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研究思考题2014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88886074 上传时间:2019-05-1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研究思考题2014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人文地理研究思考题2014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人文地理研究思考题2014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人文地理研究思考题2014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人文地理研究思考题2014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研究思考题20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研究思考题2014(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大2013级研期末人文地理研究思考题1、近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展望。2、全球化进程中城市体系的发展与规划动态。3、主体功能区的内涵及划分主体功能区的意义。4、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和我国当前存在的问题。5、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6、我国城中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7、脆弱性分析方法及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Weason第一题:近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展望。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近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既注重秉持“理论假设检证理论”的研究范式,强调科学问题和科学价值的实现,又致力于解决本土问题的“实用研究”,基本立场是“洋为中用”,强调国外理论和方法“引进消化吸收应用创新”的实用研究方法33.3 研究发展趋势(1)多尺度的研究。近年来,城市地理学重视尺度问题的研究,从不同尺度研究城市空间过程、现象及空间结构,传统的研究尺度城市,仍是重要的研究尺度;但另一方面,由于全球化与区域化的融合与发展,城市内部结构要素的重组,城市地理需要既从更宏观的尺度,对城市进行研究,也需要从微观层面进行研究。一是全球范围内的城市体系全球城市体系的研究;二是全球城市区域的研究(巨型城市区域的

3、研究);三是全球城市的研究。既重视城市发展的16全球背景,又关注城市发展的区域背景。从较微观层面的研究关注城市日常生活空间行为场所的微区位,尤其关注对营业性场所的微区位研究,以及城市社区地理的研究。2)认识路径的综合化与多元化。传统的城地理学派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转型,近来的城市地理学派更加重视城市在物质空间之上的非物质空间的研究,把物质与非物质空间融合起来研究,如:城市政治经济学派的研究;表征的方法如把符号学、体验、象征、历史等介入城市的真实空间,寻求一种综合的城市解读;从城市文化寻求对城市发展及空间的解读;城市地理的精神分析的超自然转向则是建立在心智地图基础上,关注非意识对人们行为及城市的影响

4、16,47,49-55。(3)研究内容社会化趋势。国外城市地理学重视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研究内容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化趋势,许多城市地理学家,成了城市社会学家。这反映城市地理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明显,学科界限模糊。目前,从国外城市地理学的杂志,如Urban Geography、Urban Study、Progress ofHuman Geography、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等杂志都反映出这种趋势,有些研究领域涉及城市空间方面,有些并没有涉及。这些研究包括:城市移民、避难者的空间迁移;城市空间的不平等、城市社会极化;城市少数民族居住区、贫民窟、无家可归者、社会混合居住;

5、城市种居民的权利、公共空间的权利等;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公平化问题、城市健康等。(4)研究的“管理化”倾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生了深刻的公共治理变革,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凯恩斯时代”宣告结束。西方国家政府普遍推崇市场化,强调发挥市场机制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导致了新的公共管理理论与模式的产生,引发了许多国家发展环境与治理方式的重大转型。为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积极推行了各种营销战略,在西方许多传统型的管理模式,正迅速被企业化模式所取代,为了实现有效的增长,政府、商业机构、民间团体等各种利益团体合作形成“增长联盟”或增长机器。在这种背景下城市地理学需要为城市发展服务,因

6、此,近年来,城市地理界关于城市管治、城市营销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16。4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趋势中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问题层出不穷,这也为中国城市地理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环境。从目前中国城市和城市地理学发展看其发展趋势可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中国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起初主要是少数学者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研究进展,并用数学方法进行了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上海社会区研究表明,形成上海社会空间地域差异的要素集中反映在人口的文化构成、密集程度、性别和职业构成、外来人口、居住条件和婚姻状况5个主成分上,研究结果将其分为5种类型29一33。许学强等采用因子生态

7、分析法对广州市社会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和社会区划分,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也存在社会区,但其影响因素既不是种族隔离,也不是经济收入的高低,而主要是历史因素和现时的土地功能布局及分房制度I3。近年来,顾朝林等在实证调查基础上,研究了北京社会极化和空间分异现象32,在分析影响北京社会空间结构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论述了北京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历程,指出北京社会空间结构的快速转变正在导致人类住区的不协调发展,即城市社会极化和不平衡的社会空间增长35。其他学者还开展了城市住区社会经济空间结构、人口地域变动研究、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式研究、城市意象空间分析3“一40。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演化研究,不

8、仅丰富和发展了城市地理学的理论意义,而且丰富了城市规划内容,为城市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2)城市现代化研究城市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化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和生态等的现代化,它是指城市的多功能与系统协调运行,从而使城市整体的发展和竞争达到并保持所处时代的先进水平,就城市而言,现代化是国际性的基础与前提,而国际化则是现代化的某种功能的扩大与体现4。一些学者相继开展了大城市的现代化功能研究42。姚士谋等认为工业向城市地区集中,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现代化要素向城市地区集合,由城市化到城市现代化、国际化这是当今世界的总体发展趋势。姚士谋提出了城市现代化的6个方

9、面的指标:城市规划科学的合理化;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城市生态环境园林化;中国城市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城市人民生活高度社会化;各种资源利用的高度信息化43。徐巨洲认为城市的内涵主要是工业化,现代化设施是它的本质,即现代化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在未来50a,中国城市发展大体上分3个阶段持续前进,达到高标准的城市现代化水平,城市现代化水平基本处于赶超阶段。(3)城市管治(UrbanGovernanee)研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由传统的福特主义(Fordism)和福利国家(WelfareState)转向后福特主义(Post一fordism)和“劳利”国家(WorkfareState)。后工业社会的生产特

10、征及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进程,使得世界经济生产方式的空间性,既强调跨越边界、区际差异,也强调控制和协调,这表现在全球、地区、国家、区域、城市等各个层面。因而势必要求发展一个既公平、公开,又具世界竞争力的管治(Govemance)和协调系统,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管治是将经济、社会、生态等可持续发展综合包融在内的地域整体管治概念,其涉及中央元(AC)、地区元(LG)、非政府组织元(NGO)等多组织元的权力协调建构,其中政府、跨国公司、社团、个人的影响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城市管治是西方学术界,尤其是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管理学最近几年的最新研究热点,并正在出现若干新

11、兴学派。中国除香港学者(朱剑如、沈建法等)有所涉及外,大陆尚无研究,预计在今后几年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将很快开拓这一领域。(4)数字城市(Digitalcity)研究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和因特网为核心的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信息化成为研究的热点。承继成等认为国家信息化就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而数字地球(DigitalEarth)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其中数字城市的研究是中国数字地球研究的重要示范工程之一,将来的数字城市,将是由智能大厦、智能小区构成的智能城市。近年来,有些学者开展了信息时代的城市研究,如虚拟城市模型、信息城市的物质形态、可视化城市设计初探、因特网给中国城市带来的冲击波6

12、6等。未来的信息社会,城市形态、人们的行为方式等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注重三维表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数字城市将成为城市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六)研究进展的评价与展望虽然中国城市地理学在主要领域进展迅速,但是国外城市多学科综合研究趋势加强,普遍应用先进的技术方法,研究中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全面,综合化、多元化、动态化、定量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各种新思潮、新理论、新的哲学观点自出现后很快就会被引入到城市研究中。与西方国家的城市研究比较,目前中国城市研究总体水平仍然落后于西方国家,基本处于对西方学说的介绍与引进阶段,适合中国城市发展的理论探索和模式明显不足。在研究中,分学科、分地区的

13、单项研究较多,综合性研究较少,尤其是对新的经济、社会、技术因素研究不深。在研究体系与学科上,仍然局限在传统的地理学、规划学、建筑学等单学科的研究阶段,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与范式。因此,中国城市研究必须紧密跟踪世界城市研究发展趋势,重视市场经济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重视个人消费者的偏好和需要,城市中个人和团体行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等城市微观研究方向应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并加强城市中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及社区居民、种族间冲突的研究,还有妇女的就业行业及其对城市社会结构,乃至经济和地域结构的影响。同时,应继续加强对城市土地进行经济评价、土地有偿使用的空间分析、土地使用价格市场的研究、城市空间的合理重

14、组,以及结合社会空间分析,研究城市住房空间布局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住房需求和住房资源分配的研究、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消费的区位选择研究、居住区改造与社区演替研究、住房政策等等方面的研究。另外,对中国国际城市、城市带或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特点、动力机制、地域变化以及群体内各城市的功能分工与协作,新兴产业、企业集团化、跨国公司及其空间组织对城市空间再组织的影响,大城市地域扩张的动态过程、方式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新城市或者城市新区区位和功能,新区与旧城的结合,投资环境与投资效益,还有城市与区域发展相互作用机制与模式,中国城市信息系统以及发展过程模拟等都是未来中国城市研究的核心内容与方向

15、。4 学科发展的趋势及展望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4.1 面向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地理学理论和实践的长期战略思考。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将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等方面仍任重道远。(1) 缩短中国城市地理学与主流的城市地理学的距离。主流城市地理学的新近发展反映了中国城市地理学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其主要研究领域如下:全球化、世界城市与金融中心;城市区域与城市网络;城市体制、创业型城市与城市管治;尺度研究、社会不平等、孤立与包容、居住空间分隔;城市中的文化与种族问题。除了丰富的实证研究,主流城市地理学特别着重理论发展,比如新城市主义、新区域主义、城市体制理论、地租差别理论、绅士化理论、世界城市理论、金融地理学等。在海外,中国城市地理研究仍被当作是地区研究的一部分,在主流城市地理学中只处于边缘的地位,中国城市地理学与主流的城市地理学仍有很大的距离57。(2) 大人文与大科学交融的城市地理学方法论建立和完善。低碳、全球气候变化等国际新的挑战与变化,工业化、城市化等国内动力共同推进城市地理学要进一步学科交叉,变成大科学。 (3) 国际视野和地方行动。长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地理学,一直比较坚持开放的国际视野,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国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