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与环境法_第三章(合班)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8910280 上传时间:2019-05-13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3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管理与环境法_第三章(合班)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环境管理与环境法_第三章(合班)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环境管理与环境法_第三章(合班)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环境管理与环境法_第三章(合班)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环境管理与环境法_第三章(合班)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管理与环境法_第三章(合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管理与环境法_第三章(合班)(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第一节 环境管理对象,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功能或作用: 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 活动所产生的废物提供了弃置消纳的场所 环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空间 环境问题分为两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环境问题的本质: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作用,环境管理的对象 环境管理的对象-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 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分为三个方面 个人-改变消费方式 企业-改进生产方式 政府-促进宏观决策的科学化,第二节 环境管理的内容 环境质量管理 生态环境管理,环境质量管理 什么是环境质量:指特定的环境中,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要素

2、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管理的划分,从环境管理的范围来划分 资源环境管理:主要是自然资源的保护,包括不可更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可更新资源的恢复和扩大再生产。 区域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主要是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环境目标,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制定区域环境规划等。 部门环境管理:包括能源环境管理、工业环境管理、农业环境管理、交通运输环境管理、商业和医疗等部门俄环境管理以及各行业、企业的环境管理等。,从环境管理的性质来划分 环境计划管理 环境质量管理 环境技术管理,从环境管理的内容来划分 大气环境管理 水环境管理 声学环境管理 土壤环境管理 固体废弃物环境管理,生态

3、环境管理 生态环境管理 实质上是人类对自己的“参与行为”的管理,重点对自然环境的要素(自然资源)的管理。 自然资源(按其更新和补充速度) 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管理目标,可再生资源: 1.确保人类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速率不超过不给速率; 2.维护生态系统和基因的多样性,拯救濒危的动植物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减缓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率,以便使人类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术体系的调整,保证自然生态体系不致崩溃,第三节 环境管理政策方法,环境管理的目标是调控人类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组织并管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产活动,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

4、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保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 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主要指国家和地方各级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国家行政法规所赋予的组织和指挥权利,制定方针、政策,建立法规、颁布标准, 进行监督协调, 对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实施行政决策和管理。,主要特征: 权威性:行政机构的权威越高,效力要强。 强制性:通过国家机器强制执行。 规范性:必须以法规或文件的形式予以公布和下达。 具体性和无偿性 环境管理行政手段通常包括: 1、制定和实施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 2、颁布和推行环境政策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定于3月7日(星期六)15时30分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

5、,邀请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就“全面加强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http:/ 法律手段是环境管理的一种强制性手段,依法管理环境是控制并消除污染,保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主要特征:强制性、权威性、规范性、共同性和持续性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中央到地方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国家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位法规和其他部门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等所组成的环境保护法体系。,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利用价值规律,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控制生产者在资源开发中的行为,以便限制损害环境的社会经济活动,奖励积极治理

6、污染的单位,促进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在环境管理的杠杆作用。 宏观管理的经济手段 :即国家对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指导、调节、监督 微观管理的经济手段:即各类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个体劳动者的经营管理 主要特征:利益性、间接性和有偿性,经济型和激励型的政策方法,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是指借助那些既能提高生产率,又能把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控制到最小限度的技术以及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等来达到保护环境目的的手段 污染防治技术: a.污染预防技术:清洁生产技术 b.污染治理技术:环境工程技术 污染治理监督技术,宣传教育手段 基础环境教育,专业环境教育,社会公众环境教育 主要特征:后效

7、性、广泛性和非程序化 环境宣传及时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又是一种思想动员。使公众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内容,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激发公民保护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把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变成自觉行动,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从而制止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 立法手段:虽然最有权威,但由于存在立法不完备和执法不完善,会使环境管理的法律调控能力受到削弱; 行政手段:虽然能立竿见影,但由于人为因素较多,过多地干预了排污单位的生产经营,容易激化环境管理部门和排污单位之间的矛盾; 技术手段:虽然先进,但排污单位却并不愿意化费一定的资金采用; 宣传手段:虽然有效,但起不到严格制约

8、破坏环境行为的作用 。 必须采用经济手段,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靠市场来调节、刺激、影响企业的行为 用经济手段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是国际环境管理发展的方向,在我国,环境管理也必须采用经济手段,才能跟上国际环境管理发展的步伐。,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及其应用 1.经济活动的外部性 经济活动的外部性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导致的一种超越于首先决定这些活动的主体的外部影响,进而产生不能全部反映到私人成本中的社会成本。 制度失灵 :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 2.直接管制 由第一种策略决定的管理手段称为直接管制,其含义是通过管理生产过程或者产品使用过程,限制特定污染物地排放,或者在特定的时间和区域限制某些活动等直接影响

9、污染者的环境行为方面的制度措施。 对污染排放或削减进行规定,污染者只能按规定行事,如果违章违规,污染者只能接受处罚以及法律诉讼,而没有其他选择。,显然,只有通过加强和改善政府的管理行为,才能消除导致环境退化的外部性和制度失灵。长期以来,各国政府在环境管理方面的主要手段是直接管制,即通过政府的外部力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微观行为的规章制度,如制定排污标准、发放排污许可证、环境规划、限制特定污染物的排放、或在特定时间和区域限制某些对环境有影响的经济活动,从而减缓人类对环境的破坏。,3. 环境容量的有效利用 从经济学角度看,环境容量是一种资源,对环境容量利用不足或者不利用,会导致力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

10、率。但是,环境容量又是有限的,对环境容量的利用过度甚至损害环境容量,同样是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边际治理成本曲线,边际损害成本曲线,社会总成本 = 损害成本 + 治理成本,边际治理成本曲线(marginal administer cost)向右下方倾斜,表明治理成本随着排放水平的提高而减少;边际损害成本曲线(marginal endanger cost)向右上方倾斜,表明损害成本随着排放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厂商出于利润最大化动机,会提高排污水平,降低边际治理成本(如2点) 理想的排污和治理水平应在0点,称为有效率的污染水平。,经济手段的特征 广义角度理解:经济手段强调在管理环境时要利用市

11、场机制特别是价格机制,使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有效结合,能够引导微观主体对其与环境相关的行为从费用效率方面进行选择与评估,核心内容是刺激以及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狭义角度理解:经济手段主要考虑财政和货币因素,作用点在于引起收入的增加或者对于污染削减费用地补偿,核心内容是筹资以及再分配。,经济手段的基本目标: 纠正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使外部费用内部化。 体现这一思想的基本原则,就是“污染者付费原则”(polluter pays principle),它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和推荐。,经济手段的特征 1.作为直接管制的有益补充。 2.灵活性以及应用领域的广泛性。 在末端治理、清洁生产等领域都

12、能应用。 3.有比较高的效率 4.节约信息 5.政治上的可接受性。 经济手段透明度较高,经济手段的主要类型: 1.收费-税收。 这种支付至少会部分地进入到企业的费用效益计算中,从而具有刺激作用。同时,收费也具有筹集治理环境资金的作用。 主要形式:a排污收费 ,b产品收费和税 ,c管理收费 2.押金-退款制度。,3.市场创建 主要类型: a排污交易 ,b市场干预, c责任制, 4.执行鼓励金 形式上包括:先支付,达标后返还;或不达标时进行罚款,选择经济手段的基本原则 以经济原理为指导, 提出的全面定价,能够确保资源最优配置的思想。 a.效率原则 b.环境效果原则 C.可接受原则,评价经济手段使用效果的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 定量标准:八个方面 环境质量, 部门和国家的生产水平、生产率、就业水平, 收入、消费、购买力, 投资和区域配置, 管理成本和收入流动, 对收入分配、部门收入份额等地影响, 成本水平、盈利水平以及竞争力, 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平衡,定性标准: 可接受性, 合法性, 与政策原则的一致性和兼容性, 国际协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