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赛口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796476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赛口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徽省赛口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徽省赛口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安徽省赛口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安徽省赛口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赛口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赛口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赛口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科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1商君书画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鞅A主张立法为民B强调有法可依C关注法律实施D重视赏罚并重2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衣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A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北魏迁都洛阳后,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兴盛3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嘎仙洞的发现,为了解鲜卑族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2、。有的学者结合北魏官修国史的记载,认为这是鲜卑民族起源的重要实物考古资料证明。而有的学者认为,结合这一时期各游牧民族的关系史,嘎仙洞的文物只能证明,当时北魏统治者太武帝为配合官修国史的编撰并加强统治,从而制造了嘎仙洞的材料,并发明了鲜卑人的迁徙史。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研究者分析考古材料是从自己提出的问题出发的B研究者认识考古材料应结合多种史料做谨慎辨析C不同的史学家研究相同的考古材料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D历史学的真实性因为研究者的主观认识不同而难有定论4王安石变法时,青苗法规定“不愿请者,不得抑配”,“取息二三分”,以实现“取民之财,还以助民”的目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往往强令民户向政

3、府借贷,且“取息高达六分”,以致“害民如此”。对此现象最佳的理解是A变法只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无视民众负担B王安石变法的有些法令在制定时考虑不周全C王安石变法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D部分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时偏离了法令条文5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其主要历史作用是(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B.反对天主教会的掠夺C.有利于民族教会的发展 D.有利于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6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写道:“戊戌维新看其形式,则殊多缺点看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一国之事,盖立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则形成随之而进,虽有不备,不忧其

4、后之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的缺点是仅学西方一国B梁启超放弃君主立宪主张,主张民主共和制C梁启超准备掀起新文化运动,推动国民觉悟D梁启超肯定了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7如表史实与结论的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梭化的诗作:“许多人卖身为奴.失去自由,我已让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彻底剥夺了雅典贵族的政治权利B明治维新前,日本实行“幕藩体制”,德川幕府控制国家政权,实行“锁国”政策.日本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C1555年,奥格厮堡和约承认信仰路德教的诸侯和信仰天主教的诸侯享有同等的权利标志着路德教获得了合法地位D19世纪90年代,俄国工业出

5、现了空前的高涨,工业产值从15亿增加到30亿卢布.标志着俄国工业化进程的开始AA BB CC DD8明治维新三杰之一大久保利通认为:“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该主张主要强调的是A政府引导民间投资B对外扩张获取原料C注重发展近代工业D提高国民收入水平9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主

6、要意图是A比较中日近代政治理念的异同 B证明甲午战争日胜我败的历史原因C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 D质疑德相俾斯麦的评价10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他评价的是A新思想的萌发B资政新篇C百日维新D辛亥革命11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A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B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C进一步强化了

7、宗法等级秩序D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12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汉字的产生时期,即汉字甲骨文时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这是因为甲骨文A发挥了信息记录的功能 B具备了书法的基本要素C给后世书体创造以借鉴 D出现时间早于其他书体13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主要是酒器、乐器、礼器、兵器,对此历史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A与祖先及神沟通的媒介 B当时兵器只有青铜兵器C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D商周时不存在青铜农具14嫡长子继承更深的含义是:从门当户对这一婚姻条件来看,正妻也基本意味着庞大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嫡长子可以名

8、正言顺地继承父母双方的关系网,因而是诸子中社会资源最丰富的。由此可知,嫡长子继承制A消除了贵族阶层的政治斗争 B保证了王权的平稳过渡C有利于维护家族的利益 D稳定了奴隶社会统治秩序15下表内容是春秋时期关于君主的几段记述。从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春秋时期记 述出 处(春秋初年)苟主社稷,国内之民其谁不为臣左传.庄公十四年(春秋初期)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左传.鲁隐公五年(春秋中期)良君将赏善而刑淫,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左传.襄公十四年A君民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 B君民一体的国家观念增强C以民为本的意识日益浓厚 D忠君爱国的观念

9、不断发展16从春秋后期开始,齐国大夫田氏长期专擅国政。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册命田和为齐侯,田氏正式取代了姜氏在齐国的统治,史称“田氏代齐”。这表明A册命齐侯凸显君主的集权统治 B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C周王室开始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D官僚政治已经取代了血缘政治17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A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 B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C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 D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18(安徽太平)仙源东溪项氏族谱祠规载:“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

10、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也。”由材料可以看出A家规也具有法律效力 B家规与国典具有同等地位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家规、国典的核心 D家规对维系宗族关系至关重要19春秋战国之际,姬姓封国晋国逐渐被异姓的韩、起魏三家新兴的大夫劳力所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三家为诸候,晋国灭亡“三家分晋”实质上反映了A异姓诸侯日益坐大 B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 C大夫势力左右政权 D周王室权威得以加强20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的“厩苑律”有这样的规定:负责饲养耕牛的厩苑,在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满一年,在正月举行大考核,成绩优秀者,赏赐田啬夫酒一壶,干肉十条如果用牛耕田,牛的腰围减瘦

11、了,每减瘦寸要对主事者处笞刑十下。材料不能说明当时A较为重视农耕畜力的保护 B耕牛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C已有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员 D铁犁牛耕是各地主要的耕作方式21.学者温铁军认为:在资源匮乏、总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其强调的主旨是A赞誉中国农民的勤劳勇敢B评价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C剖析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D肯定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2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重视协调人

12、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都主张“礼”、“法”并用23管子(管子即管仲)曰:我能毋攻人可也,不能令人毋攻我。彼求地而予之,非吾所欲也,不予而与战,必不胜也。彼以教士,我以驱众;彼以良将,我以无能,其败必覆军杀将。故曰:“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对此合理的分析是A代表了底层民众的利益 B春秋时期法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C管子一书是墨家思想的源头 D管子是假托管仲而作的伪书2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对“陪臣执国命”,曾哀叹“天下无行,多为家臣”,尽管孔子和弟子分别做过齐国、鲁国家臣。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A主张世卿

13、世禄制度 B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C实践与思想相背离 D对政治理想的追求25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周文王是“西夷之人”,而他们都在“中国”(指华夏地区)行仁政,都成了圣人。孟子认为A以夷变夏是历史发展趋势 B文化是区别夷夏的关键C施行仁政的基础在于重民 D仁政主张源于舜和文王26秦代严格以律例断案,汉代以春秋为断案的主要依据,俗称“春秋决狱”。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汉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 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7据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这说明A汉代官员多用秦时旧制 B汉承秦制,全面推行郡县制C汉时曾推行郡县封国并存制度 D至汉武帝时方设列侯爵位28下图反映了我国汉代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特征A发展水平高 B地区发展不平衡 C农牧平分秋色 D经济重心渐南移29在对待诸子之学的态度上,秦朝禁绝私学,独尊法家。而西汉前期的统治者,则对诸子之学实行兼容和开放的方针,并在政治实践中适时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思想理论。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