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校解析Word版---高二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练习(7)逍遥游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8762176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校解析Word版---高二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练习(7)逍遥游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校解析Word版---高二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练习(7)逍遥游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校解析Word版---高二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练习(7)逍遥游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校解析Word版---高二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练习(7)逍遥游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校解析Word版---高二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练习(7)逍遥游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校解析Word版---高二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练习(7)逍遥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校解析Word版---高二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练习(7)逍遥游(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同步练习(7)逍遥游1.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

2、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

3、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1.作者引用齐谐中记载的话有什么作用?2.作者以行路备粮作类比,有何用意?3.“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1、2段相关内容似

4、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4.逍遥游是体现庄子重要思想的一篇文章,该如何理解“逍遥”二字?5.“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宋荣子、列子有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作者是如何阐明的?6.概括分析本文的主要艺术特色。答案:1.借齐谐之言,渲染鹏之大,“击”抟“三千里”“九万里”,夸张奇异,使文章显得汪洋恣肆。指出鹏看似逍遥自由,实则还未达到逍遥境界,它还是“有所待”的,“海运”“大风”即其所待之物。“有所待”就不自由。2.以行路备粮作类比,说明小和大所待的大小不同,但都受外在条件限制,都是有所待的;同时说明蜩与学鸠没有自知之明的可怜,它们也是有所待、不自由的。3.第1、2段中对大

5、鹏的描述出自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故而作者引“汤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相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太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述其形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 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相呼应。4.对于“逍遥”二字的理解,以及逍遥游的思想主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上的“绝对自由”。本篇所叙述的几个故事,如大鹏展翅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

6、事,宋荣子和列子的故事等,看似逍遥,其实是从反面说明他们的不逍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即有所依赖。直到文章的最后,庄子才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所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的自由。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这种逍遥或自由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 即无己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实现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统一,才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5.“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告君,而征一国者”,虽然有一定的智慧和修养,但都为功名利禄所束缚,都为世俗所累,无法摆脱主观条件的限制, 就像斥鴳、绸、学鸠一

7、样见识短浅,远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宋荣子能够将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区别、辨清荣辱的界限,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也”,还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列子御风而行,轻妙可观,外部世界对他似乎没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没有什么束缚,算不算逍遥游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列子仍有待于风力。宋荣子和列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种人高明得多,正像鹏比蜩、学鸠、斥鴳高明得多一样,然而这高低之间的共同点是“有所待”,因此他们算不得真正的逍遥游。6.(1)借用寓言说理。本文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文中的鲲、鹏、 蜩、学鸠、斥鴳,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庄

8、子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地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之中,受到感染。(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例如文章开头写链的神奇变化,鹏的翱翔高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徒,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似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3)对比论证贯穿全文。 如“大鹏”与“野马”“尘埃”“蜩”“学么”的对比,有力地说明了大小事物(万物)皆有所待。“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对比,“彭祖”之寿与 “众人”之寿的对比,“鹏”与“斥鴳”的对比,都透彻地论证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说明了“小大之辩另

9、外,“效”比”“合”征”四种人与“宋荣子”“列子”也作了对比。(4)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例如,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南飞“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蜩与学鸠,赋予其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解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走马击剑,好兵略。举万历七年武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见而异之,用为昌平千总。复受知总督张佳胤,调蓟镇东路,辖南兵后营。 十二年秋,朵颜长昂以三千骑犯刘家口。有容夜半率健卒二十九人迎击,身中二矢,斩首六级,寇退乃还,由是知名。十四年从李成梁出塞,抵可可毋林,斩馘多。明

10、年再出,亦有功。成梁攻北关,有容陷阵,马再易再毙,卒拔其城。 从宋应昌援朝鲜,乞归。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倭掠诸寨,有容击败之。倭据东番。有容守石湖,谋尽歼之,以二十一舟出海,遇风,存十四舟。过彭湖,与倭遇,格杀数人,纵火沈其六舟,斩首十五级,夺还男妇三百七十余人。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红毛番长韦麻郎驾三大艘至彭湖,求互市,税使高寀召之也。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由浙江游击调天津,迁温处参将,罢归。四十四年,倭犯福建。巡抚黄承元请特设水师,起

11、有容统之,擒倭东沙。 泰昌元年,辽事棘,始设山东副总兵,驻登州,以命有容。八月,毛文龙有镇江之捷。诏有容统水师万,偕天津水师直抵镇江策应。有容叹曰“率一旅之师,当方张之敌,吾知其不克济也”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诸岛,日望登师救援。朗先下令,敢渡一人者斩。有容争之,立命数十艘往,获济者数万人。时金、复、盖三卫俱空无人,有欲据守金州者。有容言金州孤悬海外,登州、皮岛俱远隔大洋,声援不及,不可守。迨文龙取金州,未几复失。四年,有容以年老乞骸骨,归,卒。(选自明史沈有容传,有删改)1.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

12、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B.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C.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D.有容白当事/自请往谕见麻郎/指陈利害/麻郎悟/呼寀使者索还所赂/寀金扬帆去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试是古代科举的地方考试,又称大比。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B.倭指倭寇。是指元末到明中叶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海盗。C.海外与古代的海内相对,海内指国内,海外则古今同义,指国外。D.乞骸骨意思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家。3.下列对原

13、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有容热爱军事。他从小就会骑马击剑,后考中武生乡试,梁梦龙、张佳胤都赏识器重他,让他担任要职。B.沈有容作战勇猛。指挥夺取刘家口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虽身中两箭,但仍斩首六级,等敌人退走了才回来。C.沈有容有计谋。他曾想用奇兵攻打倭寇的巢穴,可惜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行事,导致部队攻打失败。D.沈有容爱护百姓。郎先发布禁令不让人去救百姓时,他表示反对并下令让几十艘船开往各岛,从而使数万人获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倭遂去东番,海上息肩者十年。捷闻,文武将吏悉叙功,有容赉白金而已。无何,镇江果失,水师遂不进。明年,广宁覆,辽民走避

14、诸岛,日望登师救援。答案:1.A; 2.C; 3.C; 4.倭寇于是离开东番,海上平息了十年。捷报上达,文官武将们都论功受赏,有容只是受赏白银而已。没有多久,镇江果然丢失了,水师就不再前进。第二年,广宁失守,辽民逃往各岛避难,每日盼望登州的部队救援。解析:1.根据句子结构,“有容白当事”一句中,“当事”做“白”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B项;“悟”与“呼”表示两种行为,前者是“麻郎醒悟”,语意已经完整,后者则是“叫来高寀的使者”,语意完整,故中间要断开,可排除C项;“索还”指“讨要”,中间不能断开,“所赂寀金”意为“贿赂高寀的金钱”,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D项。2.文中的“海外”指远

15、离内陆的地方,不是指国外。3.由原文“日本封事坏,福建巡抚金学曾欲用奇捣其穴,起有容守浯屿、铜山”可知,“想用奇兵”的是福建巡抚金学曾,这里对象有误;且“福建巡抚金学曾不按他的计划行事”于文无据。4.【译文】 沈有容,字士弘,宣城人。幼时就会骑马击剑,爱好用兵的谋略。万历七年考中武生乡试。蓟辽总督梁梦龙看见他认为他不是平凡之人,任用他为昌平的千总。又受到总督张佳胤的赏识,调到蓟镇的东路军,管辖南方士兵的后营。 十二年秋天,朵颜长昂带领三千骑兵侵犯刘家口。有容半夜率领二十九名勇猛的士兵迎击,身中两箭,斩首六级,贼寇退走了才回来,由此知名。十四年跟随李成梁出塞,抵达可可毋林,斩杀敌人无数。次年再次出塞,也有功劳。成梁攻打北关,有容冲入敌阵,坐骑一再更换一再死去,最后攻下了那座城。 随从宋应昌支援朝鲜,要求回来。分封日本的事情失败,福建巡抚金学曾想用奇兵攻打他们的巢穴,启用有容防守浯屿、铜山。二十九年,倭寇劫掠各村寨,有容打败了他们。倭寇占据东番。有容防守石湖,计划全部歼灭他们,带了二十一条船出海,遇到风,存下十四条船。经过澎湖,与倭寇相遇,打死数人,放火烧沉他们六条船,斩首十五级,夺回男女三百七十多人。倭寇于是离开东番,海上平息了十年。捷报上达,文官武将们都论功受赏,有容只是受赏白银而已。 三十二年七月,西洋的红毛番酋长韦麻郎驾驶三艘大船到澎湖,要求互通贸易,他们是征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