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论坛1奥运研究6竞技体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759613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PDF 页数:60 大小:66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改论坛1奥运研究6竞技体育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教改论坛1奥运研究6竞技体育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教改论坛1奥运研究6竞技体育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教改论坛1奥运研究6竞技体育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教改论坛1奥运研究6竞技体育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改论坛1奥运研究6竞技体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改论坛1奥运研究6竞技体育(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目 录 目 录 教改论坛教改论坛 1 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1 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体育院校的目标定位与发展对策 2 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 3 试论体育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偏见与极端化现象 4 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进展 5 奥运研究奥运研究 6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目标设置 6 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改革的趋势、阻力及对策分析 7 论在大学生中弘扬北京奥运精神的现实意义 8 后奥运时期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走向由竞技性向群众性的转变 9 北京奥运会危机公关研究以成功化解空气质量信任危机为例 .10 我国历届奥运金牌获得项目的项群特征 .12 竞技体育

2、竞技体育 . 13 论竞技体育全球化与中国竞技体育现代化的关系综述与展望 .13 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与行政干预的若干问题研究 .14 从社会性别视角探析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15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理性多维审视 .16 竞技体育异化现象技术至上主义的反思 .17 当代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及其构建途径 .18 全运会东道主周期律研究 .19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 . 21 目前运动训练理论热点问题研究述评 .21 基于属性重要性的乒乓球比赛技术诊断 .22 对优秀射箭运动员体能训练主要因素的研究 .23 对羽毛球高水平女双运动员发接发球技术一般规律的探讨 .24 世界优秀赛艇运动员桨频与划距关

3、系及其对艇速的影响研究 .25 论当代世界男子篮球竞技强队的战术特征 .26 短道速度滑冰战术理论体系的构建 .27 我国竞技体能训练实践中训练负荷控制的维度缺失 .28 乒乓球运动员注意力的影响因素及训练方法 .29 体育产业体育产业 . 29 论世博会与上海体育发展 .29 产业集群的成因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 .31 我国财政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32 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比较研究 .33 国外动态国外动态 . 34 美国体育场(馆)的公共财政支持及其启示 .34 日本体育法规及政策制度的发展动向 .35 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美国竞技体育研究 .36 美国奥运优势项目青少年

4、竞赛体制主要特点研究 .37 外刊文摘外刊文摘 . 39 运动医学2009 年第 5 期文摘.39 力量与素质训练杂志2010 第 1 期文摘.40 日刊体育科学2009 年第 10 期文摘42 外刊题录外刊题录 . 43 美刊体育运动医学与科学2009 年第 7 期题录 43 美刊体育运动医学与科学2009 年第 8 期题录.44 美刊体育运动医学与科学2009 年第 9 期题录.45 日刊体育科学2009 年第 10 期题录46 日刊体育科学2009 年第 11 期题录47 日刊体育科学2009 年第 12 期题录47 新书介绍新书介绍 . 48 体育社会科学 .48 学科展望学科展望 .

5、 49 体育管理 .49 体育信息报导 1 教改论坛 教改论坛 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问题 问题:理论指导不清,似是而非;体育教学模式虽然多样,但成熟的模式却不多见; 体育教学模式的功能单一;缺乏对各种体育教学模式相应的实现条件及相应的评价方法和 标准的研究;不能因材施教,方法手段的应用上针对性差;在课堂上,教师的权威使得学 生缺乏足够的自信,才情不能得以充分的张扬。对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 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教学方法 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

6、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 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 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二)关于运动技能和体育理论的教学问题 运动技能的教学要以掌握必要的运动技术为首要目的,在授课中树立运动技术的教学 指导思想。要淡化教学模式的概念,还要突出手段方法的个体化、多样性,以启发引导为 主,注重情感类方法的运用,努力体现出现代教学方法手段的科学化、综合化。对于体育 理论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方式或者网络教学的方式进行。网络教学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和 实现资源共享的基本特点,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7、(三)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问题 建议:大学一、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初进行体质健康测试,主要测试指标(特别强调耐力 素质和力量素质)达到国内常模的中上水平者进入运动技能学习, 否则进行主要以提高身体 素质为目的的练习;多关注与大学生今后工作密切相关的耐力和力量素质的保持与提高。 提高耐力和力量素质的教学可采用运动处方的方式进行。另外,为了较好地实施体质健 康标准,建议高校成立体质监控与健康促进机构并对学生开放,也可以对社会开放。 (四)关于体育社团的课程化管理问题 大学生体育社团不仅需要学校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与监督,还需要社团内部良好的管 理能力和造血功能。大学生体育社团的人员组成结构应该呈一

8、个三角形:底层为希望通过 参加社团活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锻炼自我的一般学生;中间层为在底层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有相当运动技术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的社团积极分子,参与社团管理;顶层为高水平 运动员,主要任务是在对外竞赛中为学校争光,在学生中起到宣传带动的作用。基于课程 化管理的这种活动模式,既兼顾了课内课外活动,又兼顾了一般学生和能力强的学生的需 要,注重了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可以推而广之。 (杜光宁等,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 年第 12 期) 2010 年第 1 期 2 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体育院校的目标定位 与发展对策 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体育院校的目标定位 与发展对策 体

9、育大国与体育强国, 主要是国家在体育领域发展数量与质量方面与世界各国的比较。 (一)体育院校在体育大国建设中发挥的历史作用 第一,推动了群众体育普及,积极开展社会体育的宣传、科研和社会服务,提供理论 支持和对策咨询,以及场馆器材服务。 第二,培养了竞技体育人才,目前我国体育院校的教师队伍中已经拥有一大批国际级 运动健将和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更有各个运动项目相当数量的国际级和国家级裁判员。 第三, 促进了体育产业发展, 体育院校根据经济社会的需求, 目前共开办了 27 个专业, 输送了近 30 万毕业生,同时,针对我国体育产业中的问题,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提供理 论指导。第四,推进了科技科教兴

10、体,近 5 年来,全国 14 所体育院校,共承担了多项国家 基金研究项目、省部(局)级科研课题并获奖,取得了的发明专利有效地转化为了经济效益。 第五,加速了体育文化传播,聚集了大批从事体育科技和体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培 养和输送了近 30 万从事体育工作的毕业生(不含成教生)。 (二)体育院校在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中的目标定位 第一,要有明确导向,广大体育院校办学要定位于为我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 产业以及体育科研与体育文化发展服务,培养各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体育专门人才。 第二,体育院校应适应“两个战略”协调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的以体育强国建设为 目标,充分利用各类体育资源,发挥自

11、身优势,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不断开创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新局面。 第三,应以市场为导向,解放思想,转变办学理念。要加大学校场馆的开放力度,培 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寻求与各级专业运动队在文化教育与训练上的合作,并提供科研 指导,认真思考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与培植优势项目,科学合理设置竞技体育的规模与训 练周期,积极探求科学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学 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科学合理的调整课程设置,加大学生实用课程的学习,将 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经济、体育产业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发展成 为国家体育产业开发的主战场,学生学习体育产业经

12、营管理的主阵地。 (三)体育强国建设时期体育院校的发展对策 要以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南重新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按体育行业的特点确立高水平有特 色的办学理念,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充分发挥共建院校的优势,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 力践行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围绕全民健身战略和奥运争光战略,力促竞技体育 院校化。 (黄浩军,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 年第 10 期) 体育信息报导 3 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 武术教学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与重塑 在体育文化全球化影响下,竞技武术成为学校武术教学的主要内容。然而,武术教学 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影响着武术的继承与传播。 (一)武术教学过程中文化教育缺失的

13、原因 1.西方体育思想的侵袭使武术教学过程中文化被“弱化” 近代学校武术教育,受西方体育运动的思想的影响,逐渐接受了健身、娱乐、竞技的 体育观念,武术作为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在“体育教学活动打上了浓厚的流水线作 业的烙印,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使广大学生感受不到武术的快乐”。另外,学校在选择 武术教学内容时,基本上是以套路和散打为主。套路明显体现着竞技武术的身影,使学生 体验不到武术的技击价值;散打借鉴了西方拳击的发展模式,失去了武术的文化内涵,成 了一项野蛮的肢体运动。 2.教学理念的改变使武术教学过程中文化被“异化” 中国武术的核心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体育的运动价值,更注重“精、气、神”的体现

14、, 注重“内外兼修、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然而,近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选择了以西 方体育为内核的教学理念,体现的是西方文化的公平、竞争、彰显个性的特点。然而西方 的文化思维方式很难解释清楚中国武术的拳理、拳意,传统的思维方式由于传统文化根基 的缺失,又很难得到当前人们的理解,于是,学习传统武术的人群在不断萎缩。 (二)回归传统,重视文化教育是武术教学的必然选择 学校武术教学,要以传承传统文化为教育理念。应该加大武术理论、武术文化内涵、 武术礼仪等方面知识的传授,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传统 的武德教育仪式,让学生体验武术礼仪的标准。 要以传统武术为教育内容。应该根据区

15、域性的不同,选择有代表性的武术拳种作为传 承的内容,在高校专门设置传统武术某个拳种的传承体系,以保证武术拳种能够完整地被 继承下来。 要以重视身体体悟为教育途径。在武术教学中,采用身体体悟为教学途径,让学生亲 身体悟武术动作、招式,体悟桩功训练,体悟静心训练的理念,体悟内在功力的修炼,体 悟武术礼仪的儒雅。 要以营造武术大教育环境为重要保障。学校武术教育应该放在大教育环境中进行,改 变传统的以课堂教育为主的学校武术教育模式。注重在校园内外,课堂内外的宣传、教育, 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全面提高对传统武术的认知。 (三)结论: 今天的学校武术教育,应该脱离体育学的范畴,从国学的高度,从文化传

16、承的角度去 继承、发展、拯救武术文化遗产。重视武术的文化教育性,以传统武术为教学内容,以传 2010 年第 1 期 4 承传统文化为教学理念,以传统武术礼仪文化贯穿其中,创造良好的武术大教育环境,是 避免学校武术文化教育性缺失的必要措施。 (王柏利,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9 年第 6 期) 试论体育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偏见与极端化现象 试论体育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偏见与极端化现象 (一)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偏见和极端化现象 1.淡化履行课堂常规的现象:在新课改后,一些课堂常规如上课开始时的集合整 队、报告人数、安排见习生、检查服装、宣布课的任务和要求等都被省去。然而这些 看似简单的程序的缺失,将会带来不少的隐患。另外在课程结束后的整理放松部分, 选配不太适合的音乐,以单纯的心理放松代替身体的放松及不安排放松活动等现象都 不可取。 2.追求服装道具的现象:在一些教学观摩与优秀课例评审过程中,学生穿着奇特 服装上课,如舞龙课上学生穿着民族舞龙服装,过于追求形式上的新颖。还有在新课 改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在想尽一切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