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解析 Word版---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8822190 上传时间:2019-05-1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解析 Word版---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精校解析 Word版---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精校解析 Word版---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精校解析 Word版---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精校解析 Word版---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校解析 Word版---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解析 Word版---安徽省定远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植物的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均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B. 凹凸不平的西瓜,主要由于单侧光使其凹侧生长素含量少生长慢而形成的C. 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会引起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增高会抑制生长素的生理作用D. 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答案】B【解析】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处则由于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所以生长的较快,这样就出现了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的现象,所以体现促进和抑

2、制作用;根的向地性是指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近地侧生长;背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背地侧生长,进而使根表现为向地生长,所以体现促进和抑制作用;A正确;凹凸不平的西瓜,主要由于其凹侧种子发育不良,生长素含量少生长慢而形成的,B错误;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说明生长素与乙烯共同调节切段细胞的伸长,C正确;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D正确。2.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 生物群落的结构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B. 研究海洋鱼类种群

3、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C. 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D.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答案】C【解析】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故A正确;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一般在k/2处捕捞,因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B正确;森林生态系统垂直结构明显,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低于森林生态系统,故C错误;北极苔原的生物种类少,生物代谢活动弱,抵抗力稳定性就弱,故D正确。【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名师点睛】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类群对,种类丰富,营养结构复杂,而农田生态系

4、统营养结构简单,所以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森林生态系统远远高于农田生态系统。3.下列选项符合该概念图的是( ) A. 若X是内环境,则a_b代表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B. 若X是免疫调节,则a_b是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C. 若X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则a_b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 若X为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则a_b是被动运输、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答案】C【解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内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但是不包括胞内液,A错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细胞免疫,B错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

5、量,C正确;协助扩散属于被动运输,D错误。【点睛】题用集合图形考查某些基本概念之间的包含关系,其中X包含a、b、c、d,a、b、c、d之间为平行关系,解答时可根据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正确解答。4.图1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图2是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图1中的c是种群密度,指的是某种群的总数量B. 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C. 图2所示种群的年龄组成由稳定型变成增长型D. 并非全部的生物种群都具有图1中的a特征【答案】A【解析】A. 种群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种群的总数量,故A错误;B. 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而年龄组成会影响出生率

6、和死亡率,故B正确;C. 图2所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由0变得越来越大,故由稳定型变为了增长型,故C正确;D. 自然状态下植物就没有迁入率和迁出率,故D正确。考点: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5.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单位:kJ)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是( )A. 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18.6B. 除去双翅目幼虫有利于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C. 该图体现了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D. 双翅目幼虫数量减少将导致太阳鱼缺乏食物而数量减少【答案】D【解析】据图可知,第一营养级生物浮游藻类固定的能量是10200kJ,第二营养级生物浮游动物和摇蚊蠕虫同化的能量是9001

7、0001900kJ,所以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9001020018.6%,A项正确;如果除去该生态系统中的双翅目幼虫,则太阳鱼由第三、四营养级变为第三营养级,食物链变短,能量损失减少,所以太阳鱼的数量会增加,有利于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B项正确;该图体现了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C项正确;双翅目幼虫数量减少,太阳鱼会通过增加对浮游动物和摇蚊蠕虫的捕食而维持其数量相对稳定,数量不会减少,D项错误。6.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此图给你的信息是( ) A. 生长素对3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B. A、B、C点对应的生

8、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茎、芽、根生长的最适宜的浓度C. 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却抑制芽的生长D. 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答案】A【解析】A、由图可知,生长素促进根、芽和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依次是10-4mol/L、10-3mol/L、10mol/L,并能体现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A正确;B、图中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B错误;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的作用都是促进,C错误;D、由该图不能判断幼嫩的细胞和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的灵敏程度,D错误。考点:生长素的作用

9、以及作用的两重性7.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 正常人血浆pH值的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D.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答案】A【解析】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A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C正确;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D正确。8.下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第N年时,甲、乙群落的群落结构相同B. 甲

10、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C. 若时间允许,甲群落,能也提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D. 乙群落的演替类型可能属于初生演替【答案】C【解析】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结构不一定相同,A错误;甲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从0开始,表示的是初生演替,B错误;若时间允许,甲群落可能发展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正确;乙群落的演替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减少,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中甲乙曲线的起点,判断两条曲线代表的演替的类型,明确物种丰富度相同,但是生物的种类和数目不一定完全相同。9.下图是研究植物向光生长的实验,该对照实验说明A. 幼弯曲部位在尖端B. 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C.

11、 幼苗尖端的生长素传递到了下面D. 幼苗尖端的生长素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对照实验的自变量是感光部位不同。用不透过的锡伯帽遮住尖端,胚芽鞘的尖端不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其结果直立生长;用不透光的锡伯环套在尖端的下面一段,胚芽鞘的尖端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则呈现弯向光源生长,所以该实验说明幼苗感光部位在尖端, B项正确,A、C、 D三项均错误。10.如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B. 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C. 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双向传递D. 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该

12、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和自养型鞭毛虫,A错误;图中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构成,B错误;鲤鱼和梭子鱼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两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正确;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4个营养级,分别是第二、三、四、五营养级,D错误。考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1.某生态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甲种群一定是生产者B. M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 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D. 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是该生态系统调节的结果【答案】D【解析】在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图中甲

13、种群为被捕食者,乙种群为捕食者,但是甲不一定是生产者,A错误;M点时,甲种群的数量呈现下降的趋势,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应小于死亡率,B错误;两种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逐渐趋于稳定,C错误;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是该生态系统调节的结果,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先增加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者为捕食者的规律,判断图中甲乙两种生物的捕食关系。12.下列与生物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实验中,向研钵中加人二氧化硅是为了研磨充分B. 在酵母菌培养过程中即使产生了酒精,也可能有有氧呼吸发生C. 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统计时,应将培养液滴在计数室上,盖上盖玻

14、片后再计数D.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处理细胞有利于DNA与甲基绿结合【答案】C【解析】在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加无水乙醇或丙酮的目的是提取色素;加二氧化硅的目的是使研磨得充分;加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A正确;在氧气含量不足时,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故在酵母菌培养过程中即使产生了酒精,也可能有有氧呼吸发生,B正确;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统计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后再滴加培养液,C错误;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里,加入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甲基绿结合,D正确。【点

15、睛】本题意在考查学生能独立完成课本所列的基础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13.图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淋巴、血浆B. 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是协助扩散C. NaHCO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5D. C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甲是组织液,乙血浆,丙是淋巴。【详解】A. 分析题图可知,肝细胞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甲是组织液,乙与甲进行物质交换是双向的,乙是血浆,丙为淋巴,A错误;B. 甲组织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是主动运输,B错误;C. NaHCO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C正确;D. CO2运输过程中,经自由扩散由细胞扩散到组织液,又由组织液扩散到血浆,故CO2浓度大小关系为肝细胞甲乙,D错误。14.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1结构和2结构的细胞所处具体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