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北医考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试题(专基)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8888692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北医考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试题(专基)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1北医考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试题(专基)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1北医考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试题(专基)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1北医考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试题(专基)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1北医考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试题(专基)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北医考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试题(专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北医考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试题(专基)(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除起始和终止,原核和真核生物的转录还有什么不同.原核生物中的RNA聚合酶全酶由五个亚基构成,即2。亚基与转录起始点的识别有关,而在转录合成开始后被释放,余下的部分(2)被称为核心酶,与RNA链的聚合有关。 真核生物中的RNA聚合酶分为三种:RNA pol存在于核仁,对-鹅膏蕈碱不敏感,用于合成rRNA前体;RNA pol存在于核基质,对-鹅膏蕈碱极敏感,用于合成HnRNA;RNA pol存在于核基质,对-鹅膏蕈碱敏感,用于合成tRNA前体、snRNA及5S rRNA。2. 基因的转录受多个方面的调控,请列举出三个方面 基因转录激活调节基本要素:顺式作用元件: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

2、ng element)又称分子内作用元件,指存在于DNA分子上的一些与基因转录调控有关的特殊顺序。反式作用因子: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又称为分子间作用因子,指一些与基因表达调控有关的蛋白质因子。反式作用因子与顺式作用元件之间的共同作用,才能够达到对特定基因进行调控的目的。顺式作用元件与反式作用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多数调节蛋白在与DNA结合之前,需先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然后再通过识别特定的顺式作用元件,而与DNA分子结合。这种结合通常是非共价键结合。3. 列举几个对重组克隆体的筛选方法及其原理重组DNA的筛选和鉴定(筛):对含有重组体

3、的宿主细胞进行筛选并作鉴定。 根据重组体的表型进行筛选:对于带有抗药基因的质粒重组体,可采用插入灭活法进行筛选。 根据标志互补进行筛选:当宿主细胞存在某种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缺陷时,可采用此方法筛选重组体。即在载体DNA分子中插入相应的缺陷基因,如宿主细胞重新获得缺陷基因的表达产物,则说明该细胞中带有重组体。 根据DNA限制酶谱进行分析:经过粗筛后的含重组体的细菌,还需进行限制酶谱分析进一步鉴定。 用核酸杂交法进行分析鉴定:采用与目的基因部分互补的DNA片段作为探针,与含有重组体的细菌菌落进行杂交,以确定重组体中带目的基因。 获得带目的基因的细菌后,可将其不断进行增殖,从而得到大量的目的基因片段

4、用于分析研究。如在目的基因的上游带有启动子顺序,则目的基因还可转录表达合成蛋白质.4. 一已知序列基因,大小8Kb,设计实验如何将其重组到表达载体并获得目的蛋白重组DNA技术又称为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或分子克隆(molecular cloning),是指采用人工方法将不同来源的DNA进行重组,并将重组后的DNA引入宿主细胞中进行增殖或表达的过程。 1载体和目的基因的分离(分):对载体DNA和目的基因分别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其纯品。 载体:常用的载体(vector)主要包括质粒(plasmid)、噬菌体(phage)和病毒(virus)三大类。这些载体均需经人工构建,

5、除去致病基因,并赋予一些新的功能,如有利于进行筛选的标志基因、单一的限制酶切点等。质粒:是存在于天然细菌体内的一种独立于细菌染色体之外的双链环状DNA,具有独立复制的能力,通常带有细菌的抗药基因。噬菌体:可通过转染方式将其DNA送入细菌体内进行增殖。常用的为人工构建的噬菌体载体,当目的基因与噬菌体DNA进行重组时,可采用插入重组方式,也可采用置换重组方式。病毒:常用的为SV40,通过感染方式将其DNA送入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增殖。 目的基因:直接从染色体DNA中分离:仅适用于原核生物基因的分离。人工合成:根据已知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利用遗传密码表推定其核苷酸顺序再进行人工合成。适应于编码小分子多

6、肽的基因。从mRNA合成cDNA:采用一定的方法钓取特定基因的mRNA,再通过逆转录酶催化合成其互补DNA(cDNA),除去RNA链后,再用DNA聚合酶合成其互补DNA链,从而得到双链DNA。从基因文库中筛选:将某一种基因DNA用适当的限制酶切断后,与载体DNA重组,再全部转化宿主细胞,得到含全部基因组DNA的种群,称为G文库(genomic DNA library)。将某种细胞的全部mRNA通过逆转合成cDNA,然后转化宿主细胞,得到含全部表达基因的种群,称为C-文库(cDNA library)。C-文库具有组织细胞特异性。利用PCR合成:如已知目的基因两端的序列,则可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

7、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技术,在体外合成目的基因。 2载体和目的基因的切断(切):通常采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简称限制酶,分别对载体DNA和目的基因进行切断,以便于重组。能够识别特定的碱基顺序并在特定的位点降解核酸的核酸内切酶称为限制酶。限制酶所识别的顺序往往为4-8个碱基对,且有回文结构。由限制酶切断后的末端可形成平端、3-突出粘性末端和5-突出粘性末端三种情况。形成粘性末端(cohesive end)者较有利于载体DNA和目的基因的重组。 3载体和目的基因的重组(接):即将带有切口的载体与所获得的目的基因连

8、接起来,得到重新组合后的DNA分子。 粘性末端连接法:载体与目的基因通过粘性末端进行互补粘合,再加入DNA连接酶,即可封闭其缺口,得到重组体。 人工接尾法:即同聚物加尾连接法。在末端核苷酸转移酶的催化下,将脱氧核糖核苷酸添加于载体或目的基因的3-端,如载体上添加一段polyG,则可在目的基因上添加一段polyC,通过碱基互补进行粘合后,再由DNA连接酶连接。 人工接头连接法:将人工连接器(即一段含有多种限制酶切点的DNA片段)连接到载体和目的基因上,即有可能使用同一种限制酶对载体和目的基因进行切断,得到可以互补的粘性末端。 4重组DNA的转化和扩增(转):将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进行增殖或表达

9、。重组质粒可通过转化方式导入宿主细胞,噬菌体作为载体的重组体,则需通过转染方式将重组噬菌体DNA导入大肠杆菌等宿主细胞。重组DNA导入宿主细胞后,即可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以扩增宿主细胞。 5重组DNA的筛选和鉴定(筛):对含有重组体的宿主细胞进行筛选并作鉴定。 根据重组体的表型进行筛选:对于带有抗药基因的质粒重组体,可采用插入灭活法进行筛选。 根据标志互补进行筛选:当宿主细胞存在某种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缺陷时,可采用此方法筛选重组体。即在载体DNA分子中插入相应的缺陷基因,如宿主细胞重新获得缺陷基因的表达产物,则说明该细胞中带有重组体。 根据DNA限制酶谱进行分析:经过粗筛后的含重组体的细

10、菌,还需进行限制酶谱分析进一步鉴定。 用核酸杂交法进行分析鉴定:采用与目的基因部分互补的DNA片段作为探针,与含有重组体的细菌菌落进行杂交,以确定重组体中带目的基因。 获得带目的基因的细菌后,可将其不断进行增殖,从而得到大量的目的基因片段用于分析研究。如在目的基因的上游带有启动子顺序,则目的基因还可转录表达合成蛋白质5. G蛋白的结构特点G蛋白是一类和GTP或GDP结合的,位于细胞膜胞液面的外周蛋白,由三个亚基组成,它们是亚基,亚基,亚基。G蛋白有两种构象,一种以三聚体存在并与GDP结合,为非活化型,另一种构象是亚基与GTP结合并导致二聚体脱落,为活化型。G蛋白类型及功能(1) GS蛋白 激活

11、腺苷酸环化酶(2) Gi蛋白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3) GP蛋白 激活磷脂酰肌醇特异的磷脂酶C(4) GO蛋白 大脑中主要的G蛋白,可能调节离子通道(5) GT蛋白 激活视觉G蛋白偶联型受体是具有七个跨膜螺旋的受体,在结构上面它包括七个跨膜区段,它们与配体结合后,通过与受体偶联的G蛋白的介导,使第二信使物质增多或减少,转而改变膜上的离子通道,引起膜电位发生变化。其作用比离子通道型受体缓慢,这类受体与G蛋白之间的偶联关系也颇为复杂;一种受体可以和多种G蛋白偶联,激活多种效应系统;也可同时和几种受体偶联或几种G蛋白与一种效应系统联系而使来自不同受体的信息集中于同一效应系统6. cAMP介导的信号转导

12、途径cAMP信号通路(cAMP signal pathway)又称PKA系统(protein kinase A system, PKA),是环核苷酸系统的一种。在这个系统中,细胞外信号与相应受体结合,通过调节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的水平而引起反应的信号通路。信号分子通常是激素,对cAMP水平的调节,是靠腺苷酸环化酶进行的。该通路是由质膜上的五种成分组成:激活型受体(stimulate receptor, RS),抑制型受体(inhibite receptor, Ri),激活型和抑制型调节G蛋白(Gs和Gi)和腺苷酸环化酶C。7. 谷氨酰胺在体内的作用谷氨酰胺是五碳氨基酸,有两个氨基,生理pH条

13、件下,羧基带负电荷,氨基带正电荷,分子静电荷为零,属于中性氨基酸。生理作用:1,胃肠道官腔细胞的基本能量来源。2,免疫系统的重要燃料,可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3,参与合成谷胱甘肽(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4,增长肌肉,改善脑机能,维持肾脏,胰腺,胆囊和肝脏的正常功能。8. 乙酰辅酶A在脂类代谢中的作用脂肪酸的氧化:体内大多数的组织细胞均可以此途径氧化利用脂肪酸。其代谢反应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 活化:在线粒体外膜或内质网进行此反应过程。由脂肪酸硫激酶(脂酰CoA合成酶)催化生成脂酰CoA。每活化一分子脂肪酸,需消耗两分子ATP。 (2) 进入:借助于两种肉碱脂肪酰转移酶(酶和酶)催化的移换反

14、应,脂酰CoA由肉碱(肉毒碱)携带进入线粒体。肉碱脂肪酰转移酶是脂肪酸-氧化的关键酶。 -氧化:由四个连续的酶促反应组成: 脱氢:脂肪酰CoA在脂肪酰CoA脱氢酶的催化下,生成FADH2和,-烯脂肪酰CoA。 水化:在水化酶的催化下,生成L-羟脂肪酰CoA。 再脱氢:在L-羟脂肪酰CoA脱氢酶的催化下,生成-酮脂肪酰CoA和NADH+H+。 硫解:在硫解酶的催化下,分解生成1分子乙酰CoA和1分子减少了两个碳原子的脂肪酰CoA。后者可继续氧化分解,直至全部分解为乙酰CoA。 3三羧酸循环:生成的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酮体的生成:酮体主要在肝脏的线粒体中生成,其合成原料为乙酰Co

15、A,关键酶是HMG-CoA合成酶。 其过程为:乙酰CoA乙酰乙酰CoA HMG-CoA乙酰乙酸。生成的乙酰乙酸再通过加氢反应转变为-羟丁酸或经自发脱羧生成丙酮。 脂肪酸的合成:脂肪酸合成的原料是葡萄糖氧化分解后产生的乙酰CoA。胆固醇的合成:胆固醇合成部位主要是在肝脏和小肠的胞液和微粒体。其合成所需原料为乙酰CoA。每合成一分子的胆固醇需18分子乙酰CoA,54分子ATP和10分子NADPH。9. 饥饿时机体代谢变化糖代谢的变化:糖原合成减少,糖原分解作用增强,糖异生作用增强;脂代谢的变化:脂肪分解增强,脂肪酸氧化增强,酮体化生成增多.10. 遗传相对保守型及其变异性的意义及其机理遗传相对保守性,其分子基础在复制保真性上,包括已知三方面:依照碱基配对规律的半保留复制、DNApoiI的校读、修复机制和DNApoi的碱基选择作用。因此,遗传信息代代相传,作为基因组(全套基因)传代,是相对稳定的,物种的变化是漫长过程的积累,如果不用人工手段去干预,是不可能在几 个世代之内就见得到的。生物的自然突变频率很低,例如在lo”水平。考虑到生物基因组的庞大,自然突变是不容低估的。例如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别、器官组织的分化、从长远意义上说,生物进化,都是突变造成的。突变都是DNA分子上可传代的各种变化(点突变、缺失、插入、框移、重排)。其后果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能笼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