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百所重点名校大联考2019届高三高考冲刺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附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8716184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百所重点名校大联考2019届高三高考冲刺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附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南省百所重点名校大联考2019届高三高考冲刺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附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南省百所重点名校大联考2019届高三高考冲刺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附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南省百所重点名校大联考2019届高三高考冲刺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附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南省百所重点名校大联考2019届高三高考冲刺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附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百所重点名校大联考2019届高三高考冲刺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附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百所重点名校大联考2019届高三高考冲刺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附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百所重点名校大联考2019届高三高考冲刺文科综合试题卷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祌。答題前,考生务必用0.5躉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 县区和科类写在答楚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第I卷每小題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題卡上对应題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題卡各题目指 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雷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 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本卷为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

2、出第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 “恒产论”轻徭薄赋”, 国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25.表“滇文化基葬”出土器物统计表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传播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26.宋末元初时人周密在追忆南宋都城杭州时

3、说:“都民素骄,非惟风俗所致,盖生长辇下,势使之然雪降则有雪寒钱,久雨久晴则又有靡钱米病者则有施药局,童幼不能自育者则有慈幼局,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死而无验者则有漏泽园,民生何其幸欤。”这表明宋朝A.朝廷釆取多种手段缓和社会矛盾B.城乡音遍建立社会救济保降体系 C.地主阶级剥削导致贫富分化严重D.积贫积弱的局面得到彻底的改变27.下表反映了清代前期部分年份主要财政岁入请况。从表中信息可以推断清代前期A.政府收入结构相对稳定 B.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C.对外贸易实行_口通商 D.大力抑制土地兼幷28.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期存在干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

4、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以下关于朝贡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朝贡体系是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B.朝贡体系解体的标志是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C.朝贡体系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清王朝的腐朽落后D.朝贡体系使古代中国不能正确认识世界局势29.19世纪末上海、汉口等地开始出现一些小规模的由同乡或行会组织的抵制洋货运动;进入二十世纪后,因政治原因如“二十一条”“九八事变”等引发了多起由学生带头倡导的遍及全国的抵制日货运动。这反映出这一时期A.工商学界联合斗争局面形成 B.民族资本家利用民众热情牟利C.民族复兴思潮得到迅速发展 D.经济斗争成为外交的主要

5、内容30. 1942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凡违反或妨害国系患动员之法令或者业务者都要根据该条令惩罚之,此类案件由军法审判之机关审判,呈拫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核准执行令这一规定在当时的主要作用是A.强化了国民党的专制独裁 B.激化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C.使抗战进入了反攻阶段 D.保证了抗战动员的有序进行31. 1932年底,苏联宜布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比原定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如表反映不同时间苏联部分工业指标倚况,据此可以推知苏联A.实际未能完成“一五十划B.计划制定时具有灵活性C轻重工业发展比例失调 D.经济危机冲击工业建设32. 1950年10月2日,面对“联合

6、国军”通近中朝边境的严重威胁,毛泽东儆出 了抗美援朝的重大决策。原拟以“支援军”名义出兵朝鲜,后经慎童考虑,决定以 “志愿军”名义赴朝参战,这一改变的主要意图是A.显示中国政府反对侵略的坚强决心B.严格遵循跨国参战的国际惯例C.表达人民军队拝卫和平的钢铁意志D.避免局部战争升级为世界大战33.中世纪初期,罗马法长期处于衰落状态,“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从12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对罗马法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无论国王或市民,都从成长着的法学家等级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罗马法被重新发现。据此可推知A.罗马法开始成为资产阶级反教会的工具B.圣经与罗马法具同等法律效力

7、C.罗马法复兴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圣经遭到新兴社会阶层的抛弃34.法国历史、政治学家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说:“法国的贵族阶级迫切地保持着与其他阶级的割裂,但没过多久,他们迅速衮亡,与之相反,贵族阶层最为不屑的资产阶级却日益富裕,他们的教养与日俱增,高傲的贵族发现资产阶级成为他们的竟争对手,接着成为他们的敌人,最后成为他们的主人。”材料表明A.贵族与资产阶级的地位发生了对换B.大革命导致贵族的地位日益衰落C.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关系的调整D.资产阶级的财富和教养优于贵族35.下图是1960年德国漫画家所绘的戴高乐的欧洲之路,漫画能够说明A.法德携手奠定了欧洲合作基础 B.法国支配了

8、欧洲一体化进程C.德国借欧洲联合提高大国地位 D.法国促成了欧洲联盟的建立41.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谰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种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谏运变,莫不钻习。魏普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上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据冯天输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明末)传教士来华与西学的输入在部分中国士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他 们为西学所吸引,为耶稣会士的博学所倾倒,以至“士大夫祝与利玛

9、契订交为 荣”,“投剌交欢,倒屣推重,倾一时名流”。在这一基础上,一批主张全面接受西学的士人脱颖而出。他们明确提出“遐方文献,何嫌并蓄兼收”的主张,“以为五经之外,冠冕之表,别自有人,不必华宗夏土,亦不必八索九丘(八索九丘代指古代文化典藉)”。他们还充分意识到吸收西方文化对干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具有加速度的推动力,即“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 受其成”。据冯天输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专择有裨制造之书,详细翻出。”.据说当时的翻译馆明文规定,所翻译的书籍除供京沪两地学堂使用外,其他均由制造局图书处统一发售,以便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译书,同文馆与传教士

10、都有采州.至于其读者,此有官负,也有士绅据传,截至1879年底,翻译馆共计销售译书32111部,共83454册,平均每种售书250部左右。汤霖宋以车晚清政府与官书局的西学翻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10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西学输入中国的渠道,并说明西学传播对中国产生的历史影响 (10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所呈现出的突出特点。(5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

11、的主要热词汇编。 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2分)(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 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唐代是御史监察制度比较发达和完备的时代。设置目的在于监察中夹和地方各级官吏的言行职事是否合乎法律规范。所谓“正朝廷纳纪,举百司紊失”。(初始)“御史台有弹邪佞之文,无受词讼之例”。开元十四年始规定受事御先之制,弹奏前往往是“推覆理尽,然后弹之”。御

12、史台推鞠狱公(包括举弹前的推覆) 和受命推接,往往不是一日而毕的事,这就食要“留问”一暂时拘捕,于是设置监狱,称为“台狱 。御先台初期只审判皇帝交办的案子,即所谓“制狱”,它与刑部、大理寺联合组成“三司”,具有联席会审的性质。一般说来,几经御史台推期落实后的案子,还得移交大战寺法官详刑谳,量最判处,终唐之世,御史台并没有发展成为纯粹的司法机关。唐后期,御史台的职权渐被侵削,在地方上,御史台对割据和跋扈藩填是难以行纠举之职的。在中央,宦官势力是御史台不得侵犯的禁区。摘编自张国刚唐代官制(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御史台的职权范围。(6分)(2)根据材料幷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唐代御史台的作用。(9分)4

13、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尽管美国在全世界保持着优势地位,但美国领导人在1940年夏对未来有三怕。是政治上,怕斯大林,也就是怕社会主义;二是技术上的,怕原子秘密保持不住,第三怕是经济上的,随着和平的来临,经济会重新转向衰退。避免经济萧条的途径就是增加对外贸易,但如果世界其他地去对基本工业实行国有化或者关闭其市场,美国就无法在海外竞争。摘编自美斯蒂芬安布罗斯全球主义的兴起一美国外交政策,19381980 材料二 资本主义主要是一个国际体系,一旦在国际上活动不开,就要彻底完蛋。总之,由于种种原因,战后美国需要开放世界市场。摘编自美沃尔特拉费拍尔美国、俄国和冷战 材料

14、三 就战后初期而言,美国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从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大量军事订货的消失和大批军人复员立即造成大规模失业的威胁,五角大楼原计划两年内仅让 200万人退伍,但结果,由于一场争取士兵立印返回家园的运动,使得退伍人数一下子达1200万人之多,美国当权人物惊恐地看到,如果不能维持充分就业,就可能再来一次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大危机,那将威胁整个制度的安全。摘编自彭树智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材料中政治方面的担忧,战后初期美国领导人釆取了哪些措施?(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在战后为保持经济霸主地位采取了哪些手段?(9分)4

15、7.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施琅在征台过程中,占领海湖之后,郑氏败局已定,但施琅却不忙于进军台湾,而是着眼于做争取郑氏及其军队的工作。施琅厚待投降和被俘的郑军将士,稳定民心;同时建议朝廷“颁赦招抚”郑氏,以争取和平统一台湾。康熙同意他的招抚政策。施琅在澎湖“抚绥地方,人民乐业,鸡犬不惊”,甚至派人捞救。跳水未死的郑军官兵,使得台湾、澎湖军民“莫不感泣,愿内向”。郑克塽、刘图轩见施琅“无屠戮意”,终于认清了形势,决定降清。他们请施琅迅速到台湾稳定局势。施琅不费一兵一卒抵达台湾,以和平手段完成了台湾统一,这就使清军和郑氏的军队避免了杀伐流血,更使台湾百姓避免了一场战火,施琅来到台湾后,命令军对从大陆运去粮饷,不得向当地百姓征集。军队的“日用蔬菜,市肆买办,照依民价无亏,断不许借称官办应用,一丝一毫侵取民间”。他还严禁当地社保甲进行犒劳军队的活动,以免“致抚良生”。这种为良着想的观念,在当时以至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