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论  点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88748030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254.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 论  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 论  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 论  点(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议论文阅读,一 论 点,2,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但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要分清论题和论点。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它是一个范围。而论点应该是一个表述完整的判断句或表态明确的句子。 2要区别材料和观点。材料包括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是用来阐述观点、为观点服务的,要么是由材料引出观点,要么是观点统率材料。,3,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论点的? 4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5

2、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6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7例:“下列各选项中,你认为是本文中心论点的是( )”。 8第段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找出第段的中心句。 9分论点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 10文章的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说说你的理解。,4,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1把握文章的论点。 (1)明确: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率分论点);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2)方法: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分析文

3、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5,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 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6,注意事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

4、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7,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点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8,“知入”与“知出” 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

5、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9,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10,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

6、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11,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12

7、,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

8、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13,(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开篇即提出了中心论点。 【答案】 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14,(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 【解析】 “论证思路”即指作者如何提出问题

9、,用什么方法(论证方法)分析道理证明,最后如何总结问题,把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和论证过程的顺序以及使用的方法说概括出来即可。 【答案】 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15,(3)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解析】 首先要了解引用是道理论据,它说明的问题是“读者如何入到作者思想中”,概括这一内容在文章中找到与之观点一致的文字段。

10、 【答案】 第段,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与第段所阐述的 “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16,(4)第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2分) 【解析】 阅读“这样”前后内容,即可了解指的是前句“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答案】 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17,(5)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段

11、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2分) 【解析】 此句强调的是“思考”,可联想到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惘”来理解“思考”对于读书领会作者思想(即“入”)的重要性。 【答案】 围绕“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来谈感悟联想。,18,(齐齐哈尔中考)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各题。(7分) 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 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

12、,19,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 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 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20,记诵、朗读毕竟是手段,古代读书,更重获得学养。诵诗读书以广学问增修养,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朱光潜先生继承了古代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曾言:“学德不如人,此

13、实吾之大耻。” 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选文有改动) 【考点】 议论文阅读综合。 【分析】 这篇议论文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接着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进行论证,然后阐述了传统教育的特点,最后总结全文,深化论点。,21,(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分) 【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结合题目、首尾段与文章内容可以明确,文章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或者说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 答案: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22,(2)第

14、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论证方法的判断。熟练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因为第段引用了朱光潜先生说的“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是道理论证,然后利用论证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解答即可。 答案:第段运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了朱光潜先生的话论证了古代读书还重朗读的优良传统,进一步证明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这样使论证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23,(3)第段能否删去?请简述理由。(2分) 【解答】 本题要求解答某段能不能删去,本质是考查语段的作用,我们要先表态,一般为不能删去,然后可以结合第段具体分析作用,从

15、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解答,分析第段运用什么论证手法论述了什么内容,结构上位于中间部分,主要在于承接上文进行总结,据此分析不能删去的理由即可。 答案:第段不能删去。在结构上,承接上文两段,提出“古代读书更重获得学养”的观点;在内容上,通过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再次证明了本文“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这一中心论点,这样使论证更充分,更严密,更完整。,24,(4)古人读书重记诵、朗读,作为现代中学生,你有哪些好的读书习惯或读书方法,请联系实际分享给大家。(2分) 【解答】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谈谈习惯或者方法,进行解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我的读书方法是广泛阅读,读书的面很

16、广,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我不仅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对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广泛地阅读,我开拓了视野,扩展了思路。,25,【点评】 解答论证方法的作用的题目,需要熟练掌握每一种论证方法的具体作用和答题模式。举例论证: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道理论证:引用了的名言、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比喻论证: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对比论证: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论证更加深刻,观点更加鲜明。,26,(沈阳中考)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11分) 人贵立志。立志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