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3.1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88897861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20.3.1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4.20.3.1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4.20.3.1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4.20.3.1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4.20.3.1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20.3.1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20.3.1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一、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1.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室安置,病房按时开窗通风;特殊呼呼道感染病人,执行标准预防;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2.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半卧位,并尽早下床活动。 3.训练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正确咳嗽排痰方式,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4.昏迷患者取平卧位时,头偏向一侧。 5.绝对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 6.吞咽异常的病人经口喂食宜量少、缓慢,以防误吸。 7.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

2、,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8.对气管插管或切开病人,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9.注意患者口腔卫生,使用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1次。 10.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及时更换;湿化器内添加灭菌水,每天更换。 11.冷凝器应始终保持在最低位,冷凝水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12.一次性气管插管、吸痰器、呼吸机螺纹管严禁重复使用。 13.呼吸机外表面清洁消毒每日一次,包括界面、键盘、万向臂架、电源线、高压气源管路等。污染严重和呼吸机用毕终末消毒时,须用75%医用酒精擦拭触摸屏式操作面板,擦拭时应避免

3、液体进入呼吸机内部。 14.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尽量减少机械通气和插管天数。在拔插管或解除气囊前,需将插管气囊以上的气管分泌物清除干净。 15.呼吸机各部件消毒后,应干燥后保存备用,保存时间为一周,过期应重新清洗消毒。 1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送检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17.严格按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清洗、消毒支气管镜。18.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范,减少经手传播造成的交叉感染。二、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1、建立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

4、独安置,并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3、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并达到相应的卫生学要求,房屋改造时要预防军团菌和曲霉菌污染;4、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COPD、血液病等),严格掌握机械通气指征,尽量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的留置时间。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5、重复使用的呼吸机回路管道、雾化器等应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雾化器及其管道、面罩等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呼吸机管路避免频繁更换(一般情况下每周更换12次,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应及时更换);集水器应处于低位,冷凝水要及时倾倒,避免倒流入肺;6、吸氧病人应加强

5、呼吸道湿化,湿化瓶内应为无菌蒸馏水,且应每24小时更换;7、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病情许可时采取半卧位,控制进食速度和量,尽量避免使用H2受体阻滞剂和制酸剂,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8、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定时翻身拍背,以促进排痰。手术病人术前应戒烟,术后鼓励病人有效咳嗽排痰,尽早起床活动,避免使用镇静剂;9、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诊疗护理操作时应戴口罩,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手套(手部皮肤有破损必须戴双层手套),对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操作时应戴防护眼镜,必要时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10、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

6、防肺部感染。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严格掌握导尿指征,根据需要决定置留导尿管及留置时间。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当使用。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材质等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 4.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5.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6.妥善固定尿管,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7.留取尿标本时,以无菌方法从导尿管留

7、取尿液,以保持集尿系统的密闭性。 8.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9.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 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11.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2.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13.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四、导管相关血液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

8、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2.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3.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4.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6.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做好导

9、管的护理。 7.做好导管的护理: (1).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2).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3).外周静脉导管:每间隔72-96小时更换导管,并改变穿刺部位;中心静脉导管,无须常规更换导管,通常置管不超过30天为宜。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

10、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五、手术部位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1.应完善患者术前各项检查,积极治疗其基础疾病,如肥胖、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等,尽量缩短等待手术时间。 2.手术前尽可能治愈其他部位感染,并限制使用皮质类固醇。 3.做好病人手术前皮肤准备。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 4.患有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感染的医务人员未愈前不得进入手术室。 5.加强手术室环境卫生学管理,保持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6.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11、7.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8.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污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采用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9.加强病房环境卫生学管理,减少陪住,严格探视制度。 10.改善病人营养状态,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稳。六、消化系统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1.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不洁食物。餐具、鼻饲器具一用一消毒,一次性物品严禁重复使用。 2.严格洗手,护理病人前后,尤其是接触食物前、处理排泄物后必须认真洗手。 3.发生胃肠道感染病人,根据其传染性确定是否隔离,必要时转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院治疗。 4.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菌群失调和发生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12、 5.对可能导致传播和污染的各种途径均应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6.改善病人营养状态,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7.保护易感人群。婴幼儿、老年、长期卧床等病人免疫功能差,容易患胃肠道感染,应加强对这些病人的保护,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病人免疫机能。 七、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1.保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衣服宽松,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2.对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者,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护理时避免推拉动作。 3.增加病人营养,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4.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应及早控制;对反复发生皮肤葡萄球菌感染者,可酌情应用免疫增强剂。 5.合理选用抗生素 无菌手

13、术或皮肤功能障碍的患者,不主张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如手术创面大,或发生皮肤感染的机会增加时,可酌情使用,以外用药为主,减少抗生素应用,防止耐药性发生。 八、产褥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1.加强孕期保健,积极治疗各种孕期并发症。 2.作好对孕妇的健康教育:注意营养和维生素的摄入;临产前2个月内勿行盆浴,避免性交。 3.严格无菌操作是控制产褥的关键:产房以及接生用具应该严格消毒灭菌;所有与产妇接触的人必须戴口罩;助产者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不轻易作阴道检查,认真观察产程,避免产程延长和产后出血;仔细检查软产道和胎盘、胎膜,发现产道损伤应及时缝合,怀疑有胎盘、胎膜,发现产道损伤应及时缝合,怀疑有胎盘、胎膜残留,需在严格消毒后进行宫腔探查,剥离残留的胎盘。 4.落实手卫生,为产妇做检查前后应严格洗手。 5.产褥期应保持外阴清洁:每天会阴护理2次,应用消毒会阴垫,便盆及用具也应消毒。 6.加强对感染产妇的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限制探视人数,所有用具、被褥床垫均须消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