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政治必修4_第2单元_第4课_探究世界的本质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729236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61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政治必修4_第2单元_第4课_探究世界的本质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高考政治必修4_第2单元_第4课_探究世界的本质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高考政治必修4_第2单元_第4课_探究世界的本质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高考政治必修4_第2单元_第4课_探究世界的本质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高考政治必修4_第2单元_第4课_探究世界的本质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考政治必修4_第2单元_第4课_探究世界的本质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政治必修4_第2单元_第4课_探究世界的本质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探究世界的本质 最新考纲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 和普遍性。 考点 1| 世界的物质性 (对应学生用书第 209 页) 全国卷 5 年 1 考命题揭秘导航 2014卷21,4 分 本考点主要结合名人名言、典型事例等考察对世界物 质性、运动和物质关系、运动和静止关系等理解。复 习时,突出对细节知识的准确把握和对重点知识的变 通理解,注意与发展观点等知识的联系。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2、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 部分。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存在(本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 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 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3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 唯一特性

3、是客观实在性。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提醒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 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4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5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解

4、题金手指 1知识点“自然界的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 “世界的物质性” ,主要用于 考查对世界本原问题的理解、分析人类应该尊重世界客观性的各种问题。 2知识点“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主要用于分析对各种名言的理解和 对典型事例的分析。 理解重点难点探究 深化理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问题导引 张同学说: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李同学说:物质和意识是相互影响、不可分离的。 如何看待上述两位同学的观点? 提示 张同学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物质是对各个具体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是看不见、 摸不着的,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李同学的观点是正、误并存。他看到了物质和意识

5、的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说两者不可分离 是错误的,因为物质是可以离开意识的。 规律总结 1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概念 (2)弄清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论界限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 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 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区 别存在状 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有灭、暂时存在 联系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 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 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 质,否则会抹杀世界的物质

6、性 点拨 (1)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共性的概括,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 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然 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 共同特点,即客观实在性。 (3)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意识没有这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意识也具 有这一属性。 细化剖析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问题导引 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对于经济发展的规划,既继续坚持了以往的改革发展的 一些措施,又增添了一些推进改革发展的内容。 我国经济发展规划将坚持以往同增添新内容相结合,

7、其哲学原因是什么? 提示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我们既要确认运动的绝对性,又要肯定静 止的相对性。 规律总结 1对比理解运动与静止的区别与联系 运动静止 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 化和过程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 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 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 内基本不变 区 别 性质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 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 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 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

8、深化理解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 (1)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是构成事物的矛 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主次矛盾没有发生易位。 (2)绝对运动:在具体背景材料下,可以理解为人类认识过程的无限性、一切事物都是发展 变化的、辩证否定观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解决社会矛盾的改革、价值判断与 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等。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命题点 1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2017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高三调研)2016 年 9 月 14 日 13 时 12 分,西安市临潼区发生 2.9 级地震,周围地区有震感。专家指出, “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 震动是地球 的常态”

9、 。 “震动”是地球常态体现的哲理是( ) 【导学号:97300144】 任何物质形态都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 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就具体存在方式来说,物质是静止的 A B CD A “震动”是地球常态表明了地球时刻都处于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 的;任何物质形态都是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入选。表述错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 特殊状态。表述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命题点 2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2017湖北省武汉市质检)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侧重需 求管理的经济政策作用逐渐下降。对此,中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

10、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表明( )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要暂时搁置次要矛盾,优先解决主要矛盾 推动事物的发展需要彻底否定原来的前进方向 AB CD A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体现出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又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故符合题意。错误,主要矛盾不一定要优先解决。错误, 推动事物发展应坚持辩证否定观,而不是彻底否定。 考点 2| 物质运动的规律 (对应学生用书第 210 页) 全国卷 5 年 3 考命题揭秘导航 2017卷23,4 分 2016卷22,4 分 2014卷21,4 分 本

11、考点主要结合自然界自身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和改 造中的典型事例,结合名人名言,考查对规律客观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复习时,既要 准确识记和理解有关规律方面的细节知识,又要全面 梳理有关规律的知识体系,还要注意与社会基本发展 规律的联系。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原理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b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 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 a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

12、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b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 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提醒 要在物质运动中把握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肯定物质运动 规律的客观性,与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一致的。 解题金手指 1知识点“规律的概念” ,主要是从理论理解上进行考查,主要体现在选项 观点的正误判断上。2知识点“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主要用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各种典型活动或重大事件,分析其背后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理解重点难点探究 多角度剖析规律的含义 问题导引 在规律问题上,小 A

13、和小 B 针对下列问题发生了争论: (1)守株待兔违背规律,其原因是什么? (2)太阳东升西落是不是规律?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上述争论进行分析。 提示 规律是一种必然的联系,而守株待兔违背规律是因为将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 所以是错误的。太阳东升西落不是规律,而是一种现象。它体现着规律,但本身不是规律。 规律总结 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 点拨 (1)规律不等于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2)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 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 (3)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4)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

14、的。 系统把握规律的原理和方法论 问题导引 为解决许多城市内涝频发的问题,近年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它要求统筹自然 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最大限度地实现雨 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如何做到按规律办事的。 提示 尊重城市发展的规律,按城市建设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 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去运用规律为城市居民造福。 规律总结 规律的原理和方法论 (1)原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

15、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2)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 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点拨 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宿命论” , 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 ,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命题点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真题体验(2016全国卷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 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 于摆脱了敌兵

16、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 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 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认识到红军 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B CD B 本题的题眼是“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 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说明他重视 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 战争规律,当选;军事行动的出发点是客观存在的实际,而非真理性认识,故错误; 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不起决定性作用,故错误。 2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