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图书馆学体系研究六十年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88850841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图书馆学体系研究六十年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新中国图书馆学体系研究六十年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新中国图书馆学体系研究六十年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新中国图书馆学体系研究六十年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新中国图书馆学体系研究六十年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中国图书馆学体系研究六十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图书馆学体系研究六十年(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中国图书馆学体系研究六十年马恒通/赵卫利2012-9-29 17:49:12来源:图书情报工作(京)2010年23期【英文标题】On the Past 60 Years of Library Science System in China【作者简介】马恒通,男,1943年生,研究馆员,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3部,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石家庄0500161;赵卫利,男,1954年生,馆员,发表论文20余篇,河北科技大学图书馆,石家庄050018【内容提要】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图书馆学界对图书馆学体系的研究已取得重要突破和进展,并构建多种类型的图书馆学体系。但在确定图书馆学体系各层次内容

2、中,还存在缺乏逻辑性等诸多缺点。指出应遵循科学合理的构建原则,克服各种缺陷,构建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图书馆学体系。目前图书馆学体系正朝着深度分化、边缘综合、层次拓展的方向发展。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research on the system of library science gains great breakthroughs and builds a variety of types of system of library science . But in determining sys

3、tem of library science in all levels of content, there is a lack of logic and many other shortcomings. Construction should follow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principles, to overcome various deficiencies, build with the times,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system of library science. The current library syste

4、m is moving in the depth of differentiation, the edge of an integrated, hierarchical expansion direction.【关 键 词】图书馆学体系/图书馆学研究/综述/1949-2009System of library science/Library science research/Summarize/1949-2009图书馆学体系结构是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一课题也就成为国内外图书馆学界仍在不断探索的大问题。建国60年来,我国图书馆学界对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

5、因篇幅所限,现仅举其代表性观点予以综述,旨在提供一个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研究之概貌,以推动这一课题研究获得新的进展。1 总说新中国图书馆学体系研究60年在新中国60年对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的研究中,前30年(1949-1979年)几乎是一大空白(没有系统研究),后30年(1980-2009年)成果累累。1957年,刘国钧先生发表什么是图书馆学1,他把图书馆分解成5个要素:图书、读者、领导和干部、建筑与设备、工作方法。并指出,对这5个要素分别进行研究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是“一个初步的理论体系”:图书馆学体系。这可以说是新中国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研究的萌芽。它为我国之后的图书馆学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1

6、。我国对“图书馆学体系”的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这30年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据统计,到2009年10月底,我国学界对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的研究共提出了近40种观点。其代表性观点见表1。因表格所限,表1仅取第一著者;各类型体系结构中一般仅列出第一层级:门类结构;个别划分到第二层级:分支学科结构;或第三层级:低层次学科结构。由表1可知,我国图书馆学者60年推出的图书馆学体系结构,可大致分为三大模式:一是二维树结构,有4种类型:二分法:“一次分法”,6种;“二重分法”,3种。三分法:“一次分法”,10种;“二重分法”,1种。四分法:5种。五

7、分法:3种。二是多维立体结构,有12种类型:三维式:2种。“金字塔”式:1种。“球”式:2种。“圆”式:1种。“树”式:1种。立体、多维、网状式:5种。三是谱系式,1种。 2 60年来我国图书馆学体系研究的微观关照2.1关于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的划分2.1.1关于模式的划分一般认为,图书馆学体系结构用二维树结构(即“相关树”平面模式)就可表达清楚,因而大都列出了“二维树结构”体系表(见表1)。但也有人持异议。项弋平(1984年)认为,上述“二维树结构”表述法有很大局限性,因为这种方法仅可以在同一水平面上反映事物的层次与级别,反映不出事物在立体空间的多维联系,应当用多维立体结构表示。他将图书馆学体系

8、分成范畴、要素、时代三个平面,用立体模型表达其微观结构,如图1所示。图1项弋平多维立体体系模型他指出,还可用“金字塔”模型表示出图书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的宏观体系结构(见图2)。图2项弋平“金字塔”式体系模型其他用多维立体模式表示体系结构的学者也都认为,图书馆学体系结构是在发展变化的,具有多维性、层次性、系统性、动态性。张欣毅、刘迅(1983年)用本体维(普通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学和应用图书馆学)、时间维(图书馆史学)、空间维(专门图书馆学)表示图书馆学立体结构。梅雪、黄万欣分别用“球”形表示图书馆学立体结构(分别见表1中球形左图与右图)。黄万欣(1991年)认为“球”形结构既反映了要素间

9、的相邻关系,又反映了要素间的相继关系,弥补了上述二维结构的缺陷。胡先媛(1998年)指出,应“建立一个立足于图书馆学本体,具有综合性学科的特点,呈现为复合式逻辑起点的开放性体系”。她将图书馆学体系设计为一个随时空滚动的完整的圆。两个半圆的两个端点以“人”(图书馆工作者、读者)为联结点,将图书馆学的内部联系与外部背景因素联系起来,推动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不断发展。两个半圆上下结合起来,可以解释边缘学科的产生发展问题。这个圆在时空中滚动,就形成图书馆史和图书馆学史。她指出,“随着新的认识的深化,随着新的背景因素的切入,这个圆还可以重构。只有这样,图书馆学体系才可能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和开放性”。如图

10、3所示52。图3胡先媛复会式逻辑起点体系图蒋永福(2009年)用福柯“谱系学方法”构建了一个与以往国内同类教材不同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体系”设置A、B、C、D四个区,每区包括多个视点(见表1)。该“体系”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如他所说的,它具有反本质性,反基础性,反整体性,反体系性,多元性,开放性,不确定性,宽容性,平等性等特点。2.1.2关于门类及其划分关于图书馆学是否包含门类结构。有些学者认为,图书馆学应包含门类结构。理由是,图书馆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根据科学体系学的原理,任何一门科学都含有门类结构,当然,图书馆学也不例外。持这种观点的首推黄宗忠。黄宗忠在1985年就指出,图书馆学由门类结构

11、、分支学科结构、低层次结构组成纵横交错的多层次结构。刘荣祈、李锡初(即梅雪)赞同黄宗忠把图书馆学分为普通图书馆学和专门图书馆学两大门类的观点。谭迪昭(1986年)、梅雪(1989年)、王子舟(2003年,2008年)等也都把“体系”的一级结构作为门类结构。董建华、荀昌荣、宓浩、储流杰则持异议。董建华(1984年)认为,“在人类整个科学知识体系中,图书馆学似乎是属于次等学科之列,是受着其他学科统治的”56。荀昌荣(1988年)指出,“图书馆学在人类科学体系结构中,处于第二层次结构位置,自身只能是学科结构,不可能包含门类结构”。他认为,“体系”应由两大分支学科构成:理论图书馆学和应用图书馆学。宓浩

12、也认为,“体系”是由各分支学科系统组成的一个知识有机整体。既然由“各分支学科”组成,当然不包含门类结构。储流杰(2000年)也赞同宓浩观点。其他学者一般都未明确表明是否包含门类结构。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不管叫“门类结构”也好,或叫“分支学科结构”也好,他们所指的实际上均为第一层级的结构。关于第一层级结构(门类结构)的划分。1983年,周文骏先生首推三分体系,即“理论图书馆学”、“专门图书馆学”和“应用图书馆学”(1993年改为“实用图书馆学”)。其他学者所划分的门类结构详见表1,此处不再赘述。关于门类结构(第一层级)中“理论图书馆学”、“普通图书馆学”、“应用图书馆学”、“专门图书馆学”和“比

13、较图书馆学”的含义。以上几个门类大致形成了如下一致的看法:“理论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学的一般规律、理论、原理、历史,研究图书馆的性质、社会作用、事业发展等;“专门图书馆学”大部分是指各类型图书馆学(徐引篪则称为“具体信息资源体系研究”);“比较图书馆学”是指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图书馆事业进行比较,探索各国、各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律。但对“普通图书馆学”认识不一致。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合编教材(1981年)包括理论图书馆学和应用图书馆学。金恩晖(1988年)将其归入理论图书馆学,但他所解释的普通图书馆学的内容实质上是大家公认的理论图书馆学。黄宗忠(1988年,2003年)、马恒通

14、(2008年)认为应包含理论图书馆学和技术图书馆学。吴慰慈(2004年,2008年)是指理论图书馆学,不包括应用图书馆学。由于学界对“应用图书馆学”的内涵理解不同,所以“应用图书馆学”在各家“体系结构”中所包含的分支学科也不尽相同。如吴慰慈(2004年,2008年)将“应用图书馆学”分为宏观(是指图书馆学的原理同有关学科结合起来,形成的交叉性边缘学科,如图书馆经济学等)和微观(“以图书馆具体工作为研究对象”形成的学科,也称“狭义图书馆学”,如“藏书组织学”等)两个层面。而黄宗忠(1988年)却将“应用图书馆学”等同于“专门图书馆学”(即各类型图书馆)。2003年他又将“技术图书馆学”归入“应用

15、图书馆学”,与“专门图书馆学”并列为二级(第二层次)学科。谭廸昭(1986年,1996年)、马恒通(2008年)同黄宗忠。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合编教材(1981年,1991年)、徐引篪(1999年)、宓浩(1988年)、王子舟(2003年)等将图书馆中各项业务工作归入应用图书馆学。梅雪(1989年)指出,周文骏(1983年)将“应用图书馆学”定义为“理论图书馆学和专门图书馆学在社会中的具体应用”。实际上,以前大部分学者所列的图书馆学体系结构中应用图书馆学中的外延学科并不符合周文骏这个定义。诸如“图书馆管理学”、“读者心理学”、“图书馆教育学”等等,分别是“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在图书馆领域的具体应用,而不是图书馆的分支学科、方法的具体应用”。2007年,韩松涛提出了一个独特的“应用图书馆学体系”,该“体系”由如下几项构成:资源服务,环境服务,咨询和读者意见反馈57,如图4所示。图4韩松涛的应用图书馆学体系王子舟(2003年)指出,“周文骏先生提出的三分体系基本上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界对图书馆学内容体系的一般认识水平”。从表4也可知,比较通行的看法是:三分法体系:包括理论图书馆学、应用图书馆学和专门图书馆学。而四分法体系中的“比较图书馆学”是应当包括在“理论图书馆学”之中的。关于第二层级分支学科的划分。由于对第一层次结构划分标准不同,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