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有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796738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2.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威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省威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省威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省威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有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省威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有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威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威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有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017 年威海市高考模拟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为第 I 卷和第 II 卷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 写在答案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 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 II 卷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 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

2、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 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无效。 第 I 卷(共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仲秋一过,氤氲于天地间的水汽便倏然散去,天蓝得如一汪海水,却波澜不兴,偶而有几缕白 云飘过。大地恪守着自己的宁静和沉实,将积攒了一春又一夏的阳光(搜集收集)在一起,再铺展 开来,即是遍地耀眼的金黄千亩万亩的稻子熟了。沁人心脾的香气从低垂的穗子间散发出来, _,带到村庄、农舍,带到更远的远方。当初,人们交给土地的,就是小小的一粒稻 种,但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仪式或象征,(还是而是)人类和土地之间的一份契约。农人们立了这

3、个约定之后,就得一步步躬耕荐行,付出自己的汗水、情感、智慧大地则如一个胸有城竹的魔 术师,_。先是一个细嫩的芽儿,由鹅黄而嫩绿地演变着,然后一棵、三棵、五棵 直到稻秧里慢慢传输、流动着的浆液在穗子上、在稻壳里悄悄凝结成晶莹的玉,大地终于兑现了 (庄严庄重)的承诺。 1文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 A偶而 波澜不兴 B恪守 沁人心脾 C积攒 躬耕荐行 D契约 胸有城竹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搜集 还是 庄严 B收集 而是 庄严 C搜集 而是 庄重 D收集 还是 庄重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立即把奔跑的风紧紧握在手里 承诺在心,却秘

4、而不宣 B立即被奔跑的风紧紧握在手里 秘而不宣,却承诺在心 C立即被奔跑的风紧紧握在手里 承诺在心,却秘而不宣 D立即把奔跑的风紧紧握在手里 秘而不宣,却承诺在心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现在的人早已司空见惯了微信,每天总会忙里偷闲地看一看,聊一聊,刷一刷,以至于很难想象 没有它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汪曾祺为万千读者所推崇,可能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不绝如缕的故乡情结,和对故乡风物活色生 香的精细描述。 近日,被监管部门连续警告,失去重大体育赛事的转播权,又遭消费者投诉,乐视可谓四面楚歌。 政协委员程红说,对共享经济等新模式,政府应该积极面对,当发现问题时,必须同步创新,不 能

5、因噎废食。 当飞机上的乘客和机组人员看到那位中国乘客出手施救的外籍女子苏醒后,都拍手称快,用掌声 向他致敬。 从美国大选到特朗普就职以来, 纽约时报等媒体的纸质版和电子版订阅量同时出现井喷,一 改传统媒体江河日下的趋势。 3 A B C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武汉、南京等城市出现的大型洪涝和渍水让不少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慢排缓释理念产生怀 疑,专家称不能因此否定整个建设方案。 B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表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进一步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劳动力竞争能力、建 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C 非常传奇是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推出了一档国内原创大型文化传承体验

6、类季 播节目。 D在人工智能这一领域,中国虽然起步晚,但这几年来,无论从企业数量还是研究实力上看,均 不逊于欧美国家。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正像人物审美中,盛唐时期以肥硕为美一样,中国美学以小为美并非一直如此,其中经过一个 由以大为美到以小为美的转换过程。这大致以中唐为界限。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仅从艺术和美学上看,陈先 生的这个判断是有价值的。粗略地说,中唐之前我国美学和艺术欣赏的趣味以大为主,而中唐之后, 以小为美的思想渐渐占据主流。 先秦汉民族常以大为美,形容人则有“生而长大,美而无双”(庄子盗跖), “

7、长令蛟美, 天下之杰也”(荀子非相);公羊传隐公五年直接说:“美,大之之辞也。 ”从先秦时 期出土的鼎器中,也可看出当时人们对恢宏阔大的追求。秦汉思想中以大为美的倾向更加明显,只 要看看秦始皇兵马俑和汉代大赋的创作就可以感觉到这一点了。 六朝时期,随着哲学上玄远之风的流行,人们要“高蹈乎八荒之表,抗心乎千秋之间”的思想 席卷了这个朝代。刘伶酒德颂云:“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 八荒为庭衢。 ”幕天席地成为一种风尚,大代表一种精神的伸展, “大人先生”成为种至高的 审美人格风范。而大唐王朝的气象更是以其气势卓然立于千秋之间。 但这种风气到中唐以后起了变化。流连于小 4

8、园带来了独特乐趣,构图精致的工艺品受到人们喜爱,绘画中以小见大的风气日渐流行,盆栽之妙 更是典型的小中见大西方一些艺术研究者认为,中国艺术往往于小处见精深,见神气,中国是 世界上对微小精致最为重视的国家。 从人的心理构成来看,大和小可以带来不同的感受。 我们看到山高耸入云,心中往往有种恐惧感,一个笼罩着自我的实体是如此巨大,使人产生 一种超乎现象的思考。如早期的宗教崇拜中,巨大的体积,莫名所以的力量,不可解释的世界图景, 是唤起人们宗教情绪的重要原因。大的东西往往还与人的占有欲和征服欲有关。汉语中, “美”这 个语源中就包含了这一思想。所谓“羊大为美”的观念在段时间颇为流行。曹操观沧海中, 沧

9、海巨大的体量没有使他恐惧,却唤起了他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提升了生命深层的力量。 这是征服者的诗。 美学上由大到小的转换,反映了中国人内在文化心理的变化,对小的重视,反映了人们注重平 和、悠远、淡雅的心理需求。中国艺术中唐以后以小为美,尤其是到了被后人称为中国艺术黄金时 期的宋元时期,此倾向更加明显。探究其原因,道禅哲学的影响最为根本,重视当下直接的体验, 推崇简约纯净的美感,淡逸幽微的气象等等,是刺激这一审美转换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文人意 识的崛起,隐逸文化的流布,也成就了这一审美风尚。士人们多返归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成就内 在的圆满,以近追远,以小见大,以平和的愉悦代替外在的争夺,以

10、细腻的体验代替粗俗的官能享 受。不必山川广远,在一勺池水中能驰骋广袤;不必流连巨丽的风光,在一片树叶中就包含着世界 的秘密;不必去追求官能的享受,那些都是过眼的烟云,而心灵深层的直接体验才是真实。 (节选自朱良志曲院风荷 ,有删改) 6下列关于“以大为美”和“以小为美”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美学和艺术欣赏的趣味,大致以中唐为界经过了一个由以大为美到以小为美的转换过程。 B以大为美,主要表现在人们对恢宏阔大的审美境界的追求,对诸如“大人先生” “大唐气象” 等宏大精神和气势的赞美。 C以小为美,主要表现在对园林、工艺品、绘画及盆景的喜爱上,这些艺术品于小处见精深,于 细处见神气。

11、D以大为美和以小为美都代表了中国审美的观念,它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反映了中国人内在 文化心理的变化。 5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中唐可以作为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作者并不完全赞同这一观点。 B “大”可能带给人恐惧感,也可能带来占有欲和征服欲,有时能提升人生命深层的力量,给人 征服的快感与美感。 C美学上对小的重视,反映了人们注重平和、悠远、淡雅的心理需求,中国艺术因此在宋元时期 进入黄金时段。 D道禅哲学的影响是中国美学心理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其次文人意识的崛起也引导人们开始返 归内心,追求细腻。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

12、中所说的“大”不仅指形体大,还有精神和气势上的宏大;文中所说的“小”也不仅仅指形 体小,另有心理和气象上的渺小。 B大唐王朝的气象表现在诗歌中,如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 其意象、意境均表现出气势宏大的特点。 C画家着力于一枝枯木、一片树叶、一拳顽石、一竿青竹的描绘,追求在微小精致的景观中展现 广阔悠远的境界,是谓“以小见大”的特色。 D本文通过列举事实和引证诗文,阐述了中国美学由以大为美到以小为美的转换过程及其原因。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毂之身,亦有不为爵劝,不为禄勉

13、,以忧社稷 者乎?” 莫敖子华对曰:“昔者令尹子文,未明而立于朝,日晦而归食;朝不虑夕,无一日之积。故彼 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令尹子文是也。 “昔者叶公子高,定白公之祸,宁楚国之事,四封不侵,名不挫于诸侯。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 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6 “昔者吴与楚战于柏举,两御之间夫卒交。莫敖大心抚其御之手,顾而大息曰:嗟乎!楚亡 之日至矣!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与大心者也,社稷其为庶几乎!故断头决腹, 一瞑而万世不视,不知所益,以忧社稷者,莫敖大心是也。 “昔者吴与楚战于柏举,三战入郢,寡君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勃苏曰:

14、吾被坚执锐, 赴强敌而死,此犹一卒也,不若奔诸侯。 于是赢粮潜行,上峥山,逾深溪,七日而薄秦王之朝, 昼吟宵哭,水浆无入口,殚闷昏厥,不知人。秦王闻而走之,左奉其首,右濡其口,勃苏乃苏。秦 王身问之:子孰谁也?勃苏对曰:臣非异,楚使勃苏。吴与楚战于柏举,寡君身出,大夫悉 属,百姓离散。使下臣来告亡,且求救。 秦王固令,不起。 寡人闻之,万乘之君得罪于士,社稷 其危,今此之谓也。 遂出革车千乘,属之子满与子虎。与吴人战于浊水而大败之。故劳其身,愁 其思,以忧社稷者,勃苏是也。 ” 王乃大息曰:“此古之人也,今之人焉能有之耶?”莫敖子华对曰: “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 楚士约食,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

15、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恶,然而不避。吾闻之:其 君好发者,其臣抉食。 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诚好贤,此数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 (选自战国策楚策 ,有删节) 【注】莫敖子华:楚国重臣。 “莫敖”和后文的“令尹”均为楚国官职名称。抉拾:古 代射箭用具。 7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毂之身 不觳: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 B四封不侵 封:封闭 C大夫悉属,百姓离散 属:追随 D于是赢粮潜行 潜:秘密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未明而立于朝 而耻学于师 B莫敖大心抚其御之手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以与大心者也 孰与君少长 D勃苏乃苏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 以忧社 稷者叶公子高是也 B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忧 社稷者 叶公子高是也 C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 忧社稷 者叶公子高是也 D当此之时也天下莫敢以兵南乡叶公子高食田六百畛故彼崇其爵丰其禄以 忧社稷 者叶公子高是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王询问莫敖子华自先王以来楚国是否有忧心社稷的忠臣,子华列举了四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