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第四次课)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88912354 上传时间:2019-05-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87.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第四次课)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第四次课)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第四次课)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第四次课)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第四次课)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第四次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第四次课)(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次课第1课时第二单元 知荣辱,有道德第三课 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1、 恪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道德的特点和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2、情意目标认同道德基本规范,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3、技能目标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做有道德的人。【教学重点】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从理论上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与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从实践上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适用于全体公民,是大家都应当熟知和遵守的,也是理解和遵守家庭道德、

2、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前提,因而是本课教学重点。把握这一重点,首先要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然后要弄清楚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与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关系;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知行统一的道德观,努力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2、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从理论上讲,社会公德既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行动准则,是公民个人道德水准和社会道德风气的标志;从实践上讲,社会公德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而学生在某些方面也有做得不够的地方,需要加以强化,因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把握这一重点,首先需要理解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要弄清其具体要求,理解

3、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要引导学生树立公德意识,认同“遵守公德,人人有责”的观念;还要知行统一,自觉把社会公德放在首位,尊重和关心他人,严格要求自己,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身体力行,并长期坚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良好公德意识和文明习惯的好公民。3、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从理论上讲,个人品德修养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四德”建设的基石。从实践上讲,个人品德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在中职学生身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对中职学生具有直接的、现实的意义,因而是本框教学的重点。把握这一教学重点,首先要理解个人品德建设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理解个人品德建设对个人发

4、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现实意义;要引导学生从现在开始,积极参加道德实践,切实加强道德修养。【教学难点】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家庭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学生由于年龄较轻、阅历较浅,无法深刻把握这些道德规范所蕴涵的意义,由于学生成长环境及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要做到这些道德要求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家庭美德确定为教学难点。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要帮助学生理解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并突出重点;理解家庭美德在维系家庭关系、增进骨肉亲情、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意义;要联系学生实际,找到影响把家庭道德规范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障碍,并想办法加以克服;要善于激发

5、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感悟道理,避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教材分析】从道德知识(特点和分类)到道德规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从共性到个性: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普遍性的道德要求,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是针对某一领域特定人群提出的道德要求。在各种道德规范的学习中,体现着知、信、行的学习路径,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信念道德行动。【学情分析】中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一些经历关系到道德教育的成效,如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学生的道德意识薄弱等。因此,老师不能将内容简单灌输给学生。必须从学生实际入手,将内容细细融进,使学生从情

6、感上接受,并变成自觉行动,才能达到德育课的学习目的。【教学方法】讨论法,阅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分组教学。【教学过程】提出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案例1:“丁丁现象”某报就一次救人事件引发的社会现象,进行过一场“丁丁现象”的讨论。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在人车如流的街头,一男青年将一位老太太撞倒后扬长而去,一位名叫丁丁的年轻人拨开围观的人群,将老人扶起,询问伤情,和母亲一起把老人送进了医院,并打电话通知了老太太的亲属。谁知当老太太的亲属听了事情的经过后,竟然一口咬定老人就是丁丁撞的。他们的理由是:现在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人,把人救了送到医院不说,还自愿领着病人检查,连住院的押金都给垫上。老太太

7、摄于其家人的压力,竟然也坚持说就是丁丁撞的。报纸针对丁丁的遭遇,就当今社会上出现的类似现象进行了一场大讨论,通过丁丁与老太太的家人所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的强烈对比,对丁丁行为的赞扬与激励,对老太太及亲属的批评与谴责,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善与恶的标尺,净化了人们的心灵。就连当初撞倒老太太后逃之夭夭的那个年轻人也给报社写了信,承认自己的过失,检讨自己的行为。探究问题:大家是以什么标准来判断这些生活现象的?案例分析提示:“丁丁现象”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以善恶为判断标准的;肇事逃逸者因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和个人良心的谴责而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这说明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

8、等来维系的。(幻灯片)探究问题: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有哪些?由“丁丁现象”拓展开来,由学生列举,然后,分类归纳,概括为五大方面:(幻灯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就是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板书:1、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探究问题:上述基本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理解并掌握教材P28-30关于诸规范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存在的突出的思想现实,设置以下几个辩题:辩题:讲爱国是唱高调,与我无关,我只想做好本职工作。辩题:礼仪过多太古板、不实在,现代人要自由、随便一点。辩题:我靠自己

9、能力做事,团结与否无所谓;办事得靠关系,自强没用。辩题:多劳多得,凭本事吃饭,奉献观念已过时。这些问题多数要在后面解决,所以在这儿,只需议一议,明白道理即可,不要过度展开。通过辩论,解决以下问题,达到以下共识: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学会把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认同“无论古代还是现在,做人都要明礼,做事都要合礼”这一基本要求,养成依礼而行的良好道德习惯;认同“团结”和“自强”的道德要求,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团队的关系,培养自强意识和团队精神;明确“多劳多得”与“敬业奉献”并不矛盾,培养敬业奉献的道德信念。案例2:谢延信与罗映珍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在妻子去世后,担起了照

10、顾瘫痪的岳父、病弱的岳母和痴呆的妻弟的责任,无微不至,精心照料,33年如一日,用一颗赤子之心演绎了一段家庭美德佳话,被评为“中华孝老敬老之星”,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罗映珍的丈夫是一名优秀的缉毒警察,因公负伤昏迷不醒。在守候丈夫的600多个日日夜夜里,罗映珍用爱和信念书写了一曲呼唤生命的动人旋律。在罗映珍的感召和呼唤下,她丈夫终于站了起来。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被评为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探究问题:在谢延信、罗映珍身上体现出哪些家庭美德?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二人身上体现出的家庭道德。探究问题:说一说家庭美德还包含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列举。最后,

11、教师在学生列举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归纳概括出五条: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板书:2、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探究问题: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可以从教材上找到。从中职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尊敬老人、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作为重点。为此,设置三个活动:首先,互动在线:讲一讲我的敬老故事。交流问题:如何与老人沟通?通过此活动,从情感到理性,认同和接受“尊敬老人”的道德观念,学会与老人交流沟通,强化亲情。互动过程中,为增强情感渲染效果,可以使用手机与家长即时沟通。然后,组织一次辩论:正方:勤俭持家应提

12、倡;反方:勤俭持家已过时。通过辩论:引导学生懂得“勤俭持家”与追求幸福生活并不矛盾,认同“勤俭持家”的道德要求。最后,互动在线:小组合作,总结一个和睦邻里十宜十忌。一宜乐于助人,当左邻右舍遇到困难时,应尽力给予帮助;二宜适当走动,以增进邻里间的相互了解;三宜礼貌用语;四宜来点幽默,当邻里间有小矛盾时,讲几句不伤和气的俏皮话,可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五宜善打招呼,热情寒暄,减少不必要的隔阂;六宜当好“二传手”,诸如顺带信报,邻居家有人来访未晤时,代为传言或保管物件等;七宜举手之劳,如邻居外出,突遇下雨时代为收取衣衫等;八宜礼尚往来,邻里间有喜庆,类事,可量力而行待以礼遇;九宜主动谦让,邻里发生矛盾

13、时,主动伸出“橄榄枝”,寻求和解;十宜善于反省,将心比心地化解矛盾。上述“十宜”,有些虽然不起眼,但却能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使受惠者产生好感而增强邻里间的亲和力,为邻里的和睦相处添加“润滑剂”,减少和消除“摩擦力”,以共同营造良好、和谐的邻里环境。人们常用的一句俗话“低头不见抬头见”,道出了邻里关系的密切程度。在邻里相处时还应该处理好“十忌”:1、忌谈笑逗趣,不讲分寸;2、忌经济往来,帐目不清;3、忌得理不让,不听劝解;4、忌不顾场地,栽树种花;5、忌家庭建筑,妨碍他人;6、忌放养家畜,有碍卫生;7、忌见难不救,幸灾乐祸;8、忌轻信纵容,偏袒子女;9、忌背后议论,猜忌嫉妒;10、忌恶语谩骂,动手

14、打谈体会:处理邻里关系,最重要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找到其中蕴涵的“尊重、友善、关心、谅解、互助”等道德要求。案例3:四幅漫画探究问题:结合漫画,谈谈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必要性。学生讨论。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到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公德具有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当前,我国社会公德建设还不尽如人意。最后,总结: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板书:3、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首先,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社会公德诸规范的基本要求。同理,要界定其中几个概念的外延。如,社会公德基本规范与公民道德基

15、本规范有一些提法从字面上很相近,如“文明礼貌”与“明礼”、“遵纪守法”与“守法”等,但所指不同,前者仅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文明礼貌与纪律、法律;社会公德中的“保护环境”是指在公共场所保护环境整洁、卫生,也包括爱护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等内容,但与完整意义上的环境保护是有区别的。互动在线:校园公德状况扫瞄探究问题:谈一谈我的公德表现。探究问题:议一议公德意识与人品。通过扫瞄,发现问题;通过谈一谈,反思自己的公德表现及公德意识;通过议一议,把公德意识与人品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案例4:某市深入持久地开展以“知荣辱、懂感恩、尽责任”为主题、以“市民形象提升行动、人际关系和谐行动、干事创业回馈行动”为主要形式的个人品德建设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各行各业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与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结合在一起,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各级各类学校把个人品德修养引入课堂,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塑造良好形象、提升精神境界。探究问题:为什么说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板书:4、成长道路上的个人品德学生思考、讨论。探究问题提示:各行各业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与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结合在一起,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