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中医用药及护理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88904081 上传时间:2019-05-1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章  中医用药及护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十四章  中医用药及护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十四章  中医用药及护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十四章  中医用药及护理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十四章  中医用药及护理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四章 中医用药及护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章 中医用药及护理(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篇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第十四章 中医用药及护理【重点难点】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与用法一、中药的性能(一)四气五味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功效。常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窍闭、神昏、湿阻等证,如麻黄、木香、红花、麝香、藿香等辛味药。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功效,常用于虚证、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证,如党参、熟地、甘草等甘味药。酸味:有收敛、固涩的功效,常用于虚汗、久泄、遗精、遗尿、出血等证,如五味子、乌梅等酸味药。苦味:有泻和燥的功效。泻主要包括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泄肺气。常用于里热证、热结便秘

2、、肺气上逆咳喘等证,如桅子、大黄等。苦能燥湿,苦而温的药物,能燥寒湿,如苍术等;苦而寒的药物,能清热燥湿,如黄羊、黄连等苦味药。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功效。常用于瘰疠、痞块、燥热便秘等证,如昆布、芒硝等。此外,淡味有渗湿、利尿的功效,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涩味药与酸味药功能相类似。 (二)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向。(三)归经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进一步归纳,使其系统化,这样便形成了归经理论。(四)有毒与无毒认识药物有无毒性以及毒性的强弱,在治疗中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

3、二、中药的用法中药的应用,主要包括药物的配伍、用药禁忌、剂量等内容。掌握这些内容,对于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和确保用药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配伍1相须 即两种以上的功效类似的药物同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2相使 即在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药为主,余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功效。3相畏与相杀 当两药同用时,一药的毒性能被另一药减低或消除,在这种情况下,就前者来说是相畏关系,就后者来说是相杀关系。4相恶 即两药同用,一药能抑制另一药的性能,使其功效降低甚至丧失。1 相反 即两药合用后,能产生毒性或剧烈的副作用。(二)用药禁忌1配伍禁忌: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乌头反

4、贝母、瓜篓、半夏、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狠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赤石脂。2妊娠禁忌 禁用巴豆、牵牛子、大戟、斑螫、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慎用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水通等。3服药禁忌 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三)剂量1根据药物性能确定剂量 2根据配伍、剂型确定剂量3根据病情,体质、年龄确定剂量第二节 方剂的组成与剂型一、方剂的组成及变化(一)方剂的组成原则方剂的组成有严格的原则性。这种原则前人总

5、结为君、臣、佐、使现代又称主、辅、佐、使。君药(主药);即针对主病、主证或主要病因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主药。臣药(辅药):含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主证或主要病因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兼证或次要病因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含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方中某些药物的毒性,或能制约方中某些药物峻烈之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含义有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协调方中诸药作用

6、的药物;三是矫味药,即矫正药物味道,便于服用的药物。二、方剂的剂型方剂的剂型,是指方药的制剂形式,即根据病情需要或药物特点,将药物配伍组成方剂后,将其制成一定的制剂形式。中医临床常用的剂型有:(一)汤剂(二)散剂(三)丸剂(四)丹剂(五)膏剂(六)酒剂(七)糖浆剂(八)片剂(九)冲剂(十)针剂第三节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中医用药“八法”通常是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八种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一、汗法及护理汗法,亦称解表法,是一种疏散表邪,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治法。护理方法:1应用汗法时,应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遍身滋滋微汗为最佳,不易过汗, 2解表剂多用辛散

7、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药宜武火快煎,服药时温度适宜;药后可加饮热稀粥、热水、热饮料等,以助药力;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促其发汗。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粘滑、酸性和生冷食物。4药后加强病情观察,重点观察有汗、无汗、出汗时间、出汗部位和汗量等。5汗出时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汗止后及时更换衣被,并注意避风寒;防止复感。6病位在表,药后无汗者,可针刺大椎、曲池穴,以透邪发汗,不可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热反更甚。 7服发汗解表药时,应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如阿斯匹林等,防止汗出太过。二、吐法及护理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

8、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护理方法: 1涌吐药作用迅速凶猛,宜伤胃气,应中病即止。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脏病、高血压及孕妇慎用或忌用。2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胃肠功能恢复后再给少量流质饮食或易消化食物以养胃气。3服药应小量渐增,采取二次分服法,以防涌吐太过或中毒。一服便吐者,需通知医生,决定是否继续二服。 4服药后不吐者,可用压舌板刺激上腭咽喉部,助其呕吐。5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清除呕吐物。6吐而不止者,可服少许姜汁或服用冷粥、冷开水解之。若仍不止者,可根据给药的种类分别处理。7严重呕吐者应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呕吐物的量、气味、性质、性状并记录。三、下法及护理下法,亦称

9、泻下法。是通过运用泻下药,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以治里实证的一种治疗方法。护理方法:1泻下剂以攻伐为主,过则易伤正气,用时应中病即止,对年老体虚,孕妇及产后津亏引起的便秘更应慎用。2服药期间忌食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3药后注意观察排泄物的性状、量、色及次数,若泻下太过而致虚脱,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配合救治。4寒下药适用于里实热证,表里无实热者及孕妇忌用;忌同时服用辛燥、滋补药;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燥屎泻下后再给以米汤、面条等养胃气之品。5温下药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药宜取连续轻泻,于饭前温服。6润下药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之证,药宜早、晚空腹服用

10、。在服药期间应配合食疗以润肠通便,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7逐水药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此类药有毒而峻猛,易伤正气,所以体虚、孕妇忌用,有恶寒表证者不可服用。四、 和法及护理和法,亦称和解法。是采用和调的方法,以和解少阳寒热,协调脏腑功能的一种治法。护理方法:1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油腻及辛辣之品。2服和解少阳药后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象、以及出汗情况。3服调和肝脾药应配合情志护理,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以利于提高治疗效果。4服调和肠胃药时应注意观察腹胀及呕吐情况,并注意观察排便的性质和量。 5小柴胡汤以柴胡为主药,服药时忌同时服用碳酸钙、维丁胶性钙、硫酸镁、硫酸亚铁等西药,以免相

11、互作用产生毒副反应。五、温法及护理温法,亦称温阳法。是采用温里祛寒药以温里祛寒,回阳救逆,温通经脉,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法。护理方法:1、使用温里剂,须辨证准确,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且中病即止,以免助火。2生活起居、饮食、服药等护理均以“温”法护之,忌生冷寒凉。3服温中祛寒药,如理中丸时,应在服药后饮热粥少许,有微汗时避免揭衣被。4服温经散寒药时,服药后应注意保暖。5服回阳救逆药时,昏迷患者可给鼻饲法用药;服药期间应严密观察患者神志、面色、体温、血压、脉象及四肢回温的病情变化。六、清法与护理 清法,亦称清热法,是通过清热泻火,使邪热外泄,以清除里热的一种方法。

12、清法的运用范围较广,尤其治疗温热病中更为常用。护理方法: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室温、衣被、饮食、服药等均宜偏凉。2饮食上应给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多食蔬菜水果类及维生素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西瓜汁、梨汁等生津止渴之品。3汤剂宜取汁凉服或微温服。4服药后需观察病情变化5苦寒滋阴药久服易伤胃或内伤中阳,必要时添加温胃、和胃药;年老体弱、脾胃虚寒者慎用,或减量服用;孕妇忌用。七、消法及护理消法,亦称消导法。即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以使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邪逐渐消散的一种治法。护理方法:1消导之剂,要根据其方药的气味清淡、重厚之别,采用不同的煎药法。如药味清淡,临床取其气

13、者,煎药时间宜短;如药味重厚,取其质者,煎药时间宜延长。2服药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勿过饱,婴幼儿应注意减少乳食量,必要时可暂时停止喂乳。3汤剂宜在饭后服用,与西药同服时,应注意配伍禁忌,如山楂丸味酸,忌与胃舒平、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同服,以免酸碱中和,降低药效。4应用消食导滞剂,应观察患者大便的性状、次数、质、量、气味、腹胀、腹痛及呕吐情况等。5不可久服,中病即止;年老、体弱者慎用;脾胃虚弱、或无食积者及孕妇禁用。八、补法及护理补法,亦称补益法。是通过补益药以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护理方法:1由于阳虚多寒,阴虚多热,病室的温度、湿度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调整

14、,合理安排生活起居,保持充足睡眠,适当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2补益药大多质重味厚,宜文火久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阿胶需烊化,贵重药品应另煎或冲服,宜空腹或饭前服下。3饮食上应对证进补4虚证患者大多处在大病初愈或久病不愈等情况,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5若遇外感,应停服补药以防“闭门留寇”。第四节 常用中药一、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根据解表药药性的不同,本节药物分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两类。(一)辛温解表药辛温解表药性多辛温,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一般发汗作用较强。常用的药物有麻黄、桂枝、防风、荆芥、羌活、细辛、柴胡、

15、薄荷、葛根、菊花、桑叶、白芷、紫苏、苍耳子、辛夷、生姜等。(二)辛凉解表药辛凉解表药性味多辛凉,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发汗力一般较弱。常用的药物有薄荷、葛根、菊花、桑叶、柴胡、升麻、蔓荆子等。二、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本类药物性味多辛甘苦寒,清热泻火是其主要功效,常用的药物有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竹叶、夏枯草、鸭跖草、青葙子等。 (二)清热燥湿药本类药物性味多苦寒,能清热,燥湿。常用的药物有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苦参等。(三)清热凉血药本类药物性味多为苦甘咸寒,能清解营分、血分热邪。常用的药物有犀角、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等(四)清热解毒药本类药物性味多为苦甘寒,能清热解毒。常用的药物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大青叶、半边莲、垂盆草、鱼腥草、马齿苋、红藤、白花蛇舌草、绿豆等。(五)清退虚热药本类药物性味多为苦甘寒,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的药物有青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