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88889576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偏重知识,忽视语感的培养,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黄金时期,研究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与方法,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2、,浅析如何培养上学生语感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一教师示范,体验语感。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些课文由于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生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很难感受到语感。这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范读,把文本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有人向台湾一位语文教育专家请教教好语文的诀窍,他的回答很简单“跟我读”。“跟我读”简单的三个字蕴含了深刻的教育艺术。一是“跟我读”,能激发学生“我要读”,且能够读好的愿望;二是“跟我读”,本身就是一个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在一些学生不太容易把握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教师进行

3、特殊的范读处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文本中蕴含的意思读出来,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与作者思想产生共鸣,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如笔者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体现五壮士爱人民、爱祖国,恨敌人的高尚品质,体会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二、品赏重点词语,形成语感。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培植热爱祖

4、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关键字词,品赏那些关键字词的表现力和蕴含的情感,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从而形成语感。小学课文中有不少美文佳句,这些词句往往结合多种表现手法,使描述更为生动传情。如果积极加强学生对关键词句的揣摩、欣赏。采用增、缩减、换序等方法进行品析,长期熏陶,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如荷花一文有这样的句子:“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教学时,可以根据这两话的大意把原文加以变化,成为这样一句话:“荷花很多,荷叶也很多,很大,很圆。”两者相比较,学生自然会发现了课文中的句子比要更形象,更具体,如见其形,如临其

5、境。特别是“挨挨挤挤”、“一个个”、“大圆盘”等词语的运用。从形态、色彩、数目等方面,更使表述具有生动形象的感染力。三、反复吟诵,培养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默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引读等,使学生在读中深切感受语言的节律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如在教学儿歌时,由于课文较口语化浅显易懂且读来琅琅上口,许多学生喜欢唱读,而不能做到感情朗读,无法实现语感的培养。那怎么办呢?先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然后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读出意境,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穿插叠词的讲解,这样用眼看,用嘴说、读,用心去感受,既理解了课文,又锻炼了说话能力,深切的体会到了语言的节律美

6、。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它是有直觉的特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对语感培养的最好注解。小学生记忆力强,教材里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均出自名家之笔,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熟读、背诵,多积累好词佳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在此过程中感受不同语言的蕴味,不同文章的气势及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表达方法的精巧,然后形成经验,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在课后我还给学生推荐一些诗词,要求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背诵,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四、注重联想、想象,是

7、培养语感的翅膀。课文课是形象性很强的文学作品,以生动、活泼、感人的具体形象反映客观事物。训练语感,需要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才能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在教师启发性的提示下,学生顺着文章的内容合理展开联想,凭借想象使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在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中感悟语言背后的深奥与美妙,进入一个摸得着、看得见、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小学生理解事物比较直观,加上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教学中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引导他们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语言文字符号为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

8、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如,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识字一一组关于春天的词语,在熟读这些词语之后,我引导学生想象“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鸟争鸣”“百花齐放”“冰雪融化”的景象,倾听“泉水丁冬”的声音,并要求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画出来,还要配上相应的文字描述,使学生们在快乐的想象中增强了语感五、读写结合,强化语感柳斌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语文课标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

9、和运用”,就是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结合,强化学生语感。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以后,安排了写景作文,让学生把最近到公园或郊外游玩观察到的美丽景色按顺序写下来。让学生凭借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去写作文,写后凭借语感自行修改。例如:有的学生在参观完我们市的天香园后写到:哦们天香园的榆树造型真是美丽极了,一棵棵榆树千姿百态:有的像长颈鹿,在翘首遥望;有的像孔雀,向人们展示它美丽的羽毛,笑迎来宾,”这一系列的排比句和比喻句,把天香园中那千姿百态的榆树造型描写得真可谓惟妙惟肖。又如教学了圆明园的毁灭时,同学们,面对这一片废墟,你心里有何感受呢?你想说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同时播放音乐,

10、渲染情境。此时的练笔,可使学生情感的积聚得以爆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得到升华,语感的敏锐性同时到提高。六、联系实际,激发语感。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

11、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象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例如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不曾亲眼见过,这就要求老师出示“五线谱”的表象来让学生感受这句话,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感。桂花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学生都有淋雨的经历,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回忆雨丝飘落在头发、脖颈上的感受,再想象桂花飘落在身

12、上的情景,学生就能深切地体会小作者当时的快乐与兴奋,在接下来的想象说话中,我们听到了孩子们诗一般的语言,课文的朗读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授游园不值一课时,就运用了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培养语感的。师: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生1: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生2:园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生3: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所以脱离了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是苍白的。语感的丰富、深刻、敏锐、美妙,必须建立在开启个人体验的基石之上。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入前台。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