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药物控释体发展综述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87065 上传时间:2017-05-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分子药物控释体发展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分子药物控释体发展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分子药物控释体发展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分子药物控释体发展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分子药物控释体发展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分子药物控释体发展综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分子药物控释体发展综述姓名:杨雪 学号:5601112017 班级:生物科学 121 班摘要:通过介绍高分子材料在药物方面的应用,概述膜控释制剂中高分子控释膜的研究现状,为膜控释制剂的设计与制备提供新思路。主要了解了国外近年来在高分子控释膜包衣工艺对控释膜性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了解膜控释制剂的控释机制,为处方设计奠定基础。说明药用高分子材料在缓释控制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键词:高分子;控释体;包衣;药物载体1.前言药用高分子系指利用功能高分子聚合物的主链或支链,结合具有药理活性的某些药物基团,使其成为在体内容易降解定释,有足够药理活性的高分子药物,这类新型药物具有低毒、高效、

2、长效、定向、控释等特点,高分子药物系指在药物制造过捏中,根据功能高分子聚合物的物化特性,分别用于药物的稀释剂、粘合剂、包埋材料、微型胶囊、包衣或内外包装材料等,其本身并不具有药效,只是药物成品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从属辅助作用或者强化作用。在化学治疗中主要有两个目的,即增加药物的特异性和药效的持续时间 【1】 。而传统的用药方式,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近年来,由于医药高分子化合物的特殊理化性质,高分子在医疗方面的应用取得了很大成果,在药学领域的应用则更为广泛。在生物医药高分子领域的研究中,高分子药物缓释材料是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药物缓释就是将小分子药物与高分子载体以物理或化学方法结合,在体内

3、通过扩散、渗透等方式,将小分子药物以适当的浓度持续的释放出来,从而达到充分发挥药效的目的。 【2】 本文通过查阅现有相关资料对高分子药物控释体系近年来的发展做出综合性概述。2.高分子在药物控释体系方面的应用2.1 高分子药物控释体的发展一直以来,医学工作者广泛地利用天然的动植物来源的高分子材料,如淀粉、多糖、蛋白质、胶质等作为传统药物制剂的黏合剂、赋形剂、助悬剂、乳化剂。再到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大量涌现,在药物制剂的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可以说任何一种剂型都需要利用高分子材料,而每一种适宜的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都使制剂的内在质量或外在质量得到提高。而今,大量新型高分子材料进入药剂领域,推动了药物

4、缓控释剂型的发展。这些高分子材料以不同方式组合到制剂中,起到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释放时间以及释放部位的作用。 目前用作缓释、控释药物载体的材料很多,包括脂质体、多糖、天然和人工高分子聚合物等 【3】 。董淑聪曾对高分子控速缓释和定向输送体系方面的原理、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做了概述。七十年代采用新的高分子化合物以来,使药物在控速缓释和定向输送万而郁有了新的发展。扩散、渗透理论、半衰期和稳态血药浓度、各种吸收途径及创、机制以及药用高分子化合物的开发等成为它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高分子化合物的吸收转运机制不同于低分子化合物 【4】 。通常低分子化合物是由被动扩散和主动转运吸收的,但是高分子化合物很难由这两

5、种机制透过生物膜。一般认为高分子化合物是由细胞的内吞作用和载体的内吞作用过程吸收的,药有的译放要经过一系列复杂过程,必需通过精密地设计才能使其达到缓释定向给药的目的。2.2 药用高分子作为包衣材料在膜控释制剂中,起控释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包裹在固体药物颗粒、微丸或片芯等表面的高分子控释膜。由于高分子化合物特殊的理化性质,以及膜控释制剂制备工艺的要求,控释膜的制备过程中要使用有机溶剂。有机溶剂的毒性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为人们所熟知,因此,利用高分子材料,特别是水不溶性高分子材料的水分散体包衣制备膜控释制剂,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水溶性高分子材料的水溶媒包衣法在工艺上已被认证,并已广泛应用。水不溶性高分

6、子材料可以制成微粉,分散在增塑剂的水溶液内进行包衣,但是最常见的方法是制备高分子材料胶乳或假胶乳来完成包衣过程。关于高分子材料胶乳的制备方法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并且已有乙基纤维素(以下简称 EC)的水分散体出售。此外,高分子材料水胶乳也被广泛用来制备膜控释制剂 【58】 。随着药剂学及其相关科学的发展,电子扫描显微镜、热应力分析仪等精密仪器在胶乳成膜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高分子材料胶乳包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胶乳包衣的工艺优化和胶乳成膜机制的研究等方面 【912】 。随着包衣缓释制剂研究的深入, 人们对释药时滞也有了较深了解, 即包衣制剂用药后并不立即释放药物, 而是在明显的时间间隔

7、后才始释放, 用这种方法制成的脉冲释药制剂包括两部分: 含活性药物成分的制剂核心 (片剂或微丸)和包衣层(一层或多层)。选择适宜的包衣材料可减缓水分向片芯的渗透, 使药物的释放滞后, 脉冲释药时间由衣层厚度来决定 【13】 。目前在脉冲片的研制中, 已广泛应用甲基纤维素、EC、MC 等纤维素衍生物。但其中有的不溶于水, 有的吸水后产生凝胶, 阻碍水分向片芯扩散, 从而延迟崩解。为提高包衣效率和减少有机溶剂的污染。可使用纤维素水分散体形式, 如国外已有的 Suriease、aquacoat 等系列产品。傅祟东等在研制 5-氨基水杨酸控释微丸中使用 aquacoat 为外层控释包衣材料。根据衣膜控

8、制释药的不同, 又可将其分为以下 3 类。2.2.1.由衣膜的膨胀或溶蚀控制释药时间 衣膜主要由 HPMC 等可膨胀的聚合物构成, 还可含高聚糖类化合物, 如凝胶、蔗糖、PE 等可渗透性物质 【14】 。经专家研究发现 , 这种包衣制剂的药物释放分别受衣层溶蚀和药物通过凝胶层的扩散率所控制 【15】 。只有当衣层完全膨胀或溶蚀后, 药物才开始从片芯或丸芯中释放, 滞后时间只与包衣层的组成有关。此外, 若衣层属纯溶蚀性, 则不会影响药物从片(丸) 心的释放率。如 Pozzi 制成硫酸沙丁胺醇包衣片, 包衣材料选用巴西棕榈蜡和蜂蜡等疏水性蜡类配比, 并加入聚山梨酯- 80 和节包衣液及 HPMC

9、用量可以控制时滞。若包衣层属于含亲水凝胶类聚合物的膨胀型外壳, 则可能降低药物从片 (丸)芯的释放率 【16】 。按此法制备的脉冲制剂的释药时滞受包衣材料的粘度、用量、颗粒的大小等因素控制【17】 。近年来, 用于薄膜包衣的水分散体 (aqueous polymeric dispersion) 薄膜包衣材料发展较快。水分散体具有固体含量高, 粘度低 , 易于包衣操作, 缩短包衣时间, 降低制剂成本而且成膜均匀等优点 【18】 ,多用于缓释、肠溶制剂的制备。目前已经有聚丙烯酸树脂水分散体、邻苯二甲酸聚乙酸乙烯酯水分散体等。2.2.2.由衣膜的破裂控制释药时间 该类制剂又称作 “定时爆破 ”(Ti

10、me- controlled explosion system, TCES) 的脉冲释放系统。其衣膜可以有 1 层或 2 层。外衣膜均由透水性差的材料, 如乙基纤维素(EC) 、聚氯乙烯等构成。含一层衣膜的制剂, 其片芯或丸芯或丸芯中含崩解剂; 含 2 层衣膜的制剂, 内衣层由可膨胀型聚合物组成膨胀层。崩解剂或可膨胀聚合物吸水后产生膨胀力, 使衣膜破裂。衣膜破裂的时间就是药物从片芯释放的滞后时间, 也就是脉冲释药时间。其滞后时间由衣层的厚度、衣层的组成、崩解剂和可膨胀型聚合物的吸水膨胀力以及作为内衣层的膨胀层厚度等因素来控制。近年来, 以上述方法制备脉冲释药系统的文献资料颇多, 国内采用的就是

11、这种方法。如硝酸异山梨酯脉冲控释微丸, 选用的是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 HPC)作为内衣层, EC 作为外层控释膜材料。2.2.3.由衣膜的 pH 敏感性控制释药时间 梁桂贤等采用吸水溶胀性高分子材料 L- HPC 压制片芯, 肠溶材料丙烯酸树脂及水不溶性材料 EC 作为包衣材料制备结肠定位释药片。由于结肠的 pH 值高于胃液的 pH 值, 呈碱性, 而聚丙烯酸在较高的 pH 条件下发生电离, 所以可以用于结肠定位释药。通过调节两种包衣材料的比例, 可使释药时滞与胃肠中转运时间达 56h。3.结论综上所述, 药用高分子在缓控释制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十几年来, 我国药用高分子有了较大的发

12、展, 陆续上市了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丙烯酸树脂(、号)、可压性淀粉和蔗糖脂肪酸酯等新品种。然而, 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品种仍较少, 同一辅料规格单一, 质量也有待提高。我们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提高现有辅料的质量, 利用丰富的资源开发质优价廉的药用高分子, 以适应新制剂开发和整个医药工业发展的需要。参考文献:1Polymeric Drugs 1978.12胡颖.药用高分子在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现状J.实用医药杂志, 2008,25(7):861-863. 3冯慧,严晓燕 .用于缓释、控释、靶向制剂的新型材料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7,3:53-55.

13、 4Bioehem Pharmacol 23,2495,19745Jensen JL,Appel LE, C lair JH,et al. Variables that affect the mechanism of drug release from osmotic pumps coated with acrylate/methacrylate copolymer latexes.J Pharm Sci, 1995, 84(5): 530.6Singh SK,KhanMA. Ibuprofen release from beads coated with an experimental la

14、tex: effect of certain variables.DrugDev IndPharm, 1997, 23(2): 145.7Lorck GA,G runenberg PC, JungerH,etal. Influence of process parameters on sustained-release theophylline pellets coated with aqueous polymer solutions.Eur J Pharm Biopharm, 1997, 43(2): 149.8Dawn EH,AdelS. Influence of pH and plast

15、icizers on drug release from ethylcellulose pseudolatex coated pellets.J PharmSci, 1994, 83(10): 1386.9V isschersM, Laven J, German AL.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deformation of latex film formation.Prog Org Coat, 1997,30(1-2): 39.10ChesneAD,Gerharz B, LieserG. The segregation of surfactant upon f

16、ilm formation of latex dispersion: an investigation by energy filtering transm ission electron m icroscopy.Polym Int,1997, 43(2): 187.11Pekcan O. Interdiffusion during latex film formation.Trends Polym Sci, 1997, 5(6): 177.12Mulvihill J, Toussaint A, Dew ildeM. Onset, followup and assessment of coalescence.Prog Org Coat, 1997, 30(3): 127.13郝 钦, 岗艳云, 朱家壁 . 硝酸异山梨酸脉冲控释微丸的研制.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1999,30(3): 109.14陈燕忠, 岗艳云, 金志忠, 等. 法莫替丁脉冲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