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解析Word版---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8793319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解析Word版---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精校解析Word版---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精校解析Word版---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精校解析Word版---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精校解析Word版---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校解析Word版---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解析Word版---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景山区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生物试卷1.下列关于“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常用番茄、苹果等作为鉴定植物组织内还原糖的实验材料B. 脂肪鉴定中,花生子叶切片细胞间不能观察到橘黄色油滴C. 脂肪鉴定中,50%的酒精用于溶解组织中的脂肪D. 蛋白质鉴定中,加入的0.1 g/mL NaOH溶液可为反应提供碱性环境【答案】D【解析】【分析】考查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鉴定实验中材料的选择、试剂的作用和实验结果分析。【详解】A、番茄的红色会影响还原糖鉴定实验中对实验现象的观察,错误;B、切片时,被破坏的子叶细胞会释放出少量脂肪,因此染色后细胞间会出现橘黄色小颗粒,错误;C、脂

2、肪鉴定实验中50%的酒精主要作用是洗去浮色,错误;D、鉴定还原糖实验中,斐林试剂的NaOH溶液作用是与硫酸铜生成氢氧化铜;鉴定蛋白质实验中,双缩脲试剂的NaOH溶液作用为提供碱性环境,蛋白质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能与CuSO4络合成紫红色的化合物,正确。故选D。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 细菌的遗传控制中心是拟核B. 植物细胞的“系统边界”是细胞壁C. 真菌分泌纤维素酶需要高尔基体参与D. 动物细胞的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答案】B【解析】细菌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具有拟核,因此细菌的遗传控制中心是拟核,A正确;细胞的系统的边界是细胞膜,B错误;高尔基体和细胞分泌物形成

3、有关,真菌分泌纤维素酶需要高尔基体参与,C正确;动物细胞的中心体与有丝分裂有关,中心体在有丝分裂时形成纺锤体,D正确。3.盐碱地中生活的某种植物,其细胞的液泡膜上有一种载体蛋白,能将细胞质中的Na+逆浓度梯度运入液泡,减轻Na+对细胞质中酶的伤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Na+进入液泡的过程属于主动转运B. Na+进入液泡的过程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性C. 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不利于增强细胞吸水能力D. 该载体蛋白作用的结果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耐盐性【答案】C【解析】液泡膜上的载体蛋白能逆浓度运输Na+,说明Na+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A正确;主动运输的方式体现了液泡膜的选择透过性,B正确;当Na

4、+运入细胞液后,提高了细胞液的浓度,可以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使植物更好地在盐碱地生活,C错误、D正确。4.下图表示呼吸作用的主要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葡萄糖丙酸铜CO2A. 过程可在植物细胞中进行,也可在动物细胞中进行B. 过程可在线粒体中进行,也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C. 过程可产生H,也可消耗HD. 过程可产生ATP,也可不产生ATP【答案】B【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无氧呼吸过程有机物分解不彻底,其产物为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详解】A、过程是有氧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无论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均能进行该过程,正确

5、;B、过程是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无论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他们的第一阶段均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错误。C、有氧呼吸的过程可产生H,而无氧呼吸的过程却是消耗H,正确;D、过程为有氧呼吸或有酒精生成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如果是有氧呼吸则会产生ATP,但如果是无氧呼吸则不能产生ATP,正确;故选B。【点睛】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活化氢);在葡萄糖分解的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ATP。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反应式:C6H12O6酶2C3H4O3(丙酮酸)+4H+少量

6、能量 (2ATP)第二阶段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的基质中,两分子丙酮酸和6个水分子中的氢全部脱下,共脱下20个H,丙酮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在此过程释放少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产生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也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反应式:2C3H4O3 (丙酮酸)+6H2O酶20H+6CO2+少量能量 (2ATP)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前两阶段脱下的共24个H与从外界吸收或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的6个O2结合成水 ,在此过程中释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反应式:24H+6O2酶12H2O+大量能量(34ATP)

7、。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有氧呼 吸与无氧呼吸过程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须特别注意的是,丙酮酸转化为酒精或者乳酸的过程中并不产生能量。5. 某同学在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A. 绝大多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B. 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C. 某一细胞由后期逐渐过渡到末期,形成细胞板D. 在部分细胞中能清晰的看到中心体和染色体【答案】B【解析】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观

8、察不到染色体,A错误;着丝点分裂前后各期的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B正确;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细胞已被杀死,不能看到细胞由中期逐渐过渡到后期,C错误;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染色体,D错误;答案是B。【考点定位】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名师点睛】知识拓展: 1、制作好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关键有以下几点:(1)剪取洋葱根尖材料时,应该在洋葱根尖细胞一天之中分裂最活跃的时间;(2)解离时,要将根尖细胞杀死,细胞间质被溶解,使细胞容易分离;(3)压片时,用力的大小要适当,要使根尖被压平,细胞分散开。2、操作要点 (1)解离:通过解离将细胞杀死,使细胞停留在不同的分裂时期。

9、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 解离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会使根尖过分酥软且染色体成分被破坏;过短使根尖细胞解离不充分,不能相互分离开。 (2)漂洗:漂洗一定要彻底,防止残留的解离液继续破坏细胞,同时盐酸也影响染色和腐蚀镜头。 (3)染色:染色液的浓度和染色时间必须掌握好,应注意染色不能过深,否则镜下一片紫色,无法观察。 (4)压片:用力要恰当均匀,过重可能将组织压烂 过轻则不能将细胞分散开。 (5)显微镜下观察的都是死细胞,不能看到细胞分裂的动态变化,若视野中找不到某一时期的细胞,可通过移动装片从邻近的区域中找。6.假定某高等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数是20条,其中染色体中的DNA用3H标记

10、,将该体细胞放入不含有标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2代,则在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没有被标记的染色体数为()A. 5条 B. 40条 C. 20条 D. 10条【答案】C【解析】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都被3H 标记,然后放在不含3H 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子一代的所有染色体上都含3H 标记,且每个DNA分子都有一条链被3H 标记;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共有40条染色体,但其中只有20条染色体含3H 标记。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7.下列关于DNA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 碱基对的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B. DNA分子的特异性决定于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比例C.

11、双链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D. 两条链解旋后均可作为复制和转录的模板【答案】C【解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详解】A、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错误;B、DNA分子的特异性决定于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错误;C、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即双链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正确;D、两条链解旋后均可作为复制的模板,但只有

12、一条作为转录模板,错误。故选C。【点睛】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1)多样性是指DNA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2)特异性是指DNA中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8.图为某植物形成配子过程中几个特定时期的显微照片,其中能够体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时期是A. 甲 B. 乙 C. 丙 D. 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与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解题要点是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和对细胞分裂图像的分析判断。A、图甲中,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发生了基因重组,但不能体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图乙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

13、色体自由组合,体现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B正确;C、图丙中,染色体变为染色质,形成新的核膜,产生两个子细胞,没有体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D、图丁中,细胞没有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不能体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 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1.识记孟德尔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内容;2.对基因重组的两种类型的分析: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能体现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内容的是前者;3.对细胞分裂图像的分析判断:根据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分析图示细胞所处分裂时期,并结合孟德尔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内容综合分析判断。9.杜氏肌营养不良是一种罕见的位于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的肌肉逐渐失

14、去功能,一般20岁之前死亡。已知一位表现型正常的女士,其哥哥患有此病,父母、丈夫均正常,那么她第一个儿子患此病的概率是A. 0 B. 12.5% C. 25% D. 50%【答案】C【解析】【分析】杜氏肌营养不良属于伴X隐性遗传,其特点有:(1)交叉遗传;(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3)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详解】已知一位表现型正常的女士,其哥哥患有此病,父母、丈夫均正常,说明其母亲是携带者XAXa,父亲是XAY,则表现型正常的女性的基因型是1/2XAXA、1/2XAXa,其丈夫正常基因型为XAY,那么她第一个儿子患病的概率是1/21/2=1/4,即25%。故选C。【点睛】伴X染色体隐性遗

15、传是指由X染色体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疾病。杂合子状态时,由于正常的显性基因的作用可以掩盖致病基因的作用并不发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具有隔代交叉遗传现象等特点,具体实例包括人类红绿色盲症、血友病等遗传病。女患者的父亲及儿子一定为患者,简记为“女病,父子病”;正常男性的母亲及女儿一定表现正常,简记为“男正,母女正”;男患者的母亲及女儿至少为携带者。10.控制玉米籽粒颜色的黄色基因T与白色基因t位于9号染色体上,现有基因型为Tt的黄色籽粒植株,细胞中9号染色体如图所示。已知9号染色体异常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为了确定该植株的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F1,能说明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的F1表现型及比例为 A. 黄色白色11B. 黄色白色21C. 黄色白色31D. 全为黄色【答案】A【解析】【分析】9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缺失了某一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先假定T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然后结合题干信息推出后代的表现型,从而解答问题。【详解】假定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则t基因位于正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