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休闲—4体育养生(ppt 36页)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796872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2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休闲—4体育养生(ppt 3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生活休闲—4体育养生(ppt 3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生活休闲—4体育养生(ppt 3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生活休闲—4体育养生(ppt 36页)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生活休闲—4体育养生(ppt 36页)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活休闲—4体育养生(ppt 3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休闲—4体育养生(ppt 36页)(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学,王玉芳 河南工程学院 体育教学部,中华古代养生名家,回顾上次课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道家养生的始祖 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 “道”是指自然界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它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是中华民族原始宗教的延续。道教的理想是:“长生不死,常欲乐生。,老子的养生思想 1、治于未乱,抱元守一 早行养生之道,行养生于日常生活,持之以恒,积蓄养生之“德”。 抱元守一:一种养生功法。意守丹田 2、自然无为、返璞归真 “自然无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养生的最高境界。,道家特别强调精神方面的修炼,把“清静无为

2、”“离境坐忘”作为养生的核心。 3、呼吸修炼 道家养生的另一核心方式是呼吸修炼。,一、孔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儒家养生的鼻祖,孔 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深最广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和学派,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儒学”也几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在医学极不发达、生产力相当落后的时期,他活了73岁,“人逾七十古来稀”,在当时可谓长寿了 孔子的养生内容 孔子养生内容颇为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强则刚 与道家提倡的“清静无为”思想相反,孔子提倡的是“自强有为”。孔

3、子有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是以运行不息为健的,人也应当效法上天,自强不息。孔子最见不得懒散的学生,斥责其“朽木不可雕也”。,懒散使人四肢不勤,思想怠惰,精神涣散,萎靡不振,难尽天年。古爵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du)”,静止便意味着停滞,停滞便意味着消蚀。西方哲人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包括体力和脑力的运作。孔子认为,人生一世,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有所追求,有所作为,不懈努力,力求进取。唯有心强才能体健,体健才能保证事业有成。,孔子一生艰苦奋斗,精进不息,青少年时代勤于苦读,博览群书,学业超群;中年后东奔西走,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晚年致力于教育,编纂典籍

4、。在人生的征途上,他始终保持着百折不挠、矢志不移的进取精神。他之所以长寿,正是由于将“养其身”与“有作为”密切结合在一起,精神作用于身体,健康的体质保证和激励他完成了超乎常人的成就。正因为孔子具备了这种“真积力久”(荀子语)的精神,有着积极进取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因而能谱写出辉煌的生命乐章。,2、克己修身的“养生三戒” 孔子一生严以律己,从不纵欲。他的“养生三戒”是留给后世的宝贵养生铭。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觉: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旺盛,要警觉争强好斗

5、;老年时,血气渐衰,应警觉贪得无厌。,孔子提出的“三戒”,极为准确地抓住了不同年龄段人性中的弱点,指出其既失品德、又伤身体的危害性,提醒人们警觉力戒,以善其身。 3、大德必寿 孔子在中庸中更加明确地阐述:“大德必得其寿”。大德者,必德高望重,安心处世,光明磊落,性格豁达。我们平时说的“心底无私天地宽”也就是这个意思。,孔子提出“仁者不忧”“仁者寿”“大德必寿”等名言。他认为,有德之人,注重德性的修养,自我人格的完善。心地光明,以仁待人,精神爽朗,邪气难侵,有益于健康长寿。小人则相反,由于其心术不正,损人利已,纤巧势利,耗心伤神,必然有损于身心健康,与长寿无缘。故孔子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意思是说:君子的心胸平和宽广,浩气长存;小人却经常处于患得患失、局促忧愁的心境状态,难得心理平衡与安宁。,孔子十分注意养德立德,主张推行“忠恕之道”“为政以德”,造福于民。他最鄙视贪官污吏,提出“损者三害”,即:骄奢得意有害,游乐忘返有害,沉溺于酒色有害。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期间,廉明清正,两袖清风,受到广大百姓的爱戴。,4、食勿过饱,讲究卫生 孔子饮食养生的“金科玉律”:食居慎节,知足不贪,食勿过饱,不乱饮食。孔子一生生活俭朴,安贫乐遣。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意思是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存其中。 孔子能够高寿,与他坚持的饮食原则是分不开的。 第一

7、,孔子一生从不在闹市上下饭馆吃,酒食,在家中坚持食五谷杂粮和蔬菜,居住以简朴舒适为宜,反对铺张浪费。 第二,孔子对饮食是很讲究的,他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并非是指山珍海味,而是指饭食一定要做得精细,讲究卫生,保证营养。孔子有八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奥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即:霉粮馊饭、烂鱼败肉不食;颜色坏的不食;气味不好的不食;夹生饭和烹调不当的不食;调料不当的不食;不合时令的不食;肉切得不方正的不食;,市上买的酒和熟肉不食。 第三,孔子在饮食中还有几条准则:席上肉食虽多,但吃的量不能超过主食;饮酒可不限量,但以不醉为宜;不吃

8、从集市上买来的酒和熟肉;生姜可食,但勿过量。由于孔子非常注意饮食营养卫生之道,故他一生很少患病。 第四,孔子还提出“长幼异食”。所谓“长幼异食”,即年龄不同,在饮食上应当有所区别,各自选择最适合自已的饮食方法和习惯。尽管有些方面值得商榷或有不妥之处,但基本上是讲究饮食卫生的,现在仍有参考价值。,5、起居循规,讲究姿势 孔子在生活起居方面的具体要求:“寝不尸,居不客”“寝不语”等。“寝不尸”指不得仰卧如挺尸状;“居不客”指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寝不语”指睡前不说话。 孔子还积极倡导和参加体育活动。孔子青少年时放过羊,经历过生活磨炼,后又为宣传他的学说到处奔波,周游列国。也

9、正是由于他总结人们生活的实践经验,探索健身之道,,注意饮食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逸有度,才能经得起到处奔波生活困窘的考验,在医疗保健和生活条件很差的春秋时代尚能活到73岁的高龄,足见孔子是一位很重视体育卫生保健和懂得长寿之道的教育家。 6、养护精神,调摄心理 孔子十分重视精神养护。有记载,孔子的学生患了麻风病,孔子曾惋惜地说:“是人也,,有是疾也”。意思是说:什么样的人,容易得什么样的病。此言虽显主观,但似乎已经觉察出了疾病与人的性格、体质的关系。 孔子欣赏那种清心寡欲的精神状态,反对懒惰。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意思是说:宁可下盘棋,也比闲呆着好。

10、 孔子不但喜爱音乐,而且精通音律。借助音乐陶冶情操,平和心理,在将近绝粮时,还在“弦歌不衰”。“孔子无一日不歌(唯丧事除外)”,说明他每天都要咏诗和唱歌。据论语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说,孔子听别人唱歌,如果唱得好听,就一定请别人再唱一遍,自己跟着合唱。孔子还善抚琴,他在弹琴时,“神情庄重,四体通泰,目光远大,壮志凌云”。孔子在咏歌击磬时,能将自己的精神与磬声融汇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可见孔子的音乐修养是很高的。孔子晚年时,整理诗歌三百篇,使之能上管弦(能谱上乐曲演唱),使其大众化,易于在群众中推广和流传。,孔子喜欢健康向上的音乐。 他在周游列国

11、刚,在齐国听到老百姓演奏“韶”乐,激动得竞废寝忘食,“三月不知肉味”,并回:“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意思是说:没想到“韶”乐竟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啊!他称赞“韶”乐“尽美矣,又尽善矣”。意思是说“韶”乐既有美的形式(曲调),又有美的内容(“韶”乐是反映大舜帝治理天下之功德),对“韶”乐推崇备至。孔子极不喜欢“郑声”(郑国的民歌,内容多反映男女情爱,过于直露),他认为“郑声淫”,容易刺激人的欲望,煽动欲火,于社会风气不利。孔子竭力,主张音乐应当“歌者直己而陈德”,既要有优美的曲调,又要有健康的道德内容,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靡靡之音只能消蚀人们的意志,腐蚀人们的灵魂,使人堕入恶俗。 由于孔子一

12、生伴随着音乐,而音乐又具有净化心灵,使人达到良好精神状态的作用,这无疑对增进孔子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孔子的二十字“养生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是孔子一生养生健身的科学总结。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和贤德的人,既喜欢幽静,又喜欢山水,喜欢活动,又乐观处世,一定能长寿的。 孔子反对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状态,提倡心怀坦荡、刚毅坚强。他认为人的一生中,有三种事有害于健康,即骄傲自大,游荡忘返,饥食妄淫。同样也有三种事有益于健康,即调节行动,道人之善,交好朋友。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由此看来,孔子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 综上所述

13、,由于孔子一生自强不息,以德养寿,健身活体,以乐自娱,饮食有道,生活规律,所以他一生都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发愤图强,精进不止。 孔子的人格高迈,目标远大,从不追逐物欲,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为名利所诱惑,不为困难所折服。他不断充实自己,追求自我完善,深得极乐之道,博大包容,安定泰和,浩气独立,无所畏惧。故而身强志坚,,一往无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以“至圣先师”的形象屹立于世人的心目之中,成为人们“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光辉楷模与典范。,二、中华传统养生理论中的基本概念 对“天年”的解释 “天年”即天赋的年寿,指人的自然寿命。是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人的生命有一定期限,古代养生家、医家

14、就认为,人的生命期限应在一百到一百二十岁之间。素问上古天真论就说道:“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尚书洪范篇中也说:“寿,百二十岁也”;养身中亦有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另外,像老子、王冰也都认为天年为1 20岁。这一理论目前也得到了现代科学的验证,西德著名学者,HFrank在1971年就曾提出:“如果一个人既未患疾病,又未遭到外源性因素的不良作刚,则单纯性高龄老衰要到l 20岁才会出现生理性死亡”。从古到今,许多养生有道之人,寿数超过这一生理极限的例子也并不为少,这也给了人们更多延长寿命的希望。 “寿命”是指人从出生开始,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之前机体所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

15、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一般计算年龄的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时间年龄,即历法年龄,是指人出生以后经历多少时期的个体年龄。我国常配以生肖属性,以出生年份来计算岁数,常由虚岁或足岁来认定。另一种是生物学年龄,是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脏器的结构及功能发生演变和衰老的情况。生物年龄又分为生理年龄和解剖年龄。 时间年龄和生物年龄是不完全相同的,前者取决于生长时期的长短,而后者取决于脏器功能及结构的变化过程。因,每个人的先天性遗传因素与后天性环境等因索不同,所以时间年龄和生物学年龄有时会存在着一定的区别。除此之外,近来,学者们还提出了“心理年龄”的概念。“心理年龄”是指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

16、主观感觉的老化程度。也称其为“主观感受年龄”“社会心理年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的寿命不断增长、延长,可是人类寿命究竟是多少?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不能彻底解决的问题。因为能够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实在是很多。比如,先天,禀赋的强弱,后天的给养、居住条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医疗卫生条件、生存环境、气候条件、劳动性质、个人生活习惯,等等。所有这些都会对人类的寿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由于人的寿命长短不一,因此在比较某个时期、某个地区或某个社会的人类寿命时,通常采用平均寿命。平均寿命常常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医学发展水平。,现代人怎样保健?国际上在维多利亚开会有个宣言,宣言有三个里程碑, 第一个叫平衡饮食, 第二个叫有氧运动, 第三个叫心理状态。 三个里程碑国际上都知道, 我们很多人不清楚。这三个里程碑的标题不会改变,而内容会随时改变。,一、平衡饮食 有人认为,保健有什么好听的,还不如早起早睡身体好。过去可以这么说,现在这么说就是极端无知,很多事情都在变化。平衡饮食,有饮有食。 “饮”的问题。在北大时问学生,什么饮料最好?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