事实中抽象除了新的概念和思想,是质的研究中重要的研究风格。其实,质的研究中存在很多不同的建构理论的方式,这要求采取一种开放、灵活的态度对待和处理理论的方式。撰写研究报告是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质的研究的结果最终是要面向大众的,接受大众的检验。撰写研究报告其实不仅仅是对研究结果的呈现,而且是对资料进行死开、建构社会现实以及刑事作者权力的活动。这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一定要遵循质的研究

13、中写作的一些基本原则,用准确的语言对研究现象进行建构。第五部分大抵探讨的是值得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所涉及到研究的质量、效度、信度、推论和伦理道德问题。本书中主要是从范式的角度来看质的研究的质量评价的。不同的范式代表的是不同的世界观,因此对其指导下从事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应该采取不同的标准。而研究结果是否“真实”关乎质的研究中的效度问题。一般而言,通过侦探法、证伪法、相关检验法、反馈法、参与者检验法、收集丰富的原始资料、比较法和阐释学的循环对效度进行检测。可以看出考察一项研究是否有效不仅要看结果,而且要考察研究过程中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谈到质的研究中的推论问题,也就是说研究结果是否具有“代表

14、性”,这部分是有些茫然的。其实,在我们准备选定一项研究之前,我们其实已经对研究结果有了一定的猜想,只是需要一定的证据来论证猜想的研究结果,并不涉及到为什么推论的层面吧。也许不够理智,但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由于研究结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影响被研究者的声誉、名声等问题,这就引出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无论如何,研究者必须遵循被研究者的自愿原则,采取不隐蔽的方式与之交流;对被研究者提供的线索应当尊重他人隐私和保密的原则,切实保护被研究者的隐私权;研究者还得与被研究者签订两“公”协议即“公正合理原则”、“公平回报原则”,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公正的对待被研究者已经收集的资料。以上都是

15、涉及质的研究领域里的伦理道德问题,有时候明朗有时候微妙,研究者需谨慎对待。第六部分主要介绍的是质的研究的发展前景,对值得研究的未来的发展趋势、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之间结合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和展望。陈向明老师认为质的研究的今后的发展势头可能会是这样的:一、越来越注重行动研究;二、更加尊重文化多元;三、更加重视研究者个人的反思;四、在坚持多元的同时坚持研究的规范化,更加追求方法上的谨慎和系统性;五、信息时代高科技的发展将对质的研究的手段和建构现实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这只是作者的预测,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莫测,我们只能尽可能的参与到质的研究中,感受它的发展,预测它的未来。在第一部分已经对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之间的异同进行了对比,对于两者的结合的问题在四十年前就有提过。其实,对一项研究不能仅仅是质的方面或量的方面,质和量的研究的结合是社会科学界一个新的机遇。但是必须把握好两者的优劣势,再考虑好以何种方式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没看这本书以前,我一直以为质的研究就是定性分析。其实不然,虽然两者在某些方面的确有相似之处,但是质的研究强调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定性分析倾向结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虽然不能彻底地理解这本书,甚至还有些囫囵吞枣,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给我对质的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受益颇多。在一定程度上,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学习社会研究方法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