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ppt 13页)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768577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ppt 13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幼儿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ppt 13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幼儿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ppt 13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幼儿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ppt 13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幼儿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ppt 13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ppt 13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ppt 13页)(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心理学基础,一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知识经验的获得:皮亚杰认为,知识经常是与动作联系在一起的,动作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在动作操作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得客体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另一方面也使主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第二,学习情境对意义的建构起重要作用 第三,互动是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 第四,强调教学目标的开放性。,建构主义的策略,1.分析儿童的认知结构 2.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3.重视协作与交流 4.帮助儿

2、童完成意义建构,三、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启示: (一)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展示多元智力的过程,教师应发现和培养儿童的智力强项。 (二)提供多元化的操作材料,为幼儿创造探索的空间。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评价儿童。,第二节 教育学基础,一、生活教育理论 (一)探索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活动内容 (二)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环境 (三)引领幼儿走进社会生活学习 (四)提高教师运用生活教育理论能力,二、活动理论,苏联心理学家列昂节夫以活动为基本范畴,着重探索了活动与意识,个性统一的问题,建构了其活动理论。 儿童对客体的活动不仅是儿童认识的源泉,还是儿童最迫切的心理需要。

3、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显著特征是以学前儿童为主体的活动,儿童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复印”或承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积极地以他们独特的方式亲身实践、直接体验,通过活动去探索周围世界,认识世界。,三、后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在知识观方面的革命可概括为: 第一:从确定的知识观到批判性的知识观。 第二:从普遍的知识观到情境性的知识观。 第三:从一元化的知识观到多元化的知识观。,四、全面和谐发展理论,世界学前教育的共同发展目标是追求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即培养“完整儿童”,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儿童,而非片面发展的小神童,小天才;发展儿童的自信、主动、实施“全人教育”实现儿童“完整学习”

4、 儿童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身体、心理的发展是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 全面发展是指儿童身体的、社会的、情感的、认知的和道德的全面发展。因此不仅要重视儿童认知的发展,还必须注意儿童整体的发展。,2.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来适应环境。 2前运算阶段27岁是感知运动阶段到概念性智力阶段发展的过度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主要依靠概念进行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不受具体事物内容局限,通过假设或命题方式进行逻辑思维推理。,3.学习和发展的关系,皮亚杰认为:“关于学习能否加速儿童认知发展的问题,其关键在于学习活动是成人教导下儿童被动地学习知识,还是儿童在其生活情境中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建构和发展自己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最近发展区,儿童具有两种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2、有关儿童科学概念发展的研究,他根据儿童思维的特点,认为他们尚处于概念思维之前的时期(复合思维时期)儿童根据复合体的各成分之间具体的实际的联系来认识事物。 他将儿童自发产生的概念归因与他们的复合思维的形式。 他鼓励儿童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