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竞争优势的影响论文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88914563 上传时间:2019-05-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竞争优势的影响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竞争优势的影响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竞争优势的影响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竞争优势的影响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竞争优势的影响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竞争优势的影响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竞争优势的影响论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竞争优势的影响摘 要经济全球化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不仅不会丧失竞争优势,相反它是我国充分利用比较优势、获取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和时代特征,积极参与,才能够抓住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会。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作为竞争优势最重要基础和来源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过去和当前都主要来源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将劳动力成本优势建立在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在中国既是一种客观需要,而且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中国应

2、当为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顺利转移做好准备。本文针对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对我国自身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关键词:劳动力成本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优势 目 录引言2一、劳动力成本优势对中国竞争优势的影响4二、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6(一)在对外开放中的变迁6(二)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8三、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9(一)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准9(二)发挥人力资源优势9(三)科技与技术结合10(四)重视科研10四、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风险与对策10(一)以市场机制去寻找比较优势10(二)善于利用比较优势11(三) 发挥政府主观能动性11五 结论及展望12参

3、考文献13致 谢14引言在最近的几十年当中,全球化趋势已不断增强,速度也进一步加快,但随之而来的优势与弊端也逐渐明朗化。由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度,从而给经济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这次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调整大体上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发达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之家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这一过程主要开始于80年代,那时外国投资的95都是从发达国家流出,然后又由他们吸收整个75的投资。交叉投资和兼并的结果,形成了许多诸如电讯,汽车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形

4、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第二种形式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转移始于80年代,90年代愈演愈烈促使了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引外资总量急剧攀升。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主要参与的市第二种形式的全球化 5日关满博.亚洲新时代的日本企业(中译本) 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我国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和时代特征,积极参与,才能够抓住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会。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作为竞争优势最重要基础和来源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国

5、的国际竞争力过去和当前都主要来源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将劳动力成本优势建立在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在中国既是一种客观需要,而且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中国应当为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顺利转移做好准备。本文针对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对我国自身竞争优势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一、劳动力成本优势对中国竞争优势的影响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在历史上,无论个人、企业还是国家,若要致富,必须拥有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优势,再加上管理,成功方才有保障。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经济崛起的原因就在于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优势。然而二战后日

6、、德追赶美国的成功经验表明:缺乏自然资源可能是一种优势,缺乏资本也不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在新产品技术发明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一国只要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就可以通过生产出价廉物美的商品和劳务来达到追赶先进国家的目的。20世纪6070年代在以日本为主导的东亚雁形发展模式中,亚洲四小龙和东南亚协作联盟四国(包括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经济发展初期取得的成功为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进一步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富裕和追赶发达国家,似乎只要沿着当年日本和东亚四小龙所走过的道路往前走就行了。但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东亚模式的神话,不光是亚洲四小龙和东协四国,就是日本也陷

7、入了长期的经济不景气中。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东亚模式的成功是有其历史条件和前提的,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过程中所具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其实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第一,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是相对于劳动者一定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准而言的。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指出,现代社会产品的发明和制造已相对分离,由于新产品具有极易被复制的特点,新产品的发明者若不能同时又是成本最低的产品制造者,生产的主导权就会落入他人之手。换句话说,谁能降低产品的成本,谁就能从发明者手中夺走产品。二战摧垮了日、德工业的物质基础,但社会公众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准仍基本完好地保留了下来,这使得相对于美国而

8、言,日、德有极为廉价的劳动力,相对于新独立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日、德劳动力又具有极高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准,这是许多由美国、欧洲研制出来的新产品最终却以日本、德国产品的面目风靡全世界的基本原因。发展中国家如果光有廉价、丰富的劳动力,却缺乏必要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准,就不可能生产出价廉物美的商品和劳务来,劳动力成本优势也无从谈起。劳动力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拥有的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如果不能得到利用反而会成为极重的负担,如何开发劳动力资源使其成为一种成本优势,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第二,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是一个动态的变迁过程。一国依靠开发利用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启动了经济增长

9、,并不意味着这种劳动力成本优势就能一劳永逸地持续下去。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竞争,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即使本国的绝对工资水平没有变化,与其它国家相比,相对工资水平也会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要维护劳动力成本优势,就必须相应地提高本国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准,而且其速度还要快于工资水平的上涨幅度 3顾书桂.企业新概念与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J.经济学家,2000,(6)。从日、德的发展经验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初期,新产品技术发明可以完全依赖发达国家,但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新产品的工艺创新则是关键。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如果没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准,不要说

10、新产品的工艺创新,就是新产品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都成问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注意从发达国家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也要注意持续不懈地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准,否则极有可能因为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而导致经济发展的速度减慢或突然中断。东南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遭受的打击最为沉重,与此不无关系。第三,在新产品技术被垄断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途径会被阻断。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是以发达国家持续不断的新产品技术转移为前提的。在适位追赶型的竞争中,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处于全面落后的状态,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根本不足以对发达国家形成经济上的威胁,相反,发展中国家

11、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的进步有利于扩大发达国家的出口市场和原料及半成品来源,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移的机会成本也极低。发展中国家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从事新产品的发明,发展中国家可以用种种方法从发达国家获取新产品技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消化、吸收和创新来自国外的新产品新技术。但当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原来以“双赢”为特征的适位追赶型竞争将逐渐让位于“零和竞赛”的全面角逐型竞争,这时发达国家技术转移的机会成本已很高,发达国家通常对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某些技术进行封锁或保密。发展中国家如果想获取新产品的技术,要么自行研制,这种方法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不易成功;要么

12、依靠间谍等非经济手段,这种方式既不能满足大量需要,又要冒政治风险。由于新产品技术来源的枯竭,发展中国家新产品的复制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劳动力成本优势也无从发挥,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增长速度越低的根本原因。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性都大大加强,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政府拥有的惟一的和主要的生产要素。克服劳动力低素质的弊端、充分挖掘其丰富而廉价的潜力启动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已远远不够,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劳动力成本优势,实现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一点在经济已经取得初步发展的中国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二、中国劳动力成

13、本优势(一)在对外开放中的变迁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更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在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同样要遵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把本国的竞争优势建立在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基础之上。尽管受“左”倾或右倾思想的干扰,认识有所反复,在理论和实践上我们还是不能不承认,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是我国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培育国际竞争优势的起点。首先,在20世纪70年代的末期,我国虽然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有了初步的资金和技术积累,但横向比较,我国惟一的优势仍在于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大军;其次,数量庞大的、低素质的劳动力能得到充分利用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不能得到利用

14、则会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和社会不稳定的根源,就业的严峻形势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再次,我国对外开放之初,政策支持的重点仍然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但在引进资金和技术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令人满意,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效益始终上不去,倒是在国际上流动性较差的廉价劳动力成了我国吸引外资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最后,实践也证明了只有劳动密集型产业才是当时我国最有竞争力的产业:20世纪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我国良好的宏观经济面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质量可以、价格奇低”也一直是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最主要的特征。然而问题的

15、关键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和正在国民经济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并不意味着今后它会继续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事实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已经过了巅峰期。我国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所具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遭到削弱,相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弊端则日益暴露出来,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 虽然我国与亚洲四小龙及东南亚某些国家相比,劳动力的绝对工资水平仍然很低,然而东亚模式的示范效应已经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卷入国际竞争,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遇到了来自越南、印度甚至是巴基斯坦的有力挑战,如果继续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放在首位,极有可能出现巴格瓦蒂(Bhagwati)所谓的“

16、贫困化增长”。2、 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很低,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投入,因而它通常没有追求技术升级和追加资金投入的必要。3、 与技术升级和增加资金投入相比,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布点随着廉价劳动力分布范围的变化而变化,成本更低,风险更小。由于遇到来自低工资国家和本国工资水平上涨两方面的挑战,近几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多方面的困难,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例如,多年出口稳居第一的、最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征的服装纺织品不得不屈居第二位,从长远来看,其重要性还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速度的放慢也影响到了宏观经济全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达到两位数已经很难,“十五”期间的失业率预计会高于“九五”期间,政府促进出口的重点不再集中于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