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解析Word版---福建省平潭县新世纪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8851984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解析Word版---福建省平潭县新世纪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校解析Word版---福建省平潭县新世纪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校解析Word版---福建省平潭县新世纪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校解析Word版---福建省平潭县新世纪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校解析Word版---福建省平潭县新世纪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校解析Word版---福建省平潭县新世纪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解析Word版---福建省平潭县新世纪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潭新世纪学校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姓名: 班级: 座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周王朝历时近八百年,“盛时的势力,南方跨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今甘肃省,东到今山东省。”为了有效统治,西周实行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盛时的势力,南方跨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今甘肃省,东到今山东省”说明了该制度扩大了统治的区域,结合所学是西周的分封制最符合。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

2、政治制度分封制2.“自春秋以来,楚国率先突破诸侯公、侯、伯、子、男序列的局限,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而七雄中的强者也有了秦与齐并称东、西帝的提议。”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分封制度体系趋向崩溃B.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 天下共主的时代已来临D. 兼并战争促进社会进步【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楚国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的信息可以看出宗法分封体系进一步走向瓦解,故A项正确;B项是指井田制,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土地制度,故排除;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天下共主的时代,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天下公主的局面受到了冲

3、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战争的作用,故D项排除。点睛:“楚国自称为王,跟原来的宗主周王齐列”、“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先后都变成了王”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分封制逐渐瓦解。3. “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 井田制 B. 宗法制C. 分封制 D. 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亲情是缘”、“珍惜亲情”可知题意主要论述了中国人的血缘亲情关系,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所以与这种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应该是宗法制。井田制是周朝的土地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地方行

4、政管理制度,都和血缘无关,故排除A、C、D项,故选B项。4.“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该文表明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A. 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B. 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 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元黎民”即是老百姓 ,“得免于战国”意思是避免战争之乱,取得了相对安定的环境,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为秦统一意义但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均为秦朝统一中国的意义,但与材料无直接联系,故排除。5.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已,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朝为解决

5、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A. 焚书坑儒B. 北击匈奴C. 郡县制D. 修筑长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认为,天下初定,如果“又复立国”会导致“树兵”“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材料意思是天下刚安定,如果再分封诸侯国,会导致战争,再去平息争斗,就太难了。因此,秦始皇吸取历史教训,废分封,行郡县,故C项正确。A项为秦朝加强思想专制的措施,与题干无关,排除。B、D项均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与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无关,故排除。6.学者评价在某一制度时说:“伴随着这一制度产生的新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崇拜最高权力的奴性意识”。“这一制度”是A. 郡

6、县制度B. 三公九卿制C. 皇帝制度D. 宗法制度【答案】C【解析】从时间上及联系史实可以看出,“伴随着这一制度产生的新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标”中的“新名号”是指皇帝,掌握着最高权力,因此“这一制度”是皇帝制度,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均与“最高权力”无关,且D项宗法制度不是在秦朝时期确立,排除ABD项。7. 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诸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秦朝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这样监察制度开始确立。故本题应该选B项。丞相是辅佐黄帝管理全国政务的,太尉负责军事,诸

7、卿是中央各部门的主管官员。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8. 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A.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C. 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D.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推动经济发展,但是清朝暴政激化阶级矛盾,以致二世而亡,因此选A考点:秦朝中央集权制点评:秦朝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积极:结束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对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为中

8、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政治前提。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消极方面:皇帝权威的加强,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9.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A.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 设立三省,分散相权C. 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D. 设立内阁,强化相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是明朝初期朱元璋时期;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是在北宋;D表述错误,明朝在废除丞相后,设立内阁;隋唐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作为加强皇权的措施,因此选B.考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点评:自秦朝至明朝君权与相权的演变及其趋势(1)演变:秦朝:确立了皇帝

9、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朝: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以加强皇权;同时实行中外朝制度,削弱以丞相为首的三公职权,这一现象在东汉更为明显。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三者之间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使军国大权日益集中到皇帝手中,从而有效地巩固皇权。北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进一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2)趋势:君权与相权的权力之争中,通过分割相权,君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说明了君主专制制

10、度日益走上极端。10.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模式的是A.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B.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C.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D. 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明朝设置内阁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再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分析选项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属于集体宰相制度;宋朝实行

11、的二府三司制中的参知政事和枢密使、三司使都属于分割宰相权力的集体宰相制度;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置的军机处,还有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其中的内阁、军机处和中朝均不是正式行政机构,属于行政体制之外另设的辅助皇上的机构,D项同时具有上述两种专制模式,故正确答案选D。选项AC缺少第二种专制模式,故排除。B缺少第一种专制模式,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这一题需要准确理解题干中君主专制的不同形式,对相关重要历史概念除了要掌握其内涵之外,还需要明确到底是分化宰相权力,还是设立宰相之外的官职,选项中一定要包含两种形式才可以。11. 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

12、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予焉。”这一规定旨在A. 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B. 加强中央集权C. 减少中央行政决策失误 D. 加强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予焉。”表明政府对政事要求快速解决。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三省互相配合,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的三省六部制12.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

13、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C【解析】三省六部原先是三个省之间权力相互牵制,材料中提到中级官吏出任宰相,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在唐朝一直存在,并没有被废除,故A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行政效率提高,故B项错误;门下省是负责审核的,故D的表述与史实不符。13.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A. 尚书中书门下B. 中书门下尚书C. 尚书门下中书D. 门下中书尚书【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

14、负责审核,尚书省省负责执行,可知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行机制是中书门下尚书,故此题选B。14.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A.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B. 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C.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D. 司法制度己经近代化【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出的是唐朝权力部门的相互关系。从材料来看,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说明它具有审判权力,所以排除B选项。从死刑需要“三司推事”,我们可以看出在决策过程中需要有监察机构来监察大理寺的审判,所

15、以体现出司法与监察的结合,因此A选项正确。C选项说法过于片面;D选项错误,近代化的司法制度是在民主制度的背景下,从材料中“最后报皇帝审批”可以看出唐朝依旧是君主专制制度。15. 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所指的是A. 世官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时期,对选官制度进行改革,即以察举制取代世官制,该制度的内容为由地方官察访人才并向中央推荐。故本题应选B项;ACD三项分别实行于先秦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朝以后,均与题目中的时间“汉(朝)”不符,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名师点睛】察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选官制度,它创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隋唐时期开创科举制,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能否被察举的关键标准是“孝,廉”,即以德行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