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解析Word版---最新五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专题20 无机综合与推断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8852014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85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解析Word版---最新五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专题20 无机综合与推断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精校解析Word版---最新五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专题20 无机综合与推断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精校解析Word版---最新五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专题20 无机综合与推断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精校解析Word版---最新五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专题20 无机综合与推断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精校解析Word版---最新五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专题20 无机综合与推断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校解析Word版---最新五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专题20 无机综合与推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解析Word版---最新五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专题20 无机综合与推断(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专题20 无机综合与推断1. 【2017年高考北京卷26题】(13分)TiCl4是由钛精矿(主要成分为TiO2)制备钛(Ti)的重要中间产物,制备纯TiCl4的流程示意图如下:资料:TiCl4及所含杂质氯化物的性质化合物SiCl4TiCl4AlCl3FeCl3MgCl2沸点/58136181(升华)3161 412熔点/-69-25193304714在TiCl4中的溶解性互溶微溶难溶(1)氯化过程:TiO2与Cl2难以直接反应,加碳生成CO和CO2可使反应得以进行。已知:TiO2(s)+2Cl2(g)TiCl4(g)+O2(g)H1=+175.4 kJmol-12C(s)+O2(g)2CO

2、(g)H2=-220.9 kJmol-1沸腾炉中加碳氯化生成TiCl4(g)和CO(g)的热化学方程式:。氯化过程中CO和CO2可以相互转化,根据右图判断:CO2生成CO反应的H0(填“”、“随温度升高,CO含量增大,说明生成CO的反应是吸热反应H2O、FeCl2溶液、NaOH溶液MgCl2、AlCl3、FeCl3(2)SiCl4高于136 ,低于181 【解析】本题考查制备纯TiCl4的工艺流程分析、盖斯定律、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蒸馏原理等。(1)根据盖斯定律,将已知的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即可得到所求热化学方程式。由图象知,温度升高,CO2的物质的量减少,CO的物质的量增多,平衡向生成C

3、O的方向移动,又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因此CO2生成CO反应的H0。根据题意,尾气中的HCl经吸收得到粗盐酸,因此吸收液为水;尾气中的Cl2经吸收得到FeCl3溶液,因此吸收液为FeCl2溶液;为防止HCl、Cl2吸收不完全污染环境,最后用NaOH溶液进行吸收。由资料可知,冷却至室温时,滤渣中含有难溶于TiCl4的MgCl2以及微溶于TiCl4的AlCl3和FeCl3。(2)粗TiCl4中含有的杂质是与TiCl4互溶的SiCl4和少量微溶于TiCl4的AlCl3和FeCl3,根据各物质的沸点差异,采用蒸馏的方法先除去沸点较低的SiCl4,再控制温度在136181 之间,蒸馏得到纯Ti

4、Cl4。2. 【2017年高考江苏卷20题】(14分)砷(As)是一些工厂和矿山废水中的污染元素,使用吸附剂是去除水中砷的有效措施之一。(1)将硫酸锰、硝酸钇与氢氧化钠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使其充分反应,可获得一种砷的高效吸附剂X,吸附剂X 中含有C,其原因是。(2)H3AsO3和H3AsO4水溶液中含砷的各物种的分布分数(平衡时某物种的浓度占各物种浓度之和的分数)与pH的关系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图-1 图-2以酚酞为指示剂(变色范围pH 8.010.0),将NaOH溶液逐滴加入到H3AsO3溶液中,当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时停止滴加。该过程中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3AsO4第一步电

5、离方程式H3AsO4+H+的电离常数为Ka1,则pKa1=(pKa1=-lgKa1)。(3)溶液的pH对吸附剂X表面所带电荷有影响。pH=7.1时,吸附剂X表面不带电荷;pH7.1时带负电荷,pH越高,表面所带负电荷越多;pH7.1时,pH越高,吸附剂X所带负电荷越多,则吸附剂X与H2AsO42-静电斥力增强。在pH为47时,吸附剂X表面带正电荷,从图-2知,pH在47之间时,吸附剂X吸附H2AsO4-和H2AsO42-;从图-1知,pH在47之间时,三价砷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吸附剂X不会吸附分子。加入氧化剂,可以将三价砷转化为五价砷,而被吸附剂X吸附。3. 【2017年高考江苏卷21B】(1

6、2分)1-溴丙烷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沸点为71 ,密度为1.36 gcm-3。实验室制备少量1-溴丙烷的主要步骤如下:步骤1:在仪器A中加入搅拌磁子、12 g正丙醇及20 mL水,冰水冷却下缓慢加入28 mL 浓H2SO4;冷却至室温,搅拌下加入24 g NaBr。步骤2:如图所示搭建实验装置, 缓慢加热,直到无油状物馏出为止。步骤3:将馏出液转入分液漏斗,分出有机相。步骤4:将分出的有机相转入分液漏斗,依次用12 mL H2O、12 mL 5% Na2CO3溶液和12 mL H2O 洗涤,分液,得粗产品,进一步提纯得1-溴丙烷。(1)仪器A的名称是;加入搅拌磁子的目的是搅拌和。(2)

7、反应时生成的主要有机副产物有2-溴丙烷和。(3)步骤2中需向接收瓶内加入少量冰水并置于冰水浴中的目的是。(4)步骤2中需缓慢加热使反应和蒸馏平稳进行,目的是。(5)步骤4中用5% Na2CO3溶液洗涤有机相的操作:向分液漏斗中小心加入12 mL 5% Na2CO3溶液,振荡,静置,分液。【答案】(1)蒸馏烧瓶防止暴沸(2)丙烯、正丙醚(3)减少1-溴丙烷的挥发(4)减少HBr挥发(5)将分液漏斗下口向上倾斜、打开活塞排出气体【解析】本题考查1-溴丙烷的制备实验,涉及仪器的识别、实验基本操作、实验原理的分析。 (1)仪器A为蒸馏烧瓶,搅拌磁子的作用是搅拌和防止暴沸。(2)反应物中的正丙醇可能发生

8、消去反应生成丙烯,也可能发生分子间脱水反应生成正丙醚。(3)向接收瓶内加入少量冰水并置于冰水浴中,降低了接收瓶内的温度,减少了1-溴丙烷的挥发。(4)HBr易挥发,故需缓慢加热。(5)振荡后,要排出分液漏斗中的气体。4. 【2017高考海南卷14题】(8分)碳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采用氨碱法生产。回答下列问题:(1)碳酸钠俗称_,可作为碱使用的原因是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2)已知:2NaOH(s)+CO2(g) = Na2CO3(s)+H2O(g) H1=127.4 kJmol1NaOH(s)+CO2(g) = NaHCO3(s) H1=131.5 kJmol1反应2 NaHCO3

9、(s) = Na2CO3(s)+ H2O(g) +CO2(g)的H=_ kJmol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3)向含有BaSO4固体的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当有BaCO3沉淀生成时溶液中=_。已知Ksp(BaCO3)=2.6109,Ksp(BaSO4)=1.11010。【答案】(1)纯碱或苏打;CO32H2O HCO3OH;(2)135.6,c(H2O)c(CO);(3)24【解析】(1)碳酸钠可作为碱使用,是因为它能发生水解,使溶液呈碱性。(2)根据盖斯定律,-2得:H=H12H2=127.4 kJ/mol-(-131.5 kJ/mol)2=135.6 kJ/mol。书写平衡

10、常数表达式时,固体物质不写入表达式中,所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c (H2O)c(CO2)。(3)当有BaCO3沉淀生成时,溶液中Ba2+为CO32和SO42所共有,所以依据溶度的数字表达式,则有=23.624。【名师点睛】碳酸钠的水解分两步进行,在书写碳酸钠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时,可以只写第一步,也可以两步都写,但不允许只写第二步。 5. 【2017年高考浙江卷自选模块27题】 (6分)为探究黑色固体X(仅含两种元素)的组成和性质,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请回答:(1) X的化学式是_。(2) 固体甲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3) 加热条件下氨气被固体X氧化成一种气体单质,写出该反应的

11、化学方程式_。【答案】(1) CuO(2)Cu2O + 2 H+= Cu + Cu2+ H2O(3)2NH3+ 3CuO= N2+ 3H2O + 3Cu【考点】根据题给信息定性和定量结合推断元素无机化合物的组成、离子方程式书写和情境简单氧化还原方程式书写【解析】解答本题的思路:先根据现象确定X的组成元素,再根据数据计算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隔绝空气分解得到能使呆火星木条复燃,说明有氧元素,固体甲与硫酸反应得到的蓝色溶液中含有Cu2+,紫红色固体乙为Cu,得出固体甲即为Cu2O,从而确定X由Cu和O组成,Cu2O为2.88/144=0.02mol,Cu为0.04mol,X中O为(3.2-0.0464)/16=0.04mol,所以X为CuO。加热条件下氨气被CuO氧化成一种气体单质为N2,CuO被还原成Cu单质,根据升降守恒、原子守恒配平方程式2NH3+ 3CuO N2+ 3H2O + 3Cu。 20162013年高考题1【2016年高考新课标卷】(14分)氮的氧化物(NOx)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用NH3将NOx还原生成N2。某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