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蒙古色目進士背景的分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8758980 上传时间:2019-05-09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3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代蒙古色目進士背景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元代蒙古色目進士背景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元代蒙古色目進士背景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元代蒙古色目進士背景的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元代蒙古色目進士背景的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元代蒙古色目進士背景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代蒙古色目進士背景的分析(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1 BIBLID 0254-4466(2000)18:1 pp. 101-128 漢學研究第18 卷第1 期(民國89 年6 月) 元代蒙古色目進士背景的分析 蕭啟慶 摘 要 元朝的科舉制度是當時特殊政治社會結構的反映。蒙古、色目人 在科舉中與漢族享有相等的配額,則可說是元朝科舉制度的一大特 色。 蒙古、色目人為征服族群,與漢族地位不同,其固有文化與漢族 亦大有差異。本文係根據元統元年進士錄及筆者重構之其他十五 科進士錄,自三方面探討蒙古、色目進士的背景及其與登科的關係。 自家族仕宦經歷言之,多達八成的蒙古、色目進士出身於官宦家 族,而來自布衣之家者不過二成。可見科舉制度的主要作用在於為官

2、 宦子弟增加一條入仕的途徑,但亦為原來甚為閉鎖的蒙古、色目統治 菁英階層注入數量不大,卻甚重要的新血。 自族群分布言之,蒙古各族原有文化水平頗為近似,科舉所產進 士的數目亦甚平均。而色目各族所產生進士人數的多寡則與其本族原 有文化水平的高低具有密切的關聯。 自婚姻關係言之,甚多蒙古、色目進士的家族早已與漢族建立密 切的通婚關係,嫁入蒙古、色目家庭的婦女不少來自漢族士人之家。 這些漢族婦女往往知書識禮,對其子孫的文化取向及登科應舉的動向 具有重要影響。 總之,從社會觀點來說,大多數進士是蒙古、色目族群中傳統菁 英家族的延伸。從文化觀點來說,蒙古、色目進士則是其族群中漢化 最深的一群。 關鍵詞:元

3、朝、科舉、進士、蒙古、色目 *作者係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一、引 言 科舉取士在中國史上的重要性,學者皆耳熟能詳。但是,科舉制度所造 成社會流動的大小仍有爭論的餘地。較早的學者多認為:科舉制度為布衣之 士進入官場的有效管道,也促成了近世以來政府的開放。1近年來不少研究 者則否定科舉在社會流動方面的重要性。2他們認為科第之士大多來自早具 財勢的地方菁英 (local elite)家族,士大夫家族在區域社會中的經濟基 礎及社會網絡才是其根本所在,科舉不過是這些家族延伸身分的工具,所起 注入新血的作用不大。事實上,這兩種說法並非完全相互牴牾,而是相互彌 補,科第之士雖然多數出身望族富室,但來

4、自庶族小姓者也不乏其人。而富 室望族亦惟有通過科舉方能成為全國菁英 (national elite) 之一部分,並 因而進一步鞏固其在地方之勢力。 過去研究科舉與菁英流動的論著偏重唐宋與明清等朝,探討元代科舉的 論著雖然已有不少,但大多數著重科舉的行廢及制度的本身,3有關科舉與 菁英流動關係的研究仍不多見,可說是一個失落的聯鎖 。4若對元代科舉 與菁英流動的關係加以深入探討則可使中國近世社會史的研究更具連續性。 元朝是中國史上的一個特殊朝代第一個由遊牧民族所建立而統治全 中國的征服王朝,而其所統治的則是一個中國史上前所未見的多元族群、多 元文化的社會。元廷為永保蒙古人的統治權,乃制定族群等級制

5、度,賦予蒙 蕭啟慶 102 1E. A. Kracke, Jr., “Family vs Merit in Chines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under the Empir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10(1947), pp. 103-121; Ping-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2. 2Robert M. Hartwell, “Demographic,

6、 Politic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s of China, 750-1500,”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2:2(1982), pp. 365-442; Robert P. Hymes,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3關於元朝科舉制,參閱丁崑健, 元代的科舉

7、制度 , 華學月刊 ,124(1982) ,頁46-57,125 (1982) ,頁28-51;姚大力, 元朝科舉制度的行廢及其社會背景 , 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 集刊 ,6(1982) ,頁25-69;劉元珠, 元代儒吏關係:延祐之開科與抑吏 , 慶祝王鐘翰先 生八十壽辰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 ,頁432-440。 4蕭啟慶, 元代科舉與菁英流動以元統元年進士為中心 ,收入蕭啟慶, 元朝史新論 (臺 北:允晨文化公司,1999) ,頁155-201;蕭啟慶, 元朝科舉與江南士大夫之延續 , 元史論 叢 ,第7輯 (1999) ,頁1-19;桂栖鵬, 元代進士仕宦

8、研究 , 元史論叢 ,第6輯 (1997) , 頁68-95。 古、色目、漢人、南人等四大族群不同的權利和義務。蒙古、色目是征服族 群與準征服族群,享受種種優待,而漢人、南人則為被征服族群,備受歧 視。5 元朝的科舉制度是當時特殊政治社會結構的忠實反映。在中國科舉史 上,元朝是第一個兼採族群與區域兩種配額以選取進士的朝代。過去唐宋時 代,固無族群配額,即在征服王族時代也無此規定。元朝卻因族群等級的考 量而制定科舉中的族群配額。蒙古、色目雖然人口甚少,在科舉中卻享有與 漢人、南人相等的配額。據規定,科舉之鄉試在全國17處舉行,各處皆按 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大族群配以一定錄取名額,全國共錄取鄉

9、貢進士 300人,四大族群各75人。經會試、廷試後,錄取進士100人,左右榜各 50人,右榜取蒙古、色目進士各25人,左榜取漢人、南人進士各25人。 充分反映蒙古、色目為備受優遇的兩個族群。而蒙古、色目進士之存在可說 是元朝科舉制度的一大特色。 元代蒙古、色目進士的社會、族群及文化背景皆與漢人、南人差異極 大。因而,探討蒙古、色目進士的背景不僅具有社會意義,而且更具有族群 及文化意義。從社會觀點而言之,科舉取士原是與門第社會互為消長,科舉 興而門第消。元朝卻是中國近世史上最重門第的時代,在蒙古、色目兩個族 群中尤其如此。元朝選官用人,最重根腳 ,亦即著重門第。蒙古、色目 族群中,大根腳門第比比

10、皆是, 大根腳子弟享受甚多蔭襲特權,高 官貴爵之取得較為容易。在根腳門第之外,蒙古人大多編為軍戶,世代皆為 軍人,而且在平宋以後,奮身疆場,立功昇官的機會已經不多,蒙古族群的 社會結構因而呈現兩極化現象。色目人中則有軍人、商賈、教士、工匠等。 6其中商賈轉化為官員的機緣較多,教士、工匠等則少有此類機緣。總之, 蒙古、色目族群中,社會階級分化較漢族更為嚴重,科舉對根腳與非根腳子 弟所起作用有何差異,值得特別注意。 從族群與文化觀點言之,蒙古、色目與漢族屬於不同民族,文化亦相互 歧異。元朝科舉卻是以漢文與漢學為考試內容,蒙古、色目人必須熟諳漢文 與漢學始有登第之可能,因而,能否登第與其族群之文化背

11、景及漢化快慢之 間具有密切的關聯。而家族婚姻關係對其子弟漢化程度及登科的機率具有重 103 元代蒙古色目進士背景的分析 5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 (北平:哈佛燕京學社,1938) ,頁25-62。 6羅賢佑,元代民族史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頁127。 要影響,亦是值得探討的因素。因而,本文擬自家族仕宦經歷、族群分布、 與婚姻關係等三方面來探討蒙古、色目進士的背景與登科的關係。 表一 蒙古色目進士可考人數 族別 科次 蒙古色目族不詳合計 元統元年2525050 十 五 科407179190 總計659679240 至正11年科蒙古色目進士可考者36人,現僅知其中一人為蒙古,三

12、人為色目,其餘32 人皆列入後期族不詳 。 過去缺少相關的研究,主要由於元朝之進士錄有待重構,7元朝科舉前 後共有16 科,現有完整進士錄傳世者僅有元統元年(1333)一科。8在重構 其他15 科進士錄之前,無法全盤掌握各科進士之名單、族屬、里貫及祖先 仕宦經歷等資料,便不能對進士的家庭背景作出有系統的研析。幸而筆者多 年來從事的進士錄重構工作已近完成,可資研討。9本文即係根據元統元 年進士錄及筆者重構的其他各科進士錄而撰寫。由於現存資料的侷限,進 士錄重構的結果仍不盡理想。元代科舉共錄取進士1,139人,蒙古、色目進 士約近500人。由表一可知,除元統元年所取50人外,其他各科蒙古、色 蕭啟

13、慶 104 7錢大昕曾肆力重構元朝進士錄,惜未完成,其初稿為元進士考 ,稿本庋藏於北京圖書館, 今收入嘉定錢大昕全集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第5冊,頁1-137。近年來陸續有 學者對元朝進士錄作了部分重構工作:陳高華, 元泰定甲子科進士考 ,收入南京大學元史研 究室編, 內陸亞洲歷史文化研究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頁148-164;桂栖鵬、尚 衍斌則對色目進士資料加以輯考,見所撰元代色目人進士考 , 新疆大學學報 ,1994:2, 頁72 - 78;桂栖鵬, 元代科舉中的高麗進士 ,杭州大學韓國研究 ,第2輯(1997) ,頁108 -116。 8蕭啟慶, 元統元年

14、進士錄校注 , 食貨月刊 (復刊) ,13:1/2(1983) ,頁72-90;13:3/4 (1983) ,頁47-62。又可參看王頲點校, 元統元年進士錄 ,收入廟學典禮外二種 (杭 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頁171-226;楊訥, 關於元統元年進士錄的版本與校 勘 ,收入祝賀楊志玖教授八十壽辰中國史論集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頁329 - 333。現存元朝進士錄,除 元統元年進士錄 外,尚有 至正十一年進士題名記 ,但該記出於 國子監石刻,只有進士姓名和甲第次序,並無里貫、族屬、家世的記載,見蕭啟慶, 至正十 一年進士題名記校補 ,食貨月刊 (復刊) ,16:7

15、/8(1987) ,頁69 - 84。 9進士錄重構為筆者國科會計畫元代科舉與社會:研究與史料之一部分,執行期間為民國86 年8月至88年7月。 目進士現尚可考知者有190人,兩者合計共240人,略少於原錄取總數的一 半。這240名蒙古、色目進士的背景便是本文研析的對象。 二、仕 宦 家族仕宦經歷的有無與多寡,向來是研究科舉與菁英流動關係的重要指 標。進士是否為官場新血,須自其家族有無仕宦背景的角度加以考察。 表二、表三乃是根據元統元年進士錄及筆者重構的其他15 科進士錄而 製作。在表二及表三中,將元統元年一科與其他15 科分列,乃因元統元年 一科之主要史料的性質與其他15 科不同。元統元年科

16、有進士錄為依 據,而進士錄所提供之進士名單及家庭背景甚為完整,而其他各科資料 係經輯錄而來,缺漏極多,兩者不可混為一談。將元統元年科分列,有助於 檢證15 科統計的正確性。 表二 蒙古色目進士家庭背景 族別 背景 蒙古色目 族不詳 合計 元仕宦 14(58.3)17(68)0(0)31(63.3) 統布衣 10(41.7)8(32)0(0)18(36.7) 元 合計 24(100)25(100)0(0)49(100) 年缺載 1001 仕宦 13(100)37(97.4)1(100)51(98.1) 十 布衣 0(0)1(2.6)01(1.9) 五 合計 13(100)38(100)1(100)52(100) 科 缺載 273378138 仕宦 27(73)54(85.7)1(100)82(81.2) 合布衣 10(27)9(14.3)0(0)19(18.8) 計 合計 37(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