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经济学.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782793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确定经济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不确定经济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不确定经济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不确定经济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不确定经济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确定经济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确定经济学.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q不确定性经济学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 Economics)不确定性经济学的概述 不确定性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大家族中派生出来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派。在经济理论中,对不确定性的分析和认识不仅是经典的(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信息经济学、行为以及实验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等新兴理论、以及现代金融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企业理论、劳动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内容。不确定性的分析和认识不仅决定着经济学对现实的分析和解释力,同时也是经济学现代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向。不确定性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经济学通过研究人的经济行为来分析社会的经济现象,又将人的行为过程描述为决策过程

2、。因此,经济学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人的经济决策的原则或者方式是什么?对此,经济学的回答是最优化,或者理性。 在确定条件下的理性决策原则是很容易理解和说明的,例如,经济学教科书中描述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以及厂商的利润最大化。但是,一般而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决策是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做出的。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原则是什么?这是一个更为一般性的问题。对此,经济学的认识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数学期望值最大化原则。贝努里的实验证明了这个原则应用于经济行为是有问题的。希克斯等人也对这个决策原则的合理性进行了争论并提出了一些观点。这些争论直接导致了后续的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形成。在经济学

3、领域,门格尔、费雪和埃奇沃斯都曾经指出风险和不确定性将深刻地改变整个经济学的体系和内容。奈特最早论述了风险和不确定性概念对经济研究的重要性,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定义。希克斯、凯恩斯、斯蒂格勒、哈特等经济学家开始用风险和不确定性解释利润、投资决策企业结构等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冯诺伊曼和摩根斯顿(von Neumann & Morgenstem,1944)的期望效用最大化原则。这个理论被萨维奇(Savage,1954)以及Anseombe和Aumann(1963)完善为主观期望效用理论。我们可以把这个理论称为主观期望效用理论或简称为SEU理论。同时,作为主观方法的另外一种的“状态偏好”方法也由阿罗(

4、1953)和德布鲁(1959)提出。这些理论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出发点。 第三个阶段是以一般期望效用理论的发展为标志。这一阶段发展的缘由主要来自于经济学家认识到SEU理论对现实的背离,例如著名的阿莱悖论和埃尔斯伯格悖论,以及依状态(State-dependent)效用等。这些背离促使各种各样的新理论陆续出现。这些新理论的一个共同之处是试图扩展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假设,建立更为一般化的理论。同时,将风险和不确定性用于对生产、消费、投资以及分配等各种经济活动,以及对各种经济组织结构的分析大量涌现。这些分析不仅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对现实的分析和解释,同时也改变了经济学自身。 总之,不确定性已经极大

5、地改变了经济学家看待世界的方法,成为推动经济学不断发展的一个十分活跃的增长点。 不确定性经济学的理论内容 一、主观期望效用理论 这里在萨维奇(1954)提出的“人与自然博弈”体系下简要介绍SEU理论的基本内容。 决策者选择的是行动(或者行动的过程),那么,如何描述行动(acts)?在Savage的理论中实际上用两个基本概念事件(events)和结果(Consequences)来描述行动。事件是世界的状态(state of the world)的集合,世界实际上是决策者所面对的外部事物,一个状态就是对世界的一个描述。结果实际上被萨维奇描述为对决策者具有价值的任何事情。一个行动被定义成一个由世界的

6、状态空间到结果空间的映射(function)。不同的行动就相当于不同的映射。所有可能的行动就构成了行动空间。我们可以记S为状态空间,C为结果空间,A为行动空间。这样,一个行动可以定义为C=a(s)。或者采用人与自然的博弈的方式,表述为C=f(a,S)。从状态和结果之间关系的角度讲,决策者选择行动相当于在各种可能发生的事件上押赌结果,因此,一个行动相当于一种彩票。 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内容是人与自然的生存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可以用人与自然的博弈(game with nature)以及人与人的博弈来描述。如上对行动的描述也相当于人与自然的博弈。决策者选择行动(押赌),而自

7、然选择状态,人与自然的选择最终决定了决策者得到的结果。 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主要结论(道德期望效用存在定理)是:在一定的假设(公理)条件下,在状态空间上存在着惟一的概率分布(满足概率公理),在结果空间上存在一个实值的效用函数(具有正线形变换性)。如果ab,当且仅当u(a)u(b)。其中,U(a)是行动a的期望效用,U(b)是行动b的期望效用。 此时,决策者可以通过期望效用最大化来做出理性的(Rational)选择。在理论体系中,一般认为概率分布描述了世界状态的不确定性,而效用函数描述了决策者的风险偏好。Amcombe和Aumann(1963)对概率的主观性质进行了分析。Pratt(1964)、阿

8、罗(1965)对效用函数中蕴涵的风险偏好性质进行了分析(绝对风险度量)。这样,概率和效用将决定决策者对行动的偏好。期望效用存在定理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公理)基础上的。这些假设可以概括为三类,我们分别加以说明。 序假设:决策者的决策需要三种知识:关于世界状态的知识,表现为对事件可能性(1ikelihood)的比较能力,即对状态空间指派概率分布的能力;关于结果的知识,表现为对结果空间偏好(attractiveness)的比较能力,即对结果空间指派效用的能力;关于选择对象的知识,表现为对行动空间偏好(preference)的比较能力,即对行动空间建立序关系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知识具有这样的逻辑

9、特征,首先,这些序关系的知识都具有完全性(complete)和传递性(transitive)。其次,这些知识之间具有相互推理的逻辑关系。关于行动的序关系可以用概率分布和效用函数推导出来。这个理论被称为是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因是指其概率分布也可以由行动的偏好导出,由此可以给予概率一种效用的解释而非古典概率理论频率的解释(Anscombe & Aumann1963)。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认知能力实际上正是笛卡尔所强调的理性。这种理性可以解释为人的良知,在这里就是决策者分辨真(世界状态的可能性)、善(行动的序关系)、美(支付的效用)的能力。 独立性假设:决策者的行动偏好可以由概率分布和效用函数

10、决定,那么,决策者指派状态空间概率以及结果空间效用的理由(Reason)是什么?独立性假设表明决策者指派概率的理由就在客观世界本身,与决策者关于结果的偏好无关;指派支付偏好的理由也就在决策者的主观世界本身,与客观世界发生什么事情无关。需要指出的是,独立性假设实际上表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分离的,这仍然是笛卡尔的观点。独立性假设也是关于理性问题的一个假设,这里的理性问题是古典哲学所讨论的主体和客体存在理由的相互关系问题。 空间假设:一个理论总是在一个空间的观念体系中描述所要描述的事物,例如德布鲁的一般均衡论就是在商品空间中描述经济行为。SEU理论实际上假设了决策者的空间观念已经穷尽了所有的可能性

11、,例如状态空间穷尽了世界所有可能的状态等。进一步,决策者的选择对象实际上是彩票,SEU理论假设彩票空间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例如概率是连续的)和凸性(两个彩票的复合而成的彩票仍然属于彩票空间),连续性假设和凸假设实际上是对空间性质的判定,即关于事物异质性和同质性性质的判定。需要指出的是,从哲学的角度讲,空间假设属于理念或者观念问题,同样也是古典哲学中的基本问题。 总之,主观期望效用理论表述了决策者理性的(Rationa1)的决策原则(具有期望效用的形式)和人的认知能力(1e bon sens)、主客观世界之间的相互独立性以及决策者表达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以及选择对象的观念(空间)性质之间的联系,这种

12、联系构成了客观世界(状态空间)、主观世界(结果空间)、以及行动空间之间的一种完备的、无矛盾并且是优化的逻辑体系。我们称生活在这样的逻辑体系中的决策者具有完全理性(Complete Rationa1)。必须指出的是,我们说决策者具有完全理性并不是指决策者具有做出任何意义上的最优决策的完全信息,这是对完全理性一个十分通常的误解。实际上,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决策,从信息的角度讲,说决策者具有完全理性是指决策者的决策在一定层次上具有超越任何具体经验信息(知识)的“一般性”或者“万能性”(Onmipotence)。了解完全理性的这种性质对了解不确定经济学的现代发展十分重要

13、。 在人与自然的博弈中,自然的状态随时间序列发生。决策者在事先对这些状态不能观测而只能推测。简单地讲,观测到的是经验知识,而推测到的是逻辑知识。那么,经验知识和逻辑知识在决策中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可以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简要解释完全理性的性质。 首先,我们从策略选择说明完全理性的时间性质。决策者不仅选择行动,实际上需要选择关于行动的策略,也就是在各种可能关于世界状态信息条件下的行动完整的计划。在人与自然的动态博弈过程中,决策者可以使用逆向归纳法在决策的第一阶段选择以后所有阶段的都可以执行的最优策略。决策者的这种能力也可以称为策略理性(Strategic Rationality)。因此,事后观测

14、到的经验信息(知识)对行动的选择是有价值的,但是对策略选择并无价值。这样,从行动的层面上讲,人对行动的选择具有时间特征,能够在明天做出的选择就没有必要今天做出。但是,从策略的层面上讲,人对策略的选择不具时间特征,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可以在现在就做出直到未来的一系列依状态信息决定的行动计划,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无须改变。独立性假设实际上还意味着,世界状态过程的发生顺序都是无所谓的。 其次,我们说明完全理性的空间性质,哪些决策者在哪些问题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使用SEU的决策原则?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决策者在任何决策问题上都可以使用期望效用理论的原则。因此,SEU的决策原则具有无时不能、无处不在,超越一

15、切时间与空间的性质,或者具有超越一切经验的性质。这个决策原则可以说是一种绝对的、终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下决策者“按照最充分的理由完美地行动”,因此也就达到了莱布尼兹所说的神圣的“最高自由”。SEU决策原则的这种性质可以说是一种绝对的一般性,也可以说是一种万能性。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完全理性的决策性质正是新古典经济学行为分析最本质的理论基础,也是一些经济学家试图说明他们所构建的经济学原理具有超越个人、民族、历史与国界一般性的一个基本原因。 二、一般期望效用理论 显然,现实生活中的人不是如上所描述的完全理性的人。西蒙指出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由此提出了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

16、)的概念。不确定性经济学的现代发展更为具体和全面地扩展了我们对SEU理论局限性的认识。 首先,不确定经济学对SEU理论局限性的认识大致起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由阿莱悖论和埃尔斯伯格悖论引发的各种实验说明存在着对SEU理论中效用函数(风险偏好)和概率性质(不确定性)背离以及多种新理论的建立。例如前景理论(Kahnneman & Tversky,1979)、遗憾理论(Loomes & Sugden。1982)等。另一个方面是依状态的效用偏好和道德风险问题引发的对SEU理论的质疑以及新理论的建立,这个方面的工作以DIi 的工作为代表。这些理论主要有加权的期望效用理论(如Allais,1979;Chew & McCrimmon,1979;Fishbum,19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资产评估/会计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